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拍电视影象
拍摄电视影像就是从电视机的屏幕上,直接把正在放映的画面影像拍摄下来.因为国外的电视新闻的影像是通过卫星转播的,它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在报纸上很多国外的重大新闻照片是从电视上拍摄下来的.
从电视上拍摄照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为电视屏幕上的影像是由电子束扫描来完成的.为了产生一幅完整的图象,这束电子要在1/25秒内将此图象扫描两次,这就说明了为了纪录一个全部图象,不出现快门条纹,相机拍摄时的快门速度要慢于1/25秒.如果快门速度过慢时,画面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焦点平面快门多使用1/8秒速度,镜中快门多使用1/15秒速度.
2.拍摄时,要将电视上的影像调整到最大的光亮度和合适的反差.室内要保持黑暗,以免荧光屏表面产生反光.
3.根据荧光屏的明亮度来决定正确的曝光量.
4.彩色电视的色温大约是9300K.在使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时,因电视色温高,拍摄时要加用琥珀色滤光片,以雷登85或85B比较适宜.如没有滤光片时,也可转动电视的调色旋钮,使画面偏红,以达到降低色温的效果。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步移式观察”:记者每到一地,都用好奇的目光捕捉着各种镜头,而这些镜头的变幻随着记者随机式采访的脚步,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大或小,或先或后地移动式出现,读者跟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遐想,一路品味,游兴十足。
判断题 电视拍摄中,极富视觉冲击力,观众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视觉感受的拍摄方式是移动镜头。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客观新闻学”走向“对话新闻学”的关键是对新闻生产人本主义的尊重。史安斌、钱晶晶曾归纳Hartley(2008)和SoffeK2009)①关于对话新闻学的四个核心观点:①新闻报道是记者与其报道对象之间相互对话和沟通的产物,也是不同话语和立场相互冲突、调和与协商的结果;②新闻媒体和记者应当是某个特定政治和社会群体的一分子,而不是所谓“局外人”;③新闻文本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开放性的、蕴含多种阐释可能性的“话语建构”(Discur.siveFormation);④新闻报道的首要功能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引发建设性的“公共对话”。我们感到对话新闻学的核心观点也许同样适合用来解释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主要集中在对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人文意识、人文价值等要素的关注:强调新闻在涉及民生的报道中要敢于为民直言不良之事,弘扬正气,传递真情,替民解忧,关注弱势群体强调面对大灾大难的报道.新闻价值必须让位于生命价值;@新闻报道应该弘扬人的心理和精神.重视受众的知情权;以及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重视新闻当事人的感受。融合媒介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较传统媒介实行得更为彻底,因为融合媒介新闻生产是真正的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人人参与的新闻互动和人人参与的新闻传播。一、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2001年9月11日,两架飞机撞毁了美国世贸中心,新闻媒体采用了大量私人拍摄的影视图像,他们恰巧带着摄影机拍下了现场令人难以置信的那一幕。而《草根媒体》(%TTie的作者丹.吉摩尔(DanGillmor)却在想象:“如果飞机上和建筑内的人都有照相手机,我们的记忆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会不会从被恐怖分子占领的飞机上传送影像?他们会不会从那个变成多人坟场的双塔内传出影像?如果有那些影像和声音在世界各地流传,我们的记忆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想象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和2013年陨石撞击俄罗斯事件中.普通公民用手机或车载摄像头拍摄的影像资料远比媒体摄影记者拍摄得更完备、更清晰,那些昏暗的、摇晃的第一手画面很快成为媒体竞相采用的珍贵资料。伦敦市民威廉•达顿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的第一时刻,就用手机拍摄了大量照片,并且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的现场,而他的这些照片很快便进入了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一时间,有关“公民记者”的讨论变得沸沸扬扬,普通人开始变成了新闻事件的主角,不需要记者,他们就是记者,就是电视台,他们就在现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来报道新闻。丹•吉摩尔引用一个韩国网络报纸的宣言来代表他对普通人参与新闻报道的认识:“每位民众都是记者。记者不是特殊族群,任何想找出新的发展并写成报道,供他人分享的人,都是记者。”五年前或十年前,“公民记者”这个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中恰巧站在历史关键点的普通人的闪亮一刻。但是,在今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电视台”的年代里,已经没有媒介会忽视普通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了。