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处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的关系?
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主要采访方式。亮明身份,文字记者通常靠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广播电规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 还有注明台标的话筒,这样既表明记者的身份,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
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觚对象不仅不会掏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虑,设置种种障碍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这时,适用隐性采访可以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
②有时候,对某些人或事,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两种方式均可用,但隐性采访能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也宜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
③隐与显是矛盾的统一。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运用隐性采访这一方式是有条件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现行采访方式为主要采访方式。
④隐性采访时,要处理好暗访与明察的关系,把暗访与明察结合起来,无论是暗访,还是明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全面了。有的采访,可以以明察为主,但也需要一定的暗访配合;有的采访,可以以暗访为主,但也需要一定的明察。关键是灵活掌握,灵活运用。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意思是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判断题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媒介管理:指国家对媒介的管理即媒介的宏观管理,也指媒介内部的管理即媒介的微观管理。世界新闻媒体的三大运行体制世界各国的报刊和广播电视在运行体制上有很大不同:报刊基本上只有私营和国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广电视却有私营,公营和国有三种所有制形式。就广播电视而言,目前世界上有三种运行体制,即: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运作体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1、私营台在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和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这一切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2、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1996年电信法》以后,美国的电视业运作彻底商业化了。3、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1)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2)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直接目标;3)以迎合受众作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二、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运作体制1、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主要在西欧和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20年的变革,西欧和日本正式确立了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公营台按原先的模式继续运行,私营台则以美国私营台的模式进行商业化运作。2、实行双轨制的目的:实行双轨制,其初衷是把竞争引入电视业,一方面大大丰富电视节目,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又对本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电视业本身不造成伤害。从实践看,这个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3、实行双轨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考虑:1)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有助于保持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2)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3)在文化上,旨在保护传乘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和低俗的商业文化的冲击,具有重要作用。4、实行双轨制,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娱乐化倾向又“引狼入室”,让美国的电视片尤其是好莱坞的电视连续剧充塞西欧电视台;二是公营台在和私营台的竞争中渐处下风。长此以往,公营台的处境不妙。三、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模式这在世界上尤其是第三世界仍具广泛的代表性。1、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1)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3)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的职责;4)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国家对媒介的管理2、对“有限的商业运作模式”的解释: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界重新界定电视业具有双重属性,即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从而确定了电视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开始了电视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商业运作。但这种商业运作是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进行的,与美国的完全商业化相比,有以下不同:(1)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执行。电视台首先必须完成党和政府所赋予的宣传任务,而且所有节目都在不能违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满足受众的信息和娱乐等方面的需要;(2)各家电视台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也有“优胜劣败”的现象,但迄今还未出现“优胜劣汰”或“优胜劣并”的现象;(3)由于上述两方面的条件,各电视台非常看中节目的收视率,因为这和广告收入紧紧相连。但强调“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3、新模式带来的新问题:(1)、电视业“散,乱”现象突出,出现争办电视台的热潮,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浪费;(2)、节目制作一味地追求受视率,出现低俗的节目。为增加收入,硬拉广告,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国家对媒介的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那就是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制度。二是内容层面的管理。三是结构层面管理。
