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相关案例,论述如何正确使用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选好主题、体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新闻语言更是至关重要。
判断新闻作品使用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主要看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经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实践,新闻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形成区别于文学、科技、军事、经济、理论等其他作品的一些特点,它有自己特殊的概念、特殊的语言表现方法、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
新闻语言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工具,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
(1)新闻语言要具体准确,忌抽象含糊
具体小是空洞,小是概括,更不是抽象。具体是指原原本本地说出或写出事物的具体情况。新闻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事实是具体的、真实的,不是抽象的、虚假的。因此,记者在写稿时要对新闻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事件结果等,叙述、描写必须准确、恰当,能具体的要尽量具体,切忌抽象、含糊。
有的报道失实,是由于记者对相关用语理解不透造成的。如某报刊登严厉打击偷税抗税活动的稿件,标题是《一无照个体户偷税36万被依法逮捕》。其中“无照个体户”用语不准确,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核准登记才为个体户,即凡个体户应有营业执照。这位偷税者“无照”,则不是“个体户”,应该称为“无照经营的商贩”。
报纸上的文字一定要表述清楚准确,否则往往会引起误解。如某报刊登的宣传当地驻军的新闻,内容是:“在驻我国三亚市境内的某海军四连菜园里,官兵们经过半年多时间培植出一株首次结果竟达216枚的木瓜树……”其中“驻我国”和“某海军”在表述上就有问题。“驻”意思是(军队)停留在(某地)或(机构)设立在(某地),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意思是一个地域的机构或个人因执行公务住在另一地域。例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路透社驻北京记者”等,都是从原来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常住工作。用“驻”有一必要条件,是必须易地。海军是中国军队,所以用“驻我国”不合适。具体、准确虽只有四个字,但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编辑、记者下大力气才能做到。
(2)新闻语言要简洁明快,新鲜活泼
新闻要新是指要快,它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切忌啰嗦拖沓。新闻的内容是新鲜的,表达新闻内容的语言也应新鲜活泼。生活丰富多彩,新闻也应多彩,新闻语言也不应色调单一,枯燥无味。活泼的新闻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吸引受众眼球的功能。
一般而言,任何文字作品的语言都要简练,惜墨如金,力戒大话空话,以便能达到言简意赅。正像任何人都愿意听格言、警句式的语言,而不愿意听“车轴辘话”一样,新闻作品的语言尤其应该崇尚“以一当十”,不要空话、废话,要尽可能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要用最恰当的词汇和最精当的语言结构把新闻事实如实地表述出来,否则读者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鲁迅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新闻宣传的效果来看,许多短的、语言简练的作品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好的反响。
写新闻,是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看是写历史。因此,写新闻运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时代的语言,使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明白。时代是变化的、前进的,新闻语言也应该随之变化、前进,随着国际、国家、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换。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趋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大量的新鲜词语、新概念,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概念、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些概念、互联网络中的一些语言,被引入到新闻作品中,使新闻作品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也为新闻写作开辟一条新径。
语言生动、形象,并不在于使用多少华丽的词藻或形容词之类。把事实如实加以记录,常常比堆砌形容词更为生动。鲁迅曾指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己。”郭沫若也曾指出,“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3)新闻语言要浅显明白,朴实通俗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为人们所普遍关心,有广泛的群众性。一篇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最后要通过读者来体现,而读者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做到新闻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尽可能多的受众,才有媒体存在的基础。文章晦涩难懂,编辑、记者自以为高深渊博,见多识广,实际上读者不看,或者看不懂,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而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又不同,一般不需要细细咀嚼,不必慢慢欣赏。从新闻传播对象的广泛性来考虑,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切忌古调洋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词,少用难以理解的土语方言。某些新闻如果不用专业技术名词会影响表述的准确性,但也只能在非用不可的地方少用一些,并尽可能做一些必要的通俗解释。新闻语言是传播的语言,传播是面向广大群众、广大读者的。如果不通俗,怎么为广大的受众接受呢?当然通俗也应该包括生动的内容。因为生动的东西往往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于是便有了群众性。因此,要尽量使用通行的、朴实通俗的语言来写文章。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及编后各有什么特点?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及编后为按语的三种表现形式,其各自特点如下:(1)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申视中称为编前话。