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概述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
(二)隐性采访的特征
隐性采访是有条件的。 出发点的积极意义。 要冒一定的风险。
(三)隐性采访的类型
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伪装式采访:记者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四)隐性采访的重要手段——偷拍、偷录
(五)隐性采访适用的新闻报道类型
1. 揭露或批评性报道
2. 亲身感受型报道
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 八条
(一)寻找线索和线人
1.新闻职业线人
2.新闻事实的知情者(公开身份的知情者、匿名的知情者)
3.记者的社会网络
(二)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
⒈提出假设的重要性
为记者提供明确的思路,指明调查的方向。
方便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沟通。
帮助记者判断线索的新闻价值。
⒉对假设的初步求证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对假设的初步核实应当尽快完成,以判断究竟有几分把握可以证明这个假设。
3.证实与证伪
(三)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
1.确定利害关系。 2.安排采访的先后顺序。 3.资料搜集。 4.确定调查的价值。
(四)确定被采访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五)贴身暗访
1.假造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进行暗访的身份。
2.进入暗访的地区,寻找、接近暗访对象,取得他们的信任。
⑴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
⑵要表现自己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行很精通。
⑶要镇定自若,有时候还要欲擒故纵。
3.套取所需要的情况,以证实自己事前的假设。
(六)获取必要证据
1.必要性
证明报道的真实性
应对新闻报道所引发的法律纠纷
2.合法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带以及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副本、复印件、抄件等。
■采访笔记
准确记录下可能作为直接引语的原话,并忠实表达采访对象的意见,保证采访笔记的真实性。采访结束应请采访对象在笔记上签字。
■录音机和设想设备
如果事关重大,应考虑用录音机和设想设备,录音和录像要比采访笔记更有可靠性
■照相机
对于现场场景以及无法带回的证物来说,拍下照片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辅助采访笔记,增强说服力。
■书证与物证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和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件和物品。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事实的物品和痕迹。
(七)隐性采访中的观察
1.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在写作中赋予报道以无限丰富的色彩和质感。
2.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帮助记者去伪存真。
3.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让记者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应对。
(八)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
A级证据(可信度最高)
公开的资料、政府文件、档案馆记录、法庭调查报告、警方档案、传统媒体网站、网络数据库和重要的FTP服务器。
B级证据(可信度略差)
私人的、非公开的资料,在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搜索得
C级证据(可信度最差)
采访对象的口头叙述,来自聊天室和BBS的匿名信息。
如何判断采访对象口述的可信度
区分采访对象的动机。
通过其他信息源求证。
提供消息的人是否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
如何鉴别伪证
(1)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属实。
(2)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分析、推测和想象得出的结论。
(3)证词的明确程度不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
(4)证言本身自相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在两三次采访中证言不一致,出现明显偏差。
(5)与科学公理和普遍常识明显相悖。
(6)采访对象有幻象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陈述失实证言。
(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数伪证。
(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
(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考虑串供的可能性。
(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实。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
(一)关于隐性采访是非的争论
1.完全赞同记者使用隐性采访这一采访形式。
2.反对记者使用隐性采访。
3.对于隐性采访持中立的态度,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
(二)隐性采访的道德界线(理解关于隐性采访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
1.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的扮演应有严格的限制
✪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借行使公务获取新闻。
✪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记者装扮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
2.隐性采访中严禁任何“诱导”
3.隐性采访不能干扰公共生活和秩序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1.隐性采访与侵犯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侵害人格尊严就是侵害人格权。
✪镜头不能丑化采访对象,更不能出现带有侮辱性的画面。
2.隐性采访与侵犯隐私权
⑴隐私的要件:
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私事,即所谓“私”;
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即所谓“隐”。
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⑶采访场合对隐私权的影响
公共场合、非公众场合
案例:迪特曼诉《时代》公司
⑷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抗辩事由
抗辩事由之一:公众知情权。知情权即知的权利,也称作知悉权、了解权,其基本含义就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国家应当最大限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抗辩事由之二: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是一个正当的抗辩事由。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法律准许使用他人的肖像,准许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公之于众。
抗辩事由之三: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一般理解应是著名、知名度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的人物。
3.隐性采访与侵犯名誉权
■新闻侵害名誉权有四个构成要件:①名誉受损的事实;②违法行为;③因果关系;④主观过错。
■隐性采访侵犯名誉权的应对
①严格把握真实性原则,做到内容真实。
②公正评论:第一是出于公众利益发表了意见;第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发表了意见;第三,所发表的意见一定要很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上的色彩;第四,就是不具有恶意。
4.隐性采访与侵犯肖像权
注意:在记者拍照或电视台摄像的过程中,有时候画面背景的选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侵犯不相干人的肖像权。
