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的通讯在选材上的特点:建国以来,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穆青的新闻足迹,记录并传播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他把毕生都贡献给他所生活的时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报道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他那个时代所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穆青的通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对典型材料和细节材料的选取及合理调配是不可忽视的。以穆青的几篇著名的人物通讯为例,对其中素材的选取作简要分析:
(1)运用典型材料烘托背景,体现人物特色和时代特色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开头就写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一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样的描述画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并为他决心在兰考改天换地调好了“底色”。而且,这段描述当年兰考县灾荒的典型材料中萦绕的悲壮,也与焦裕禄悲壮的人生结局格调一致。
(2)细节材料的选取,使人物通讯所刻画的形象深入人心
凡是读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都不会忘怀焦裕禄的那把椅子,以及他在一个大雪封门的夜晚去看望两位孤苦无靠的老人等细节。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使焦裕禄的形象得以在神州大地屹立。
(3)在选材上,将“典型”和“细节”有机结合
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的细节描摹,刻画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只有通过对事对物的细节描写才能得以丰满,从而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想象深入人心。
在《铁人王进喜》这篇通讯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有一回,他帮助一个井队制服井喷,在井场上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回到大队时,浑身上下都沾满泥浆,两只鞋用绳子绑着,已经分不清鞋和脚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碗掉在地上,人却靠在墙边睡着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也正是在大庆油田的典型环境中发掘出的。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判断题 追踪一场体育比赛,如足球赛,试做滚动式网络新闻报道如下北京时间1月20日04:00,2009/10赛季英格兰联赛杯半决赛首回合一场焦点战在曼彻斯特城市球场展开争夺,新浪体育对其进行滚动式网络新闻报道:曼联第17分钟取得领先,埃弗拉斜传右路,瓦伦西亚晃过贝拉米后传中,鲁尼前点的射门打中吉文仍偏转向球门,吉格斯近距离打入空门。第19分钟,巴里任意球传中被范德萨扑出,贝拉米外围射门被挡偏,特维斯禁区右侧传中被解围。第23分钟,赖特—菲利普斯右路传中,特维斯小禁区边缘错过头球。曼城第42分钟扳平比分,拉菲尔禁区左侧拉倒贝拉米被罚黄牌,范德萨拖延时间也得到黄牌,特维斯点球一毗而就,阿根廷人进球后狂奔庆祝。曼城第65分钟反超比分,范德萨双拳击出角球,萨巴莱塔顶入禁区右侧,孔帕尼传中,特维斯近距离抢在埃弗拉之前头球破门梅开二度。随后奥努奥哈换下小将博亚塔。第80分钟,欧文传球,鲁尼突入禁区左侧的捅射被吉文扑出底线。德容对埃弗拉犯规被黄牌警告。第85分钟,希尔维尼奥换下赖特—菲利普斯。第87分钟,埃弗拉禁区左侧传中,瓦伦西亚远点射偏,但他已越位在先。随后斯科尔斯和迪乌夫先后换下瓦伦西亚和拉菲尔。第92分钟,吉格斯左路传中,鲁尼16码处低射左下角被吉文扑出。吉格斯开出角球,迪乌夫前点头球偏出。
判断题 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的书刊、图片、影片、音像制品等淫秽物品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判断题 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新闻学》的作者是:1919年,徐宝璜。
判断题 目前常见的网民与网站之间的互动手段包括:电子公告牌、电子邮件、聊天室、短信。()
判断题 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判断题 镜头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
判断题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①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是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提出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理论,这种理论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田中义久1970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②总过程理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③总过程理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批判。总过程理论远远突破了行为主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与改革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②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④传播学必须把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揭示其实质。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