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口头传播不属于广告媒体传播
判断题 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判断题 立意:作者对所评过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见解。意在文先,可以说一篇新闻评论的好坏在作者动笔前就决定了。(1)真。(2)高。所谓立意要高,主要是指对于特别重大的评论选题要高屋建瓴。①要对所评论的事件有透彻的了解,对其可能性的影响有基本的把握,对各方面的舆论期待有满足的可能。②行文风格要大气磅礴,不汲于平常小事和细枝末节,不沉湎于繁琐论证。(3)深。深指新闻评论的立意要深刻、透彻,要有逻辑的严密性。(4)切。切指新闻评论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①新闻评论的立意要切合时代的发展。②新闻评论的立意要反映人民的愿望,表达群众的心声。③新闻评论的立意要反映生活实际。(4)新。①题材新②角度新③观点新④论述新⑤手法新;新闻评论员对“新”字一要追寻,二要追求,三要追逐。①追寻就是善于发现新鲜题材。②追求就是执著地思考如何去表现。③追逐就是对素材深掘到底。(5)省。短小精悍,目的:为了追求得受众观听新闻评论时能够比较轻松地接受。①立意要省、就是要保留中心观点和主题,而把那些和中心主意关系不大的次观点去掉。②判断一篇新闻评论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具有战斗性的标志。(7)情。爱憎分明。从百姓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讲究分寸,不“感情用事”。
判断题 胶片保存时间长,温度高,灰雾度大。
判断题 同一运动主体在同样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弱。
判断题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新闻媒介效果论的估计经历过三个时期,即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第一阶段:40年代以前早期强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魔弹论”(“靶子论”)。1、认为新闻媒介具有不可抵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新闻媒介的宣传就像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2、理论背景a、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其影响和作用既具较高期待又倍感担忧b、“魔弹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前后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正是因为战时宣传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魔弹论”才得以广泛流传第二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的中期的弱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1、理论背景a、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影响了对媒介效果的研究b、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观点认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3、代表人物约瑟夫克拉珀“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a、大众传播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属于和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b、这些中介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一种在加强现有条件中的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第三阶段:70年代开始的适度效果理论,英国批判学派为代表。1、理论背景70年代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的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集体产生的而非个体产生的影响。2、观点a、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b、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1、心理学角:①魔弹论②选择性理论③使用与满足模式2、社会学角度:①二级传播理论②含义论③模式示范论3、社会心理学角度:①议题设置理论②创新扩散理论
判断题 指出下列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新华社拉萨7月1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和“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造价330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说。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①背景材料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作用:透过这一背景的交代,反衬了中国走上科技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而且颠覆了西方人“青藏高原不可战胜”的妄断。更加突出青藏铁路这一“奇迹”工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②背景材料2: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青藏铁路的关键点、艰难程度以及中国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的不断超越。③背景材料3: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从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得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烘托、强化主要新闻线索—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的新闻线索和重要意义。④背景材料4: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作用:通过前后对比,表明青藏高原天堑变通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高原铁路工程的伟大和中国人的智慧。
判断题 叙事是事件通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叙事重在目的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表明一定的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