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内报纸版面存在的问题
报纸这一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介为后来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提供了产品制作的模本,但新一代媒介成长起来以后,又会对其赖以脱胎的模本发起挑战。这种挑战的严酷性在于,新媒介总是拥有比老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和更强大的传播功效:广播拥有听觉性符号;电视又加上视觉性符号;网络不但视听符号兼备,而且还有强大的链接功能和无限的信息容量。在这些强大对手的冲击之下,报纸唯有史加努力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因此,报纸的革新是永无止境的。
目前我国报纸版面设计中存在着一系列函待改进的地力一:
(1)编排思想的不稳定和版面形象的不确定
这主要表现在版面设计缺乏明确和稳定的风格定位,容易受市场因素的干扰。如一些机关报受晚报、都市报影响较大,脱离自己的性质和功能,盲目仿效一些在市场上比较走红的报纸的版面,结果导致内容与形式的小吻合,甚至于媚俗,有损严肃报纸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也有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近年来频繁改变自己的版式设v}一,报纸形象塑造没有明确的指向,版面的随意性说明报纸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2)报纸各部分的版面风格不协调
有些报纸近年来频频扩版,但各版组、各周刊以及各个版缺少统一的风格定位,任由各版主编自由编排,结果标题字体字号各搞一套,版头栏头缺乏统一设计包装,导致报纸各部分的作用相互削减,整个报纸无法确立统一的整体形象。曾有一家报纸的“人物周刊”仿效《南方周末》的某块版面,与该报的其他周刊以及新闻版风格迥然不同,这种落差实际上破坏了报纸的整体形象。
(3)版面设计盲目追求感观刺激,形成“泡沫版面”
“泡沫版面”的特点是版面元素的使用过度夸张,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不相称,比如大量使用不含多少新闻价值的巨幅照片,内容并非很重要的稿件却做出了比报名字号还大的标题,还有一些专版大量使用非新闻照片装饰版面,照片的内容与报道内容毫不相关……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让读者感到故弄玄虚。
(4)版面设计无章法、无秩序
虽然主张版面设计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但这不等于可以在版面设计上随心所欲,朝令夕改,让读者无所适从。版面创新成功与否,不能以编辑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只能以读者的体验与评价为准。当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版面设计中实际存在许多妨碍快速有效阅读的因素:
①标题位置无章法。随意切断稿件下文的排列,造成阅读不便,浪费读者的时间。
②字体字号运用无章法。与新闻稿件的报道价值不相称,读者不易领会编辑的报道思想。
③稿件排列无章法。不恰当的破栏使版面杂乱,既不美观也不方便阅读。
④照片、图表的规格与排列无章法。扰乱整个版面的格局,甚至切断文章的排列,有些照片位置的不当还会造成读者的误解。⑤网纹使用无章法。如对照片说明、对稿件正文滥用网纹铺底,很伤读者的眼力,实际是为形式而损伤内容。
⑥色彩运用无章法。主要表现为滥用色彩,标题、栏题、报头、照片、图表甚至正文都五颜六色,版面上没有重心也没有主色调,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妨碍了内容和思想的表达。滥用色彩还会导致各部分相互冲突,造成不协调的版面效果,这显然不利于报纸品格和风格的塑造。
⑦线条、花边运用无章法。对花边在什么情况下用,直线在什么情况下用,并无成熟的考虑,直线的粗细也随心所欲。结果线条花边作为版面语言的功能不能得到恰当的发挥。
⑧广告编排无章法。在版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没有规定和限制,一些报纸在新闻版的任意位置放置广告,甚至用新闻包围广告,或出现与报道内容相冲突的广告,既有损报格,也是对读者利益的侵害。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中国的新闻改革30年的三次跨越一.第一次跨越(1979年——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第一次跨越的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2、背景: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新闻媒介不可能从实践的突破中概括出新的理论,也不能从借鉴世界各国的模式中得到新的启迪,只能回头找历史上的闪光点,基本是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党报传统为蓝本,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3、四年内所取得的基本成就:(1)(对新闻媒介的性质的重新认定):摈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2)(新闻真实):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3)(新闻报道的内容):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介的主体;(4)(对新闻价值的确认):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等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必不可少的标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命题。※新闻规律:新闻也像其他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4、评价:虽然此次跨越为50年代老话题的再现,但试图为新闻媒介建立核心概念,构建新闻学框架,为“新闻有学”打了理论基础。二.第二次跨越(从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从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1、学术上表现为信息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争论结果:信息概念被普遍接受。新闻媒介不但要从事宣传,还要提供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2、信息概念的引进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巨变:(1)(媒介结构):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2)(媒介内容)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3)(报道样式):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如预测性报道,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三.第三次跨越(在1992年后开始):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这次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1、对新闻媒介性质的重新认识(1)、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该观点和把新闻事业当作宣传机构是一致的——既然新闻媒介完全是一种宣传工具,那当然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内的。(2)、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面对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新闻事业就其产生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其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2、理论突破带来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完整含义: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这样,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新闻媒介的功能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上。3、在经营上走向市场,导致竞争的展开:新闻媒介一旦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1)竞争的直接目的:争夺受众;(2)竞争的最终目的:争夺广告。——于是,发行量,收视率成了媒介成败的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4、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媒介的竞争态势:可以用“三乘三”来描绘。5、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6、竞争给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竞争是面双韧剑,它给媒介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1)、新闻产品在竞争中向通俗化、庸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介的品位。中国媒介上煽情主义浪头严重。(2)、广告客户对媒介造成很大压力。(3)新闻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亟待加强。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果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标志着中国媒体改革向着深层发展。