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的内容,只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②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③应用:依托报道配写一篇文文前按语。(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与所依附的报道即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②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避免传优播中的副作用;③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误,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与理解。(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编后在发表形式上与前两种按语不同,它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为完善,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②编后在写作要求上与前两种按语有所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聍想呾倚题厖挥;③编后在功能上与前两种按语的侧重点不同:文前按语冠于文首,大多起强调、提示的作用;文中按语穿插于字里行间,大多起注释、点拨的作用;编后置于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④编后在运用上比前两种按语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合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判断题 校对常用技巧现代出版物文字出错规律:1.形似字容易混淆。2.音同字容易混淆。3.义近字容易混淆。4.错分致误。录排时由于视觉失误造成“错分”,一个字录排成两个字,如将“腋”错分作月夜,将“好”错分作女子,将“硒”错分作石西。5.错合致误。同上理,将两个独体字错合成一个合体字。6.义连致误。一个汉字作为语素,可以同多个字分别组成不同的词。例如,“文”同“字”组成“文字”,同“化”组成“文化”,同“明”组成“文明”。心里想写“文字”,往往会下意识地错写作“文化”或“文明”。7.互倒致误。两个字组成词,两字互倒就成了别的词,例如人家―家人,感情―情感,办法―法办,爱人―人爱,校对―对校,书写―写书,统一―一统等等,书写和录排,都容易发生互倒致误。8.草字误判。作者写作,如果字迹潦草,录排容易误判致误。例如,“千斤鼎”误判作“4斤鼎”,“乃”误判作“13”,“设”误判作“没”,“析”误判作“折”等等。9.错用简化字。有三种错误:错用已经废止的“二简”字,错误类推简化,自造简化字。10.繁体字。11.专用名词错用同音字。专用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用字是规定性的,“图们江”的“们”,“扬州”的“扬”,“株洲”的“洲”,“黄连”的“连”,“拓扑”的“扑”,“棉铃虫”的“铃”。写成门、杨、州、莲、朴、蛉就错了。
判断题 校对的总体目标即报纸无编校质量差错。这个总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子目标:无“编错”和无“校错”。
判断题 反射式测光表也称亮度测光表。
判断题 专业摄像机的执机方式通常有三种,分别是:肩扛式、手持式、三脚架。
判断题 宏观意义上,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媒体”,本质上是人类历史中一脉相承的“新媒体”中的一代。
判断题 简要评述毛泽东,周恩来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湘江评论:1919年7月创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任主编。1919年8月复印时,遭军阀查封,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以研究、传播新思潮为任务。毛泽东撰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在该刊连载,分析说,结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和策略主张,反映了毛泽东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当时很多报刊想继全文转载或推荐《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创刊于天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任主编。1920年停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三月刊,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周撰写了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他为创刊号写了《革新、革心》的社论,阐述了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的正确主张,并以此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周恩来——《旅欧通信》《共产党》月刊:1920年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主编。1921年停刊。(1)为了向革命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共产党》月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宣传: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点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公认运动的发展(2)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劳动界》: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创办的周刊,李汉俊主编,1921年停刊,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鼓动工人联合起来,结成团体,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团结斗争。它报道国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劳动界》等刊物,被工人们看作是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这一批刊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
判断题 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1923年1月,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了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并于1月23日开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仅50瓦,由于它没有北洋军阀的批准,同年四月停办。开洛公司广播电台:1924年在上海由美商创办,与《申报》合作。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OH,是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7年出现民营商业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8年中国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电台:中央广播电台早期中国的广播事业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收听范围有限。因而广播在中国的影响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