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通讯写作
(1)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
(2)特点:(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
注意事件的现实性和典型性。
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考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群众生活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所以需要精心选择,以新闻性为基本前提,而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更关键。
强调事件的形象性。
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介绍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过程。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的始末,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相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感染读者。
评论性。
事件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入出作者的爱憎分明。
(3)写作要求:
1、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的全貌,但又不能从头到尾,事事俱现,记流水账。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事件高潮处(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应调动一切表现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要防止平铺直叙和平均用力,要做到详略得当,高潮迭起。所以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明确哪些是高潮,哪些是铺垫。
2、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写好关键人物,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所以事件通讯除了报道事件之外,还要有情有景、有细节、有镜头、有联想。一定要抓住具体、生动、形象的人物活动来写,注意人和事件的关系,采写事件中的人物命运,思想感情。
在涉及人物较多的事件通讯中,人物常是以“群像”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通讯应当努力去挖掘众人身上共同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涉及人物较少的事件,则应该注意集中笔墨写好其中的关键人物。
注意问题:
事件通讯毕竟是以事为主,以事件发展来结构作品的。所以,在写人时应注意:
只能围绕事件来写人,不能脱离事件另外表现人物;
只能在事件发展中去动态地表现人物,不能中断事件发展线索去静止地表现人物;
还应注意,事件通讯写人一般都是简笔勾勒,不能像人物通讯那样去对人物做过多的精雕细刻,把握好“以人记事,以事带人”的关系。
(3)安排好结构(要求脉络清晰,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事件通讯的结构一般分为纵式和横式两种类型:
1、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
2、横式结构,是指用空间变换或按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的。
相关试题
判断题 AF镜头是自动对焦镜头。
判断题 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7日首次访美。关于中美关系问题,温总理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请以此为《光明日报》撰写一篇800到1000字的短评,标题自拟。示例如下:中美关系要以和为贵更要和而不同张国庆1955年4月的一天,在印尼的万隆,周恩来总理做过一次令人难忘的即席发言。面临着猜疑、谴责和会议随时可能不欢而散的局面,他上来第一句话就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并强调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一席话,不仅将敌意化为敬重和钦佩,还使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深入人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是面临着猜疑和谴责,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的演讲中以充满亲和力的话语表态说:“近一段时间,中美贸易方面有些分歧和摩擦。各方面对我此次美国之行颇为关注。我首先要告诉诸位,我这次是为寻求友谊与合作而来,不是来打‘贸易战’的。这一明朗的姿态让许多人放下了心里的“武装”。中美合作的前景无疑是迷人的。早在温总理访美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就指出,中国将紧随美国和德国,一跃成为本年度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并且认为中国不像其邻国日本那样,只向国外销售产品却不打算进口,中国经济相对来说要开放得多。在纽约,温家宝在讲话中证实了这种说法。他告诉人们,今后三年,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并暗示在总计1万亿美元的进口中,美国所占的份额一定很多。他笑着动员美国企业家要抢抓机遇,开拓中国市场,因为“我们是朋友,不是对手”。温总理提出的中美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五条原则更是彰显中国人的建设性和大气,也使得外交官和分析家们相信,温家宝的美国之行将会是一次成功的访问。在谈到互利共赢时,温家宝提出中美双方要从大处着眼,既要考虑自己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中国已经做了很多,那么美国呢?仍然还是动辄设限和制裁?还要继续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吗?球踢到太平洋对岸,接下来就看华盛顿如何表现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诚意了。事实上,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在一个富国常被指责进行不公平贸易和关闭自身市场的时代,中国却是一个例外。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常将经济让步与政治条件挂钩,而中国就没有附加这样的条件。从根本上说,中国是希望通过开放经济与其他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是希望共同把“蛋糕”做大、通过扩大经贸合作来化解分歧的。这一姿态所表现出的中国人的开放决心和从容气度足以令一些美国人相形见绌。中国政府也很清楚,仅有和气是不一定能“生财”的。“以和为贵”,还要“和而不同”。在强调共同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同样希望美国能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解除对中国高新技术出日的限制。一方面,我们“真诚地希望,美国有关方面把那些陈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抛到太平洋去,另一方面,我们也做好了与“陈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打持久战的准备。
