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刊物:
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在我 国广泛传播开来。建党学说中,包括了创办和利用报刊的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开展百家争鸣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直接需要。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这样的特点: 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列主义为基本任务。 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 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多数是新创办的,如《共产党》月刊、 《劳动界》等工人报刊、中俄社;也有由原有报刊经 过改革、性质发生变化的,如《新青年》 。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 为以后的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 业,开辟了中国新闻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五四”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重大改革?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 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的变化。 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当时有三种情况:1、新旧思潮的激战;2、三大论战;3、学术、文化、 思想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三者特点性质各异,但报刊让各方发表看法,还把反映各种观 点的材料汇集起来,供读者分析。 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民国初年,应景的文字充斥报端,有见地的政论少见,到“五四” 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也带来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 阶段。 《每周评论》 《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 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 《新青年》 《随感录》 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 是一种“匕首” 、 “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新文风的出现:白话文和标点符号 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 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 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出现比较新鲜的栏目。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 国内外消息、通讯比例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有些报纸还聘请国外兼职通 讯员,从而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 中共建党时期,党报有何特点 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彻党性原则, 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 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这个特点是由中国 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需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 ,党的 报刊不仅要报道与评论民众所关心的一切方面,而且应争取在社会各阶层中拥有自己的读 者。中共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道 路迈出了第一步。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下创建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 它 是党和人民大众的喉舌。 是苏区人民用以巩固工农民主政权、 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革命胜利的锐利武器, 虽然当时它还处于初生状态, 很粗糙很不完整, 但它已经形成了一些特点, 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的一页,具有重大意义。 (一)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 3、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1) 大力发展通讯员 (2) 广泛听取读者意见,采纳读者建议 (3) 吸收优秀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 4、开展批评与表扬 5、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二)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 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共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时期,其存在时间仅有三年,又处于战争的环境中,新闻事业开创了 一个全新的局面。但这仅仅是开头,有些方面还显示了它的幼稚性,同时根据地新闻事业也 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分析形势、干部政策、文风)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及其抗日宣传与斗争 (1) 上海 “孤岛” 是指1937年11月12日, 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 日军占领华界地区至1941 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的上海租界地区。 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 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共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 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 (2)1《译报》 、 《每日译报》 。1937年在上海租界创办,中共领导,夏衍主持。是一份纯 翻译的抗日小报, 所登新闻及言论, 全部译自英法美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 刊,但都进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的揭露日军的侵略 暴行, 并准确宣传了中共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 坚持持久抗战的主张, 深受读者欢迎。 不久被日剧取缔。 “洋旗报” ,1938年该报以英商名义发行《每日译报》 。初与《译报》内容 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常刊登中 共中央的文体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 、 “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 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被迫停刊。 2《文汇报》 。1938年创刊于上海,创办人爱国人士严宝礼,徐铸成主笔。