5.隐性采访与刑事犯罪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行政负责制:行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讲,广电局具体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判断题 以网络推手为例,论述新闻炒作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谈谈如何整顿。(1)网络推手和新闻炒作网络推手,是指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策划、实施并推动特定对象,使之产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对象包括企业、品牌、事件以及个人。网络推手实质是“网络策划师”,是指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新闻炒作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网络推手所做的工作其实是网络时代新闻炒作的重要表现。(2)网络推手进行新闻炒作的主要表现①在内容上,主要是选取那些容易吸引人注意力的对象,对目标事件进行加工式引导,力求轰动。由于互联网上每种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辨性极其复杂,网民甄别的辨识的难度加大,“网络推手”则加以利用进行恶意炒作。这种无序会加剧网络的混乱,热点事件变成网络暴力后的人为操纵。一些“毫无主见”的网民则会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表现出跟风从众的特征。②在形式上,着意夸大事物的某些方面,将目标转移式放大,力求达到哗然取宠的效果。“网络推手”大肆从事目标事件信息的转帖和扩散,使得网络的声音被无限放大,网络言论空间迅速扩张,从BBS转帖、博客转载到Email传输,目标事件的信息得到充分广泛的传播。而在这个过程中,标事件信息通过差序流动被主流化,网络点击率骤然提升,极易形成焦点事件。③在报道手法上,往往采用煽情手法,强调煽情性、故事性,对网民情绪进行非理性刺激。通常情况下,能够引起网民关注的热点正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逻辑和价值诉求。“网络推手”将目标事件与热点议题相关联,以激起公众和网民心中的非理性情绪。(3)网络推手进行新闻炒作的成因①法律监管的缺失。虽然我国已制定和颁布多个治理网络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但这些立法基本上仍局限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对网络信息操控的违法犯罪规制不多。②经济利益的驱使。追求高额经济利益,是网络推手的原始驱动力。因为网络资源廉价,可利用其获取高额的商业回报,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想在这里淘金,连专业的论坛,也逐渐将盈利模式转移到这些方面。③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也是网络推手活跃的原因。当下中国,社会变迁带来人心浮躁,跟风追逐新潮,人人都怕落后于别人,传播学的“螺旋效应”极易发生。(4)网络推手进行新闻炒作的危害①误导舆论,危害网络环境,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网络推手推动下的新闻炒作,往往把焦点放在“星”“性”“腥”的要素上面,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认知造成一种污染,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通过人为制造的网络热点事件,扭曲网络舆论,让网民在不知不觉中充当其炒作的“托儿”或者“打手”,愚弄广大网民的同情心、正义感。为“吸引眼球”、“搏出位”,故意采用反社会、反主流、谩骂侮辱、黄色下流等方式来制作和传播信息,严重误导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③协助客户企业肆意攻击、抹黑竞争对手,助长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破坏诚信经营的大环境,败坏商业竞争氛围。这可能会使某个行业、民族品牌的声誉遭到严重侵害,在广大消费者中造成极度安全缺失感。④破坏社会诚信,颠覆真正的网络民意,让人们对网络信息难辨真伪,使网络信息可信度降低。(5)对新闻炒作的整顿①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互联网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空白,这给网络推手留下活动的空间,借助这个强大的传播平台,牟取不法利益。遏制和打击网络推手,可借鉴一些来自传统媒体的经验。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运作的规范,几乎没有给网络推手留下活动的空间。这种社会责任感和运作规范不是在一天之内形成的。②遏制和打击网络推手,应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对于那些罔顾新闻道德、纵容网络推手,为网络推手的活动提供温床的网站,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一些易于被网络推手所利用的网络传播形式,要及时进行研究,加强监管。③推行自律专员工作机制,实现网站自律和社会监督的良好结合。网站作为网络精神食粮的提供者,更应该加强行业自律,主动行动起来,与网络推手划清界限,禁止网络推手渗透到网络编辑、论坛版主等岗位上来。互联网行业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提升整体素质,认真清理网上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和网络公关行为,构建规范有序、文明诚信的网络环境。
判断题 特派记者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判断题 段伟文老师提出对于网络数据,可以引入遗忘权的概念。
判断题 不同于传统广告的单向输出,短视频营销不仅能让企业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同时能收集用户想表达的信息。
判断题 新闻报道策划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一)策划的内涵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二)关于新闻领域中策划的讨论观点一:新闻领域中的策划就是掌握新闻线索后对报道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谋划。观点二:把新闻领域中的策划看作是一种策动。(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访者运用脑力,为新闻事实的挖掘提供一套最优方案,以使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时能迅速调集本媒体之优势兵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可供传播的客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实现传播的条件三者交叉的内容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一)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可预见性策划: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二)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划分——独立型报道策划、联动型报道策划独立型策划: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联动型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四、新闻报道策划方案设计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一)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的最重要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二)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报道进程——报道全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三)发稿计划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媒体上的版面位置或播出时段。(四)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媒介介入式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香港回归)2.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启迪性。案例: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3.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案例:中国青年报《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4.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报道规模。案例:《经济日报》“话说‘正点率’”的报道《航班何处能正点请看前日五机场》《火车站前看正点》5.媒介介入式:指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案例:2007年6月15日,《桂林晚报》推出“走漓江”大型公益活动。由记者及地质、环境、植物等领域专家共12人组成采访团用了二个多月时间徒步500多公里,用媒体的视角对漓江作了全程采访。《桂林晚报》用80多个版面刊发了记者发回的18万多字的文字报道及大量图片,对漓江的生存状况及沿途百姓的生活变迁作了真实再现。■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最终在媒体上的具体展示及形象化,就是报道的表现形式。注意:对表现形式的设计并不十分细致,只对报道的主要体裁和包装风格有较为明确的设想即可。(五)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1.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2.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其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⑴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⑵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料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⑶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进行的空间;⑷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⑸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五、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首先,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其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最后,策划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判断题 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判断题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某一新闻媒介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与其他新闻媒介的不同之处。包括: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尽可能作现场报道、发表独家新闻;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以社区新闻、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