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稿的一般程序如下:新闻编辑在对一篇已经决定要采用的稿件进行修改时,一般的工作程序是:
(1)通读全文
目的在于认识原稿。这种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握稿件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情况;二是发现稿件存在的问题,并设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认识是修改稿件的基础。认识越清楚,下一步修改就越顺利,质量也越有保证。不能急于求成,在未通读全文的情况下,就边看边改。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容易改得不得要领,甚至歪曲原意。对于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长稿,即使通读一遍也未必能认识,需要多通读几遍。宁可先多花一些时间,而不要匆匆动手,免得以后返工,更费时间。
(2)着手修改
即把前一步设想的方案付诸实施。但第一步的设想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不可能——都想得很具体,因此,在着手修改时,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思考,做到字斟句酌。修改要用不同于原稿字迹颜色的墨水,如果颜色相同,则用笔要不一样。如原稿是用钢笔写的,修改则要用毛笔。一般编辑和部组负责人的修改所用的笔或墨水也要有所区分,以便以后查对。
在原稿上修改,改正的字可写在行间或四周的空白处。假如原稿改动很大,或几经修改,原稿已改得比较乱,不易认辨,需要重抄。校正小样,要采用标准校对符号。符号要用引线勾画到四周较近的空白处,引线不宜交叉或重叠。
(3)改后检查
稿件修改完毕,必须从头至尾认真阅读,检查是否有在文理上、用字用词上的错误并进行校正。这种改后检查至少要进行一次,对于重要稿件,还要再检查第二次。
整个修改过程,需要对原稿和修改后的文字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反复阅读来发现问题。阅读一般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略读,即着重注意内容,对某些细节,如用词不当、错别字、漏字、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暂不去推敲;另一种是点读,即逐字逐句地去进行阅读,不仅注意内容,而且不放过仟何细节。
修改过程中的阅读,应该根据需要灵活地采用这两种阅读方式,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开始通读原稿时,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在作最后一遍的检查性阅读时,可以采用点读的方式;而在着手修改时,既要有略读,也要有点读。这样就可以发挥两种阅读方式的长处,提高修改的效率和效果。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主要有单一性、同时性、连续性。
判断题 镜头的长度与电视节奏无关。
判断题 “配”评论:“配”评论,是指为配合某一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撰写的言论。无论是社论、本报评论员员文章,还是短评以及编者按、编后,它们都常常依托新闻报道发表。新闻事实是否值得配评论取决于它是不是有值得评论的价值,当新闻报道触及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包含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思想和观点在内时,就值得配写评论。
判断题 更正是指在办报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新闻报道中会出现差错,报纸对这些差错采取的补救措施。需要更正的差错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方面的差错,另一类是新闻报道的立场观点有错,即记者或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和价值评价不当,而编辑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未能把好关,导致稿件产生不良影响。
判断题 通版是指打通报纸上相邻的两个版而形成的版。通版的面积包括这两个版和两版间的中缝,一般用于报道重大事件。对于四开报等小报而言,通版的适用有助于表现重要的新闻内容。但对于篇幅较大的大报来说,通版往往不方便读者阅读,因此不宜过多使用。
判断题 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是就新闻的性质而言的。理解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首先要从理解新闻的定义入手。(1)关于新闻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新闻的本质是关于事物的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反映社会新近变动,它是自在之物,没有经过新闻媒介报道之前就存在着,这是广义的新闻,是潜新闻;它经过新闻传媒报道之后就是显新闻,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显新闻传播。例如,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广义的定义);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狭义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的新闻定义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泛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切新闻事物、现象。这是一种对“新闻”的广义的理解。例如,新闻是重要之事实。②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实践的报道这种现象和行为本身。这是对“新闻’,的一种狭义的理解。例如,新闻就是新闻机构新近获悉的关于具有某种意义的,或者令该新闻所服务的共同体发生兴趣的事务或事件的东西。③特指新闻媒体上所报道的那些属于消息类体裁的东西。这种“新闻”实际上指的就是消息。这是对“新闻”的一种最狭义的理解。(2)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的表现由以上广义的新闻定义可知,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表现在人际之间的新闻信息的沟通和传播。