是爱国人士以外商名义出版的“洋旗报”之一。创刊后,义正言辞地鞭挞汉奸败类。积极宣传抗战, 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宣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介绍八路 军、 新四军以及延安情况。 拥护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呼吁国共合作, 一致对外。 1938年被迫停刊。 3日伪一面通过上海租界当局交涉设法取缔。一面用恐怖手段迫害、摧残抗日报刊 和报人。爱国报人针锋相对,不屈不挠,坚持抗日。 《申报》 《新闻报》 《华美晚报》 《大美晚报》 《文汇报》 抗战胜利后,1945年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在《复刊词》中,声称该报为无党派色彩 的纯商业性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矢志保持高尚的报格。但实际上该报在政治上倾 向国民党,常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立言记事。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 作,使报纸的政治倾向转向进步。 194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被国民党政府封闭。部分 报社同仁一路辗转到香港,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在香港复刊。香港《文汇报》 ,目前 已成为全球影响最大的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香港以及内地地位非常高,以中国新闻报道 的权威著称于世,内地的政府重要通知,新闻以及海外宣传大多在上刊发。以爱国爱港为办 报宗旨,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以社会精英为读者定位的主流报纸。 解放后,上海《文汇报》也复刊。 (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复刊后其主要使命是团结知识分子, 促进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贯彻“双百”方针比较积极,相继开展了尊师重道、马寅初的 新人口论等问题的讨论,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 象的报纸,不是党的机关报。总编辑是老报人徐铸成,在“大鸣大放”中,大量刊登了各种 批评意见,在文化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反右斗争中,成了被“钓”上来的大鱼,很多人被 打成右派,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文革时期,成了制造舆论的旗手。 文革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发行量达到一百七十万份,在 拨乱反正期间,宣传思想改革的方针,伤痕文学。 建国初期,新闻业务的建设 建国初期, 我国新闻业务的建设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变化, 新闻界推出了不少有力地 建设性措施,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首先,新闻界从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以端正文风 新华社开展练笔运动,旨在消灭稿件中的事实错误,文法错误和文字冗长现象 促进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报刊编排形式采用横排 改进报纸图片的运用。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请你谈谈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可以从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产生原因和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论述。(1)新闻娱乐化的表现①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②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2)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①社会转型期的躁动。中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变革的面前,人们承受着各种巨大心理压力。新闻的娱乐化使受众在这些调笑、戏说、胡侃中,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到了缓解,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②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台、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新闻本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篇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闻走向泛娱乐化道路的市场成因。③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于是不难理解,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④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⑤受众的心理需求。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③跨文化传播的冲击。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势在必行。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接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异质文化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3)对新闻娱乐化的评价在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这样不仅不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而且会对媒体公信度造成极大的伤害。21世纪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人们追求的是高尚健康的文化,而不是低级媚俗的垃圾文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某些共性,又与西方资本主义有显著区别。适应上述特点,中国媒介既不可能取消大众化通俗媒体,也不能一味地走娱乐化之路,而应施行以硬新闻为主的严肃的主流媒体和贴近性的健康的通俗媒体分流、分向发展。软、硬新闻既分流,又兼用,是特定转型期中国媒介适应特定社会信息需要的真正可行的改革和发展方向。那种当下的媒介一概走娱乐化之路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精神完全相悖离的。
判断题 谈谈你对“地区落后论”的看法。“地区落后论”,是把写不出新闻归结为地区工作落后。应该承认,先进和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先进地区就一定能出新闻,落后地区就注定不出新闻,或者少出新闻。这是因为:(1)先进地区新闻多,如果记者缺乏新闻敏感,也会对新闻视而不见,让新闻在自己眼皮底下溜掉。(2)落后地区并非一切皆落后,落后地区也有先进因素,把先进因素发掘出来,就是新闻。再说把“落后”研究通了,为什么落后,怎样改变落后,促进落后向先进转化,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判断题 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思想主要标准。
判断题 新闻失实与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没有关系。
判断题 邹韬奋通讯:《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判断题 互动营销一班都是为了达到某种营销目的而作的事件炒作。