这些非专业的市民记者已经成为当今新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媒体向他们展开双臂。如果说,1998年麦特•德拉吉在淘汰新闻材料中获得震惊世界的新闻,为自己的博客创下了数百万的点击量,直接导致克林顿走下美国政治舞台,是开创了一个“公民记者”时代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全盛时期正在到来,越来越多的“麦特•德拉吉”们正在通过博客、微博、论坛、QQ、微信等各种媒介渠道发布属于自己的新闻。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之所以在融合媒体时代如此蓬勃发展,一方面自然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没有网络技术、移动便携数码设备的普及,普通人参与新闻生产或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但是,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人的需求与满足的问题,那些被丹•吉摩尔称作“原本的受众”(theformeraudi-ence)群体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事件旁观者了,他们急迫地希望发声,希望告诉世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于是他们在新闻的进展中做出反应,深度参与,甚至改写了整个故事”®。对于融合媒体而言,试图限制“原本的受众”的发言需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并且融合媒体更倾向于不断鼓励和激发“原本的受众”对于新闻生产的热情.让他们融入新闻生产体系中来,不但解决了融合媒体内容不足的问题.而且获得了一群积极主动的免费提供者。当然,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也有它的利弊.并不是受众畅所欲言,媒介获得人气,一切皆大欢喜这么简单。这些非专业的市民记者既是报料人、围观者,又是评论员、转发者,同时也是受众,这种多重身份的重叠状况是否有利于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和专业性,这是不得不让人思考的。二、人人参与的新闻互动克莱•舍基(ClayShirky)在《未来是湿的》一书第一章讲述了一部手机失而复得的故事。伊凡娜女士丢失手机之后,通过电话公司发现手机在一名叫莎莎的女孩手上,对方不仅拒绝归还手机,甚至还辱骂、威胁伊凡娜。伊凡娜愤怒之余将消息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其后新闻网站E)igg转载.地方性和全国性媒体开始热烈关注,于是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参与新闻互动的网友中有人发现了莎莎和其男友的MySpace,接着又有人查出了莎莎的全名和地址,还有人开车前往莎莎的房子,将视频放在网上供人浏览,新闻的不断更新使得上百万网民开始关注事件、发表评论、献计献策.随后数家主流媒体也开始介人报道.最终纽约警方迫于压力逮捕了拒绝交还失物的莎莎,并将手机物归原主。这是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人肉搜索”故事,作者克莱•舍基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了无组织群体是怎样形成并发挥出巨大影响力的。如果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则可以看到在网络媒体空间中,受众是如何通过互动来推进和完成一个新闻事件的。类似的事件发生在2012年8月26日16时,一网民微博发表一条关于“8•26”特大交通事故中一名官员微笑的评论并配以图片说明,一时间事件激起热烈讨论和互联网大量转载。当天19时,有网民指出,当事人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下文简称“杨”)。当天22时,网民发布一张杨的戴表照片,并称“怀疑是价值3.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当天23时,网络又发布了杨的五张不同戴表照片。8月27日,网民指出杨所戴手表款款价格不菲,因此网友戏称杨为“表哥”。其后,置身舆论旋涡的杨达才先后在媒体接受采访,在微博回应质疑。但随后网友又上传四张杨的手表照,其间又有网友爆出杨的手镯、西装、眼镜可能也价格不菲。有学生向陕西省财政厅提交公开杨达才工资申请。直至9月21日,事件经历短短20多天的互动,最终以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而告结束。在整个“微笑表哥”事件中,有四类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首先,就是微博报料人起到了发起新闻事件的作用.而其后新闻事件的发展其实就是在网友不断互动中自发地进行着的。其次,就是在整个事件中不断提供新的新闻素材的事件追踪者,大量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激发了这部分受众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追踪和素材收集当中,进而使事件的热点不断地转移延续。再次,则是事件中的评论者,他们是从受众中涌现出的意见领袖,他们为新闻生产提供专业知识、理性分析、深度解剖,进而引导事件中的舆论走向。最后,则是沉默的围观者,他们数量庞大,不参与新闻生产但或看、或转,是潜在的新闻生产者,他们对新闻的生产者产生一种耀目的刺激感,激发他们更多地投人精力,同时他们对新闻的当事方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融合媒体时代以无组织形式进行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它与传统新闻从采访到编辑到发布的模式截然不同。它从报料人发布第一则新闻开始,随后在不断的互动中新的追踪者提供素材,推进事件发展,直到事件解决,最后在众人的添砖加瓦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且极为庞大的新闻产品。