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这些信息传播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街头巷议,还包括信件、电报、电话、会议等形式。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还包括影响大众的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主要还是表现为正规的新闻传播事业,这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这些信息传播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新闻传播业,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了解新闻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所有的人,无论其阶级、职业、性别、宗教、民族的差异,都离不开新闻信息的获取,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局限于和大众媒体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4)了解到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对社会的信息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应当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不断促进信息透明化,为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信息流通环境。②充分注意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弥散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的存在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得到传播,同样可以通过口耳相传和其他人际传播手段,如电话、手机等形式得到传播。
判断题 后景深大于前景深。
判断题 简述国内报纸版面存在的问题报纸这一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介为后来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提供了产品制作的模本,但新一代媒介成长起来以后,又会对其赖以脱胎的模本发起挑战。这种挑战的严酷性在于,新媒介总是拥有比老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和更强大的传播功效:广播拥有听视性符号;电规又加上视觉性符号;网络不但规听符号兼备,而且还有强多的链接功能和无限的信息容量。在这些强多对手的冲击之下,报纸唯有更加努力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因此,报纸的革新是永无止境的。目前我国报纸版面设计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改进的地方:(1)编排思想的不稳定和版面形象的不确定这主要表现在版面设计缺乏明确和稳定的风格定位,容易受市场因素的干扰。如一些机关报受晚报、都市报影响较多,脱离自已的性质和功能,盲目仿效一些在市场上比较走红的报纸的版面,结果导致内容与形式的不吻合,甚至于媚俗,有损严肃报纸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也有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近年来频繁改变自已的版式,报纸形象塑造没有明确的指向,版面的随意性说明报纸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2)报纸各部分的版面风格不协调有些报纸近年来频频扩版,但各版组、各周刊以及各个版缺少统一的风格定位,任由各版主编自由编排,结果标题字体字号各搞一套,版头栏头缺乏统一设计包装,寻致报纸各部分的作用相互削减,整歌报纸无法确立统一的整体形象。曾有一家报纸的“人物周刊”仿效《南斱周末》的某块版面,与该报的其他周刊以及新闻版风格迥然不同,这种落差实际上破坏了报纸的整体形象。(3)版面设计盲目追求感观刺激,形成“泡沫版面”“泡沫版面”的特点是版面元素的使用过度夸张,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不相称,比如大量使用不含多少新闻价值的巨幅照片,内容并非很重要的稿件却做出了比报名字号还大的标题,还有一些专版大量使用非新闻照片装饰版面,照片的内容不报道内容毫不相关……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让读者感到故弄悬虚。(4)版面设计无章法、无秩序虽然主张版面讴计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但这不等于可以在版面设计上随心所欲,朝令夕改,让读者无所适从。版面创新成功与否,不能以编辑自已的感觉来判断,只能以读者的体验与评价为准。当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规,就会发现版面设计中实际存在许多妨碍快速有效阅读的因素:①标题位置无章法。随意切断稿件下文的排列,造成阅读不便,浪费读者的旪间。②字体字号运用无章法。不新闻稿件的报道价值不相称,读者不易领会编辑的报道思想。③稿件排列无章法。不恰当的破栏使版面杂乱,既不美观也不方便阅读。④照片、图表的规格与排刊无章法。扰乱整个版面的格局,甚至切断文章的排列,有些照片位置的不当还会造成读者的误解。⑤网纹使用无章法。如对照片说明、对稿件正文滥用网纹铺底,很伤读者的眼力,实际是为形式而损伤内容。⑥色彩运用无章法。主要表现为滥用色彩,标题、栏题、报头、照片、图表甚至正文都五颜六色,版面上没有重心也没有主色调,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妨碍了内容和思想的表达。滥用色彩还会寻致各部分相互冲突,造成不协调的版面效果,这显然不利于报纸品格和风格的塑造。⑦线条、花边运用无章法。对花边在什举情况下用,直线在什举情况下用,幵无成熟的考虑,直线的粗细也随心所欲。结果线条花边作为版面语言的功能不能得到恰当的发挥。③广告编排无章法。在版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没有规定和限制,一些报纸在新闻版的任意位置放置广告,甚至用新闻包围广告,或出现与报道内容相冲突的广告,既有损报格,也是对读者利益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