判断题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1)正义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在真理和正义面临威胁的时候,记者只能挺身而出,因为他们责无旁贷。坚持真理和维护正义的传统引导和支撑着新闻界运行,也给新闻界带来最高荣誉。(2)同情心真正的记者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情心造就着记者敏锐的感觉神经,记者应该是敏感的,敏锐的感觉到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不幸者的不幸,无辜者的无辜。同情心是责任心的基础。它关系到一个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关系到记者职业的实现。(3)勇往直前新闻工作是勇敢者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怯懦者从事的职业。记者需要具有采访消息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随时准备遭遇拒绝、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无礼、遭遇侗吓、遭遇威胁。记者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财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和生命。新闻记者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当其冲的考验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进取精神。(4)坚持不懈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中要坚持不懈的把新闻采访和写作进行下去。(5)不断质疑、不断求证新闻工作者要做“怀疑主义者”,应该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能构成新闻的事情提出疑问。不轻信别人,不轻信任何说法,不轻信任何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让质疑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让质疑推动我们去追寻事实的真相。(6)积累知识知识是新闻敏感产生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变动的社会环境,新闻工作者要想及时识别新闻,准确判断新闻、真实识别新闻、深刻分析新闻,就必须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7)勤于思考思考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思考也将推进学习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记者对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追问。要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面对突然呈现于眼前的一切具有新闻性的陌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8)为社会负担责任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实行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给予关注和报道,要做社会大船前行中的瞭望者。以上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和追求的必要条件。
判断题 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通讯与一般记叙文不同之处在于:通讯属于新闻作品,要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现实,因此在表现手法上又具有直接和实在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叙述的直接性通讯写作中,叙述的直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开门见山,直奔主要新闻事实有时,直接交代新闻的五要素或六要素;有时,直接交代记者采访目的和采访过程;有时,直接交代事件的影响、后果等。②上下连接,过渡照应通讯中故事与故事之间,场面与场面之间,以及开头与结尾等上下文之间,都常常需要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它们组合起来,连接成篇,以体现作品的完整性。③简要穿插,对比衬托通讯要写得丰满厚实,读起来有味道,能引起一些思考和联想,就需要有适当的穿插、对比、衬托。而这些穿插部分、对比部分、衬托部分,又毕竟不是主要的新闻事实,都不能成为文章的主要展开部分,不必详细具体地描绘。于是,就用直接叙述的方法作简明的交代。(2)描写的直观性通讯写作的描写,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为通讯是记者直接采访的详细材料的记录,特别是许多现场采访的材料,更具有新闻感、现场感。人们读通讯报道,就是为了从通讯报道所反映的一个个真实的侧面中去比较直接地了解新闻现场的实况。因此,通讯报道中,常常强调要有目击式的采访、目击式的描写。通讯写作中,描写的直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记者亲眼所见,如实写来。描写,简要清晰,实实在在,可感可触,都是现场目击,稍有疏忽,就观察不到。②事后采访,重现场景。有许多事情不可能在当时就采访到,就要靠事后深入采访,然后把当时情景如放电影一样再现出来。③记者出场,进入事件,成为“角色”。通讯写作中,记者的出场是常见的。记者出场有时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可以把见闻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可以成为新闻事实的见证人。有时,由于记者采访调查的艺术,还可以推进新闻事件的发展,扩大新闻线索,挖掘蕴藏在事件深处的材料。不少成功的通讯报告,都有记者出场,介入事件,成为新闻事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3)议论抒情的实在性通讯要写人记事,要描景状物。这些都是主要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有所议论有所抒情。但是一般地说,这种议论和抒情的笔墨都不宜太多、太明显,而应将它们寄于新闻事实的交代之中。写作时,常常从三方面入手:①寄情理于人。就是以深含感情的语言,深含见解的语言去描写人物,把对人物的情感和认识凝聚笔端。②寄情理于事。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时,情不自禁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感情。③寄情理于物。就是作者在描述某一物件时,将浓郁的情怀和深刻的认识,融入描绘的笔端,表现出鲜明的爱憎。(4)对话的实录性在通讯写作中,各种对话极为常见,使用得相当广泛。许多访问记、记事、小故事都是用对话作为主要形式的。在其他一些通讯作品中,常常也少不了用对话穿插其中。这说明,对话是通讯写作手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讯写作中的对话,应该是实录的。人物在当时当地,说了什么,怎么说的,都必须如实反映,不能生编硬造,无中生有;也不能添油加醋,随意夸大。真实、自然是通讯对话实录性不可或缺的两个内质。通讯对话的实录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直陈其言,不改其貌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有改用作者的叙述来表现的。这种改写的方法,虽然近似复述原话,却也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通讯作品的对话,却往往是直陈其言不改其貌,即使是为了叙述,也照实直搬。②实话实说,突出个性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是要进行大量加工和提炼的,只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作家往往可以杜撰出来。通讯作品中的对话,虽然不是真实人物每一句话的罗列,但也要进行一定的剪裁、加工,并且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