三、人人参与的新闻传播“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这是自媒体时代里的流行语。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论坛、博客、邮件、微博……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网民早已不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新闻,他们已经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按《牛津英语大辞典》的定义,“新闻记者”就是“为报纸或杂志写稿,或者准备新闻给广播电视台或电视播出的人”。克莱•舍基(ClayShirky)调侃这是一个奇怪的定义,因为它只强调了i己者这一职业的雇佣关系,在出版商少的情况下这个定义没有问题。“然而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大体上,发达世界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可以发布任何事情,并且自从发布的那一瞬间,它就可以被检索并能从全球访问到。如果任何人都能成为出版商,那么任何人都能成为新闻记者。”®“新闻和新闻节目不过是对任何事件的任意反应。”®当然,这全拜信息技术所赐,人的自主性再一次得到彰显,传播渠道为所有人所共有,你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言。传播技术的发展让人际传播进人大众传播的,首先要算是毕昇发明的印刷术,他首次让文字信息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大为提高,而后磁带、胶片的发明提高了图像、声音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可以说复制速度提高了大众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互联网是继印刷术之后诞生的最重要的媒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复制的便捷快速,近乎完美的复制能力使得人际传播进入大众传播变得如此之轻易。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算了一笔账:“在微博时代,你有100个‘粉丝’,你就像一个小规模报纸的编辑;1000人,你就是街头海报、大字报的创作者;1万人,你就会有创办杂志的成就感;10万人,你发出的信息就像地方报纸一样受人瞩目;100万人,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的头条那样有影响力;1000万人,你就可以像电视主播一样让全国人民听到你的声音。”®这样的微博影响力,主要来自于网络平台中信息方便的复制、转发和自我生产。复制、转发、生产让网络传播时代的普通人轻而易举地成了大众传播者——记者、主持人、出版商。但是,问题在于基于网络传播科技的博客、微博、QQ、论坛、微信等传播形态的“粉丝”就等同于传播影响力了吗?2010年12月6日晚上7时许,一条有关金庸因脑炎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通过微博、互动社区等途径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一时间引起不少信以为真的网民“惊呼”和“围观”。事后不久,金庸的助手出面证实,金庸先生身体状况良好。这样的假消息在“人人传播新闻”的时代比比皆是,仅金庸一年就两次出面辟谣,证实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可见,在融合媒体时代,受众虽然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强有力支撑,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新闻事件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力,但受众终究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媒体记者,不具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个人媒介也不能取代大众媒介尤其是主流媒介。过去,人们常说,“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融合新闻生产时期,我们也许可以说,“新闻正在蜕变为一种草率的生产”。如今的媒介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内容生产草率马虎,节目生活化、庸俗化、粗鄙化、草率化,受众感受不到新闻生产的高尚性、专业性、规范性和严肃性。随着网络和新媒体进人大众传播领域,草率化生产趋势将会日益明显。
判断题 无技巧性转场不能通过非线性编辑来实现,必须通过切换台实现
判断题 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则。(√)
判断题 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等节目为例,试分析新时期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426(1)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制作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体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它在触及时事、反映诉求、表达主张、弘扬正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上更是一枝独秀,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赞誉。