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时评的写作特色。(1)新闻时评的生命力源于平民化和贴近性。①平民化,包括视角的平民化,在态度的平民化和作者的平民化。②贴近性包括内容的贴近性,选稿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全面性。(2)批判性是时评最重要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3)时评魅力在于个性化:①语言个性化体现为作者独到的语言风格和用语习惯。②观点的个性化就是说出别人没听说过的话语,让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读一篇增一智。③时评的个性化是语言个性化和观点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他离不开写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社会责任心。①高看一眼,深看一眼。②针砭时弊,祛邪扶正。③提醒疏通,吉利敦促。④释惑解惑,明辨是非。
判断题 结合相关案例,论述如何正确使用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选好主题、体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新闻语言更是至关重要。判断新闻作品使用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主要看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经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实践,新闻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形成区别于文学、科技、军事、经济、理论等其他作品的一些特点,它有自己特殊的概念、特殊的语言表现方法、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新闻语言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工具,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1)新闻语言要具体准确,忌抽象含糊具体小是空洞,小是概括,更不是抽象。具体是指原原本本地说出或写出事物的具体情况。新闻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事实是具体的、真实的,不是抽象的、虚假的。因此,记者在写稿时要对新闻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事件结果等,叙述、描写必须准确、恰当,能具体的要尽量具体,切忌抽象、含糊。有的报道失实,是由于记者对相关用语理解不透造成的。如某报刊登严厉打击偷税抗税活动的稿件,标题是《一无照个体户偷税36万被依法逮捕》。其中“无照个体户”用语不准确,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核准登记才为个体户,即凡个体户应有营业执照。这位偷税者“无照”,则不是“个体户”,应该称为“无照经营的商贩”。报纸上的文字一定要表述清楚准确,否则往往会引起误解。如某报刊登的宣传当地驻军的新闻,内容是:“在驻我国三亚市境内的某海军四连菜园里,官兵们经过半年多时间培植出一株首次结果竟达216枚的木瓜树……”其中“驻我国”和“某海军”在表述上就有问题。“驻”意思是(军队)停留在(某地)或(机构)设立在(某地),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意思是一个地域的机构或个人因执行公务住在另一地域。例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路透社驻北京记者”等,都是从原来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常住工作。用“驻”有一必要条件,是必须易地。海军是中国军队,所以用“驻我国”不合适。具体、准确虽只有四个字,但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编辑、记者下大力气才能做到。(2)新闻语言要简洁明快,新鲜活泼新闻要新是指要快,它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切忌啰嗦拖沓。新闻的内容是新鲜的,表达新闻内容的语言也应新鲜活泼。生活丰富多彩,新闻也应多彩,新闻语言也不应色调单一,枯燥无味。活泼的新闻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吸引受众眼球的功能。一般而言,任何文字作品的语言都要简练,惜墨如金,力戒大话空话,以便能达到言简意赅。正像任何人都愿意听格言、警句式的语言,而不愿意听“车轴辘话”一样,新闻作品的语言尤其应该崇尚“以一当十”,不要空话、废话,要尽可能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要用最恰当的词汇和最精当的语言结构把新闻事实如实地表述出来,否则读者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鲁迅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新闻宣传的效果来看,许多短的、语言简练的作品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好的反响。写新闻,是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看是写历史。因此,写新闻运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时代的语言,使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明白。时代是变化的、前进的,新闻语言也应该随之变化、前进,随着国际、国家、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换。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趋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大量的新鲜词语、新概念,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概念、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些概念、互联网络中的一些语言,被引入到新闻作品中,使新闻作品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也为新闻写作开辟一条新径。语言生动、形象,并不在于使用多少华丽的词藻或形容词之类。把事实如实加以记录,常常比堆砌形容词更为生动。鲁迅曾指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己。”郭沫若也曾指出,“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3)新闻语言要浅显明白,朴实通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为人们所普遍关心,有广泛的群众性。一篇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最后要通过读者来体现,而读者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做到新闻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尽可能多的受众,才有媒体存在的基础。文章晦涩难懂,编辑、记者自以为高深渊博,见多识广,实际上读者不看,或者看不懂,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而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又不同,一般不需要细细咀嚼,不必慢慢欣赏。从新闻传播对象的广泛性来考虑,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切忌古调洋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词,少用难以理解的土语方言。某些新闻如果不用专业技术名词会影响表述的准确性,但也只能在非用不可的地方少用一些,并尽可能做一些必要的通俗解释。新闻语言是传播的语言,传播是面向广大群众、广大读者的。如果不通俗,怎么为广大的受众接受呢?当然通俗也应该包括生动的内容。因为生动的东西往往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于是便有了群众性。因此,要尽量使用通行的、朴实通俗的语言来写文章。
判断题 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新闻学》的作者是:1919年,徐宝璜。
判断题 必要时,插图可以超出版心的位置。
判断题 简述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可以从几个阶段来阐释:(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新闻评论形成并初步发展①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是新闻评论的渊源。②近代在华外报兴起,报刊上开始出现言论的形式。华人报刊言论的崛起,以王韬的《循环口报》为标志。它被称为“中国人自办日报之成功最早的第一家”。③在王韬倡议变法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利用的一个有力武器是报刊言论,并形成一种新的文体——时务文体。④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报刊评论又一次经历了革新和发展。各报都高度重视评论。言论风格和内容有所革新。报刊评论文体趋向多样化。(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评论发展成熟并不断丰富完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十分注重运用报刊传播自己的主张,这种主张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报刊政论,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无产阶级政论家。此时期除无产阶级报刊政论文数量大、质量高外,鲁迅的报刊杂文,邹韬奋的报刊言论,张季鸳在《大公报》的社评都是评论中的明珠,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3)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间,新闻评论曲折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评论的优良传统,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取得显著的成绩,推动和指导了实际工作的开展。②在“反右派”和“大跃进”时期,报刊评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③“大跃进”和“反右倾”后,比较重视思想讨论,组织和引导读者,对群众普遍关心而感兴趣但又有不同理解的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意见。(4)新时期新闻评论的革新发展①新时期的新闻评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短小精悍、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文风。在恢复言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有所发展和革新。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除了报刊评论蓬勃发展以外,广播评论也真正兴旺起来。电视评论类节目蓬勃兴起。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另一种新型评论——网络评论也悄然兴起,并且迅速发展。
判断题 摄影艺术语言是摄影艺术中造型因素和手段的统称,最主要的是光、影调、色彩和线条。
判断题 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判断题 LCD:液晶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