判断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判断题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报道范围、报道规模、报道方式、发稿计划、力量配置、运行机制等。a)确定报道范围与重点。报道范围是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报道重点是报道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需要报道者投入最多的力量,在媒体上也要予以突出表现。b)设计报道规模与进程。报道规模是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即报道在报纸上持续进行多少时间、占据多大版面空间和多少栏目配置、动用多少采编力量;报道进程是指报道全过程中时段的分割与安排,规定报道分多少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与扩展、何时结束,以及各阶段之间如何转接。c)制定发稿计划。发稿计划是报道进程中各阶段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等。d)设计报道结构与报道方式。报道结构是报道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合排列所呈现的外在形式,它是由报道选题和报道预期目标决定的。报道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时间、空间、角度、广度、深度和传播符号。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主要有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报道方式最终在报纸上的具体展示及形象化,就是报道的表现形式e)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报道力量配置是指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报道运行机制是指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
判断题 三校职责:三校可以采用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发现遗漏的差错,补一校、二校的不足。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核红,以落实一校、二校的成果。并对编辑、作者在校样上所有的改动负全责,提出、汇总前校未曾处理的原稿疑问,送编辑解决。2.校对时注意体会原稿内容,适当推敲文字,做好版面规格的整体统一。3.注意力应遍及全部校样,对各组成部分做一次通体检查,不能有任何缺漏。
判断题 负透镜是中间(薄),周缘(厚)的(凹)透镜。5645
判断题 目前的组织传播研究,内容丰富,学派纷呈,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学派和现代学派两大类。其中,基础学派包括古典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现代学派则主要包括系统学派、文化学派和批判学派。(1)古典学派。伴随着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大生产迅速取代了家庭手工作坊,一些古典管理理论相应产生。古典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核心比喻是“机械”。机械比喻中包含着专业分工、标准化、可代替及可预测性等若干原则。古典学派侧重于对管理要素和管理原则的考察,如等级结构秩序、自上而下的权力集中式管理、个人服务组织等,其管理目标在于用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古典学派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和工作有关的问题,信息传播流向是原则组织层级结构等级结构链自上而下垂直流动。在古典学派管理中,书面传播方式最为普遍。古典管理理论在今天的组织中仍然被广泛运用,如军队组织、生产装配车间及快餐店等,对纪律秩序、生产标准及工作效率的强调非常重要。(2)人际关系学派。其对组织的核心比喻是“家庭”。这一比喻包含着对员工社会需求和感情需求的重视,对组织中各种非正式社会因素的关注及对管理风格变化的强调等。在组织这一“家庭”中,管理者应当像“父母”一样负责为孩子们提供良机,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能力得到培养。传播流上不否定信息垂直流动的必要,但却大力提倡横向流动,即员工间的互动。突出强调面对面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特点。(3)人力资源学派。其对组织的比喻是“团队”,把员工看成组织的体力和智力的贡献者,员工的思想和观念能使组织更好的合作。其传播内容除任务传播和社会传播外,还强调创意传播,即组织中关于新观念的互动一一包括如何使工作做得更好,关于新产品及不同的组织结构方式等。从传播方向上看,人力资源组织鼓励组织中各方位的信息流动,即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水平和交叉方向上的传播。由于人力资源学派强调以团队为基础的全方位传播,因此偏重非正式传播,但不排斥正式传播。(4)系统学派。其对组织的比喻是“系统”。组织被概念化成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它依赖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即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而生存和发展。系统中包含着类似于古典学派的等级秩序的观念,但这种等级秩序必须按次级系统和超级系统等复杂组织起来。系统比喻也包括着相互依存的观念。一个组织就如同一个人的体系统一样,各系统之间有很高的相互依存性,一个子系统出了问题,会导致其它部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功能丧失。系统的第三个观念是组织具有一个可渗透的边界,以供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交换,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组织内外的信息交换一也具有反馈性质,以利于组织的有效管理。(5)文化学派。将组织看成是一种“文化”。对组织文化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种正确的文化能使组织获得成功。如果一个组织具有强势文化的成分,那么它将是一个适合个人工作的地方,同时会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绩效。强势文化有四个关键部分:一是价值观,是组织强调的信念和看法;二是英雄,也就是代表了组织价值观的个人神话,如柳传志等;三是礼俗和习俗,是组织用来弘扬其文化价值观的仪式;四是文化网络,即用于确立和强化文化价值的传播系统,以促进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但是,对强势文化的过度重视,偏信“正确”文化对组织成功的作用,有使组织的生活简单化的倾向。目前很多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强调组织文化是通过组织成员互动而创造出来的多元复杂现象。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借助于对成员互动的密切观察来进行,要通过“文化故事”的细节化叙述来充分理解组织文化的特性。(6)批判学派。其对组织的比喻是政治和权利的斗争。批判学派将组织视为权利支配的场所,理论家的作用在于揭露组织结构和过程所导致的基本的权力失衡现象,以促使某些社会阶层和团体从压迫中解放出来。因此他们特别关注权力在生产方式、组织话语及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对性骚扰等问题的研究代表了批判学派中女权主义的批判观点。
判断题 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