(2)电视新闻评论除具有新闻性、思想性、群众性、科学性等一般评论形式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①多种传播符号凸显优势电视新闻评论可以运用多种传播符号:报道词声音、同期声、字幕、照片、图表、图像等,因而可充分显“形象化评论”的特色,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评论手段更加丰富多彩。②直观性带来受众面广a.电视直观性强,信息代码少,受众可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b.由于画面本身会“说话”,电视评论记者有时无需再做文字上的描述,保留现场声反而更加重要,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电视比报纸更具有“眼球吸引力”,因而电视评论受众面更广。③亲近性带来更强的说服力a.电视图像有可视性,形象感人;b.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采用“面对面交谈”形式,产生“自己人效应”,可充分吸引观众;c.电视图像有可视性,形象感人;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采用“面对面交谈”形式,产生“自己人效应”,可充分吸引观众;同时电视评论可引入多种评论者的同期声(包括现场采访中的议论评述),使证据更为真实可信,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3)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1995年12月30日播出一期题为《仓储粮是怎样损失的》的节目。节目一开始,演播室大屏幕画面呈现出粮仓的外景,然后由主持人先说开场白。在随后的画面中,粮库员工打开仓库的大门,只见老鼠在仓库里乱窜。大量的小麦已经霉变、虫蛀。特写镜头下,霉变的粮食已经变色,并且开始结块,虫蛀的麦粒已经变成粉末。在主持人画外音之后,镜头聚焦于一位粮库的职工,只见他用手抓起粮食,边看边说:“完了,完了。”痛惜的神情溢于言表。在节目的最后,记者采访在这一事件中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淮阳县县委书记李华亭。(4)面对上百万斤粮食霉变、虫蛀,造成降级、降等甚至成为一堆麦糠的巨大经济损失,李华亭的回答和神情都十分不以为然,为其塑造了一个十足的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同期声与现场采访的画面的有机结合,使这一官僚主义者的典型跃然屏幕。也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仓储粮食损失的原因、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
判断题 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1、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2、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3、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4、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新闻媒介的个性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判断题 图片配置的卞要作用是什么?报纸编辑选择照片,一方面要考虑照片的内容具有新闻价值、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合乎报纸采用,这与对文字稿件的选择是相同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照片作为一种形象化的作品,在技术上要达到一定的要求,适宜于报纸的制版印刷。(1)照片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拍摄者摆布或假造出来的。新闻照片尤其强调画面内容的真实性,这种真实包括画面中的形象是真实的、人物的表情和新闻细节是真实的、现场气氛是真实的。(2)新闻照片报道的题材具有新闻价值。编辑要分析照片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否是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显著的、具有趣味性的、与读者地理或心理上相接近的,这些新闻价值要素具备得越多,新闻照片就越有采用的价值。(3)照片的画面形象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新闻照片不同于文字报道的最大特点是以形象性的符号生动再现新闻场景。因此,编辑在选择照片时要考虑其画面是否抓住了报道对象最典型、最精彩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应该能够展示人物最有特点的面貌与性格,展示事件发展最高潮时期的场面和气氛。(4)照片画面上的景物层次丰富、对比清晰、制作精良,有利于制版印刷。黑白照片的黑白对比不宜太大,也不能太小,以免影响制版效果彩色照片的主色调,最好能够与版面的主色调和风格相协调。(5)照片反映的内容具有正面的社会效果,避免副作用。有些新闻照片从画面上看很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冲击力可能是来自于对社会阴暗面或者丑恶行为的夸张性的表现,甚至是对一些犯罪场面、淫秽行为的赤裸裸的展示,这样的照片如果发表出去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还有一些照片由于拍摄者考虑不周,选择角度或取景不当,画面上泄露了不应泄露的国家机密,这类照片也是不能采用的。(6)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符合报纸的特点。编辑选择照片与选择文字稿件一样要立足于本报的编辑方针,根据报纸的性质、立场、读者需求和风格特色来分析照片是否适合报纸采用,是否能够体现报纸应有的水平和一贯风格。(7)如果是选择系列照片编辑专题新闻报道,或者编辑图片专栏或专版,还要综合考虑照片之间的相互配合,要避免一组照片中出现画面相重复的情况。而且要注意中景、远景和特写镜头画面的相互配合,使其组合后的整体效果多于每幅照片机械相加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