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结合实际分析当前电视新闻中大量使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

  (1)隐性采访的利

  在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隐性采访是一种频繁使用的特殊采访方法。它可以使记者获得通过正帯采访无法获得的素材,因而受到即者的青睐。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事实比较周详,舆论监督的力度也比较多。同时,周详的新闻事实也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隐性采访的线索大多来自社会成员的举报,社会各阶层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形成全民参与。隐性采访也是受众欢迎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 受众有较高的收受兴趣。

  (2)隐性采访的弊

  ①容易导致记者伪造身份。例如为了了解某公司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记者伪造身份,冒充无业人员前往应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这种伪造身份不同于不公开身份,不公开身份是记者以普通人身份从事某项活动,如作为乘客了解售票员的朋务态度,或作为病人查看医疗人员的工作质量。而伪造身份是把自己扮成一个特定的人员,这样往往会扰乱公共秩序。

  ②容易导致记者虚构事实。如为了测试报警系统的反应,记者假称自己在某地遭遇歹徒,观察警力的配备是否充实,反应是否敏捷,而伪造身份、虚构事实,这是一种欺骗行为,它本身就带有违法性。

  ③容易导致对他人的骚扰。例如调查微波炉生产厂家售后朋务的承诺能否兑现,大雨天要求厂家派员前来检修,检修人员上门后才发现自己被愚弄。还有,为了检查夜间急救的朋务质量, 拨打急救车的热线电话,以此来计算到达时间,即不考虑这样做很可能会延误对其他病人的抢救。凡此种种,都是对公共生活的侵扰,违背了关注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本意。

  ④助长了受众的偷窥心理。无论是电规,还是平面媒体,隐性采访主要就是通过偷拍、偷录、偷听等手段获取社会素材。这些手段的运用,无形中构建出一个对读者、对听众仿佛无处不在的“象征性现实”,而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不实际存在的宠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多的偏离,长期地、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

  ⑤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隐性采访的长期广泛使用,虽然树立了一些名牌栏目和以尖锐著称的报纸,受到了民众的欢迎,提高了媒介的信誉。但也正是隐性采访构成了对媒介公信度的威胁。一方面隐性采访频频侵权。另一方面,造成了媒体的“双重标准”。媒体可以运用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方式,也可以假冒身份去欺骗被采访的人,却不允许被采访对象有欺骗行为;还有的报纸电规,对社会的偷窥行为进行批判,自己却毫不顾忌毫地使用偷拍偷录;媒介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道德审判,却从来不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媒介的这种双重标准,引起受众的反想,大大降低了媒介的公信力。

⑤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隐性采访较于显性采访的一个最多的优势就是真实性更强。它所带来的那种真实感是受众无法抗拒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最大的优势上,隐性采访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一这样得来的材料就客观了吗?公正了吗?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间:眼见为实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副教授斯托金认为,目击者的叙述虽然比道听途说更加可信,但并不总是可靠的。在采访中,观察是一个主要方面,但感性的真实往往不能代替理性的真实。“偶一为之”或者“惊鸿一瞥”都可能使获得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如果记者再缺乏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理性分析,即使是用了隐性采访法,他所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固定画面的画框是静止不动的,但它的拍摄主体可以动。

判断题 报纸版面的强势:版面具有的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

判断题 在互联网新媒体生态环境之中,界定以下方面的角色进行互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服务提供者、用户。

判断题 公众号创造出有传播性的文章,才能提高用户的分享欲望,进而提高分享率。

判断题 简述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1)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同时作为经济实体又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形成了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特殊性和一般行业属性,简言之,就是政治属性和商品属性。①新闻媒介的政治属性。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介的政治属性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介坚持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是党对所有的新闻媒介提出的政治要求,要求新闻媒介生产的精神产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②新闻媒介的商品属性。新闻作品在流通过程中,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属性,新闻媒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形式,所以新闻媒介又具有一般行业的属性,需要加强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可以作为“无主管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是必须服从党和政府领导。但可以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2)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①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竞争的直接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受众—步民纸要扩大发行量,电台要提高收听率,电视台要提高收视率。为了吸引受众,就要不断下工夫改进版面、改进节目,使宣传、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新闻媒介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②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设备的竞争。为了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反映现实,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新闻单位就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不断更新设备。自1993年以来,中国各大报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电台、电视台的设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③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媒介竞争态势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介从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新闻媒介比以前更加重视受众的需要,媒介内容向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倾斜。重视媒介的受众定位,不断进行受众调查。新闻媒介栏目不断变化,热点追踪不断转移,其中心轴就是受众需要。④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新闻媒介在做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放开手脚搞活经营。总之,对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认识给中国新闻媒体带来重大转机、重大变化。当然,新的转变也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闻媒介为争取受众,不惜降低报格、台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和格调低下的节目;有些新闻媒介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一家企业。实践证明,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在竞争过程中会走向不同方向。物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会往价廉物美的方向发展;精神产品则不同,在竞争中,它们的自然倾向却是降低格调。为了追求受众数量,精神产品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判断题 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理当揭露丑恶、针砭时弊,但也须注重总体平衡,把握好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这个说法是()。

判断题 网络广告效果按内容分类可分为长期效果.中期效果和短期效果。

判断题 订正:主要订正稿件中文理、语法不通的现象或者稿件中的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