判断题

品牌愿景必须完整的表达一个品牌的价值导向,记载最核心的企业梦想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地位及功能①新闻评论是参与媒体竞争的重要武器。各媒体在消息性新闻的报道中的竞争策略有二:一是争速度,二是争独家。②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灵魂和眼睛。③新闻评论可以直接介入舆论,影响舆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及共同意见)新闻事件是舆论形成的激发点。④新闻评论是公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民主渠道。⑤监督公权,净化社会风气。

判断题 简析报道的配置及各种配置方法报道配置: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显得有序易读,使报道得到强化和深化,使报道获得整体优于部分的积极效应。综合性配置综合性配置,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是最常用的配置方式之一。一、配置要领1.点面结合。重点与一般的结合。既有分量又利于受众全面了解事物。2.庄谐结合。3.褒贬结合。表扬与批评相重视。4.图文结合。5.长短结合。6.多种文体结合。同一性配置同一性配置:将具有相同性的稿件聚在一起。可以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往往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一、强标识组合即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可用来突出报道思想或报道重点,反映重要活动、重要事件和重要典型。1.借助标题。通过标题的整合,昭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可以是栏题组合,类题组合。2.借助专栏。专栏:具有共同性的若干篇稿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局部版块。专栏的集纳,突出展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强化作用更为明显。专栏可常设,也可临时。二、弱标识组合即不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通过勾线、围框或前后左右相连来显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适用于不宜或不需作强化处理的同类信息的组合。一是,报道价值一般,没必要加以突出,或报道价值虽然较大,但已多次采用标题强化。二是,报道价值较大,但不适宜用明显标识。延伸性配置延伸性配置:增配其他稿件,对稿件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一、广度延伸:即对新闻进行补充,增加相关信息。着眼于加大信息量,是量的延伸。二、深度延伸:即对新闻着力开拓,深入揭示底蕴。着眼于提高消息质量,是质的延伸。主要方法是配发评论,以编者按和编后居多。解释性配置解释性配置:借助其他材料加以说明不易为受众理解或明了的新闻。一、文字资料详细介绍有关情况,运用灵活方便,可解释历史背景、科技知识和名词术语。必须注意真实性、准确性和通俗性。二、示意图表即用以表明有关情况和注明有关数据的图与表的总称。可使受众一目了然,免除理解上的困难和不适,又称“新闻图解”和“新闻图表”。要注意简明易懂,形式多样化。

判断题 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判断题 目前,短视频的变现还是集中在投放广告、与微商合作和观众打赏这几种。

判断题 报道的内容:①是目前在本传媒所要报道范围内的,是不是现在报道所重点。②写作的形式是不是与本传媒的读者习惯和喜爱相一致。③它的风格和水果是否符合报纸的做法等。④新闻稿件的质,即选用的稿件要有反映报纸特色的高质量的重要稿件,包括用作头条的稿件。新闻稿件的量,即符合价值特点的稿件要占较大的比重,在数量上应具优势。

判断题 摄影镜头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如底片对角线的长度固定,则完全决定于焦距的长短。焦距越长,视角越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

判断题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一)新闻线索的涵义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二)新闻线索的特点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等。(四)企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五)重大文体活动(六)社会网络采访对象、通讯员、各行各业的朋友(七)日常的平凡生活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

判断题 中国的新闻改革30年的三次跨越一.第一次跨越(1979年——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第一次跨越的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2、背景: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新闻媒介不可能从实践的突破中概括出新的理论,也不能从借鉴世界各国的模式中得到新的启迪,只能回头找历史上的闪光点,基本是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党报传统为蓝本,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3、四年内所取得的基本成就:(1)(对新闻媒介的性质的重新认定):摈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2)(新闻真实):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3)(新闻报道的内容):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介的主体;(4)(对新闻价值的确认):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等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必不可少的标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命题。※新闻规律:新闻也像其他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4、评价:虽然此次跨越为50年代老话题的再现,但试图为新闻媒介建立核心概念,构建新闻学框架,为“新闻有学”打了理论基础。二.第二次跨越(从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从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1、学术上表现为信息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争论结果:信息概念被普遍接受。新闻媒介不但要从事宣传,还要提供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2、信息概念的引进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巨变:(1)(媒介结构):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2)(媒介内容)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3)(报道样式):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如预测性报道,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三.第三次跨越(在1992年后开始):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这次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1、对新闻媒介性质的重新认识(1)、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该观点和把新闻事业当作宣传机构是一致的——既然新闻媒介完全是一种宣传工具,那当然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内的。(2)、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面对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新闻事业就其产生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其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2、理论突破带来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完整含义: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这样,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新闻媒介的功能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上。3、在经营上走向市场,导致竞争的展开:新闻媒介一旦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1)竞争的直接目的:争夺受众;(2)竞争的最终目的:争夺广告。——于是,发行量,收视率成了媒介成败的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4、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媒介的竞争态势:可以用“三乘三”来描绘。5、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6、竞争给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竞争是面双韧剑,它给媒介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1)、新闻产品在竞争中向通俗化、庸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介的品位。中国媒介上煽情主义浪头严重。(2)、广告客户对媒介造成很大压力。(3)新闻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亟待加强。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果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标志着中国媒体改革向着深层发展。基本目标: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第一:适度的市场集中,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第二: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型增长,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第三: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第四: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举措:1)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2)频道、频率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4)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5)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6)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总: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即从过去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主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二、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历史证明,一切改革都从观念更新开始,最后都将遭遇制度壁垒。如果制度能够顺势创新,那么改革将会继续向前。)三、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四、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1)新闻改革是由观念更新作为其直接推动力的。而观念更新则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2)中国的新闻改革是在现行的新闻体制内进行的;(3)新闻改革虽然促使新闻体制作了微调,但基本框架未动。)第二节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1新一轮改革的起步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12月,中央“两办”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要求本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对全国报刊治散治滥,开始了三年左右的报刊结构调整。*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起步。2新一轮改革的背景:针对传媒业积聚的内部矛盾和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1996年起,中国传媒业开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开始主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3新一轮改革的特点:(1)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战略性大调整;(2)先是报业,后是广播电视业;(3)从结构调整入手,以集团化为手段推进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