判断题 简要评述《每周评论》创办过程,特点以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每周评论》:1918年在北京创刊,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形势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背景:一战后,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日益关注国内外时事,对即将召开的关系国家权益的巴黎和会,以及涉及国家前途的国内南北和会的召开等问题尤为注目。这就迫切要求报刊加强时事政治的报道和评论,《新青年》月刊刊期长,又侧重思想文化斗争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2)内容:该刊和《新青年》相互配合,共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将思想文化斗争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1919年被北洋军阀查禁。共37期,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为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在五四时期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五四爆发后,对运动做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即时评论,给予支持和引导,并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第26期起,由忽视接编,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3)特点:1是一种时事评述性周报,把报道与评论结合起来2在报纸类型上是一种机关报3除正张外,有时抓住重大事件,增出《特别附录》一张,随报赠送
判断题 受众的细分六种分类方法: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凡是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称为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反之,没有固定习惯,知识偶尔接触媒介的称为不稳定受众。对于任何一家新闻媒介来说,稳定受众群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不断争取扩大稳定受众群是所有媒介恒定不变的努力目标。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一般受众指剔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变异和相应兴趣区别,对于新闻媒介的各种传播内容抱有一致的共同需求。这些受众兴趣广泛,信息需求旺盛,但目的不是十分明确,信息需求的指向性比较模糊;特殊受众与之相反,是基于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兴趣,对某类或几类信息产生兴趣和相应信息需求。着类受众兴趣比较专一,对媒介的接触目的明确,信息需求指向鲜明。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核心受众:新闻媒介整体上是对全社会开放的,全社会成员均可作为其争取的受众对象。但实际上,各个单独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的各类栏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些内容和风格是针对并满足某些比较固定的、明确的传播对象,也是媒体的生命线。媒体的内容选择、风格定位等都较多地以核心受众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要实行媒体分流、分向、分层次发展,必须首先有明确的核心受众观念,改变以往模糊笼统的受众观。媒介整体和媒介设定的栏目,都要强调传播特色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在针对并稳定核心受众的基础上,再争取拓展受众面。边缘受众:在核心受众群体之外的称为边缘受众。他们当然不是媒体及其栏目确定的传播对象,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也有可能对这类传播内容抱有一定兴趣。
判断题 通讯的情节是指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结局的完整过程,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比较具体、生动感人,它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有的通讯,具有贯串全篇的整体情节,它本身便成为通讯中总体故事展开的主线,并以此联缀数个相关的小故事或典型的细节,构成一篇既有具体的个性化的内容,又有统一整体画面的通讯。通讯典型情节的展开,具体方法如下:(1)从写作角度上说,通讯情节要写得具体完整。一个情节要有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和结局这几个部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完整的印象。有一些事实很有意义,很能说明问题,但构不成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就要用细节来弥补情节的不足。(2)通讯情节的展开要注意描写与叙述、具体与概括紧密结合,才能把情节写得深刻感人。生动的形象描写要借助综合叙述来贯穿,才不会写得支离破碎;综合的叙述要有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补充,才不致枯燥无味。总的说,展开“情节”,把通讯写得绘声绘形、鲜明生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会展开“情节”,记事、写人、状物不注意描写与叙述相结合,是通讯缺乏个性色彩和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情节展开的目的,不是只追求生动,主要的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及精神境界,为突出主题服务。70
判断题 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写进新闻稿件的却往往不光是事实,是新近变动的情况,同时也包括某些新闻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什么是新闻背景材料?简单来说,有关新闻事件历史和环境的材料就是新闻背景材料。它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可以用来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给人们知识和趣味。所以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会使新闻内容丰富、充实、饱满,增加新闻的情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增强可读性。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新闻报道中交代背景,这是在一般情况下的写作要求。至于是否每条新闻都要写上背景,那倒不一定了。具体到一篇稿件中是否需要交代背景,要因事而论,因稿而定。有的新闻报道简单明了,就不必再交代背景材料;有的新闻事实较为复杂,就需要交代背景材料。2、交代背景要紧扣主题。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应该是与新闻事实直接有联系的,不能离开新闻事实。背景的叙述要为表达新闻事实服务,要突出新闻主题。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那便是多余了。另外,有些背景材料虽然与主题有关,但却是人人尽知的,这样的背景材料尽量不用。3、交代背景不宜多。背景材料终究是新闻报道的从属部分,而不是主要内容。因此,新闻背景通常不宜写得太多,在份量上不宜超过新闻事实,以免主次颠倒,喧宾夺主,转移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4、背景材料要写得生动活泼,吸引读者。背景材料要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做到把背景交代与现场活动联系起来。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可信度。另外,背景材料可以写在导语中,可以写在正文中,也可以写在结尾部分。
判断题 网络虚拟社区: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判断题 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