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讯的魅力
通讯的可读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而且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情感的传播。
(2)通讯的地位
①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文体。
它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②“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剧变,新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革:信息观念的确立打破新闻界长期以来只把新闻媒介当做宣传工具的局面。一直作为典型报道范式的通讯在选题、采写模式、报道理念和表述方式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深度报道的新文体也在不断出现。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融合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为一体的典型报道体裁。目前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日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不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25
判断题 为什么说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后藤和彦认为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也正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2)这种优势,还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特性密切相关。大众传播的信息的特性,简言之即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它不同于人们的私下议论,可以公开登堂入室,在社会上流通;信源是从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介组织或机构,因而比来路不明的流言和小道消息更能得到人们的信赖;它能够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突出凸现某类信息,使其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不仅如此,它又是一种直达性信息,不必通过社会组织或群体的中介而直接抵达受众个人。这些特点使得大众传播在信息环境形成的过程中,拥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判断题 微波频段通常指:频率从3GHZ到30GHZ。
判断题 镜头的焦距值等于或略大于底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是(标准镜头)。
判断题 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大多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类题材。这类题材往往已为社会所关注。但受众获知的表面信息虽多,却缺乏对这类问题高屋建领的信息梳理和根源剖析。这类通讯的报道方式大多在纪实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报道中有许多分析解释的段落,是对纪实内容必要的整理和深化,有比较强的社会认识价值。
判断题 “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无报头和固定名称,“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其主要内容是官吏的任免,消息,皇帝的诏令和大臣的章奏等时政消息。信息灵通,时效性强,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读者广泛,有京官和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关心政事的人士。有手写和印刷两种。小报的出版,为读者们提供了官报,禁载的和不载的新闻文件,满足了社会对朝政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是小报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从它诞生之日就受到恶劣统治者的查禁。
判断题 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即隐蔽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者隐藏真实身份与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变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侓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判断题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