基本目标: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第一:适度的市场集中,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第二: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型增长,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第三: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第四: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举措:1)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2)频道、频率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4)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5)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6)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总: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即从过去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主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二、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历史证明,一切改革都从观念更新开始,最后都将遭遇制度壁垒。如果制度能够顺势创新,那么改革将会继续向前。)三、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四、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1)新闻改革是由观念更新作为其直接推动力的。而观念更新则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2)中国的新闻改革是在现行的新闻体制内进行的;(3)新闻改革虽然促使新闻体制作了微调,但基本框架未动。)第二节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1新一轮改革的起步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12月,中央“两办”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要求本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对全国报刊治散治滥,开始了三年左右的报刊结构调整。*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起步。2新一轮改革的背景:针对传媒业积聚的内部矛盾和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1996年起,中国传媒业开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开始主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3新一轮改革的特点:(1)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战略性大调整;(2)先是报业,后是广播电视业;(3)从结构调整入手,以集团化为手段推进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制度创新。
判断题 概括出常见的集合式报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1)稿件组合的含义稿件组合是指将若干条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共同特点的稿件组织为一个稿群,使之成为媒介新闻产品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单篇稿件能够组合在一起,前提是这些篇件相互间有某种关联或具备某些共同特点:①主题相同;②内容相同;③形式相同。(2)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新闻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根据稿件的关联或特点,对单篇稿件加以组合。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①同题组合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同题组合稿件通常有这样几种确定主题的思路:a.组合内容相同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同一性中归纳主题。内容相同的稿件经常会在同一个时间集中出现,一种可能是新闻编辑在策划某一报道时,预先设计了组合报道方式,布置了若干记者在不同地区同时采访某一问题。另一种可能是编辑事先并没有策划组合报道,但在记者、通讯员和作者的来稿中,有若干条稿件主题一致,内容相同,编辑在发现了这些稿件的共同特性之后,编排版面时临时决定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制作一条标题统领所有这些稿件。b.组合内容性质对立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矛盾性中提炼主题。编辑经常会在稿件中发现内容性质相对立、相抵触的稿件。通常是两条新闻:一条表现高尚,一条表现丑恶;一条批评赞扬,一条揭露批判。这种内容性质相悖的稿件编排在一起,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每条稿件原先的主题得到深化。c.组合内容互为补充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互补性中概括主题。新闻报道的客体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新闻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应该注意报道客体这种复杂性及其外在联系,将报道同一客体的内容相互补充的稿件组合在一起,以全面地表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以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联系。②专栏组合以集纳性的专栏集中主题相关联的稿件。专栏组合稿件在操作上需注意以下几方面:a.专栏组合与同题组合一样,要求被组合的稿件具有共同的特征。因此,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注意从稿件中提炼其共同的主题,从而突出某种编排思想。b.专栏特别是集纳性的专栏,是由若干条稿件组合而成的,其中每一条稿件都是构成报道主题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写作上不必求全求大,而应写得短而精。一般而言,专栏适合发短稿,短稿虽不能反映主题的全部,但多条稿件组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就能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c.专栏组合在报纸版面上自成格局,与相邻的其他稿件有较明确的区分,因此新闻编辑需要根据媒介的特点作一些特殊处理。如制作专栏标题,在版面编排时适当加线围框,以示其与周围稿件的分隔。③集中编排集中编排,又称“集纳",即将若干条内容相关的稿件集中在一处刊登。集中编排与同题组合不同,各条稿件都要保留自己的标题;集中编排与专栏组合也不同,它一般都是非连续的,没有栏名,甚至可以没有大标题,也不一定用围框、勾线等方式强调其相对独立性。集中编排在本质上与同题组合、专栏组合一样,是利用稿件之间的某种共同特征做集中处理,形成稿群,以突出某一主题思想。因此,编辑在运用集中编排时,也是根据稿件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和共同性来操作的。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开头的几种方法:(一)点名论题,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二)以新闻事件由头,引出论题(三)说明原委,回溯来由,交代写作的动机(四)摆出靶子,进行驳论(五)用设问句直接点明论题(六)用引语、经典、故事开头
判断题 语言表意、音响表真、音乐表情
判断题 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有三:一是指损害事实的存在,这种事实使受侵害方受损,承受恐惧、悲伤、绝望、羞辱等精神痛苦。二是新闻工作者具有较大过错。三是损害结果必然是侵权行为造成的。
判断题 舆论引导要重时机和节奏,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落点作出反应,以争取主动。
判断题 滤色片的作用:滤色片的主要作用是校正色温,补偿因色温不同而产生的色温变化。
判断题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及党和人民的祸福,因而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原则性问题。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善于运用新闻手段,靠雄辩的事实为正确舆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新闻手段的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作基础,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述来表达观点,阐明立场,进而形成舆论并影响和引导舆论。它靠着雄辩的事实为正确的舆论提供有力的依据,也靠着雄辩的事实对错误的舆论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往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收到好的效果。(2)总揽全局,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舆论机关,必须时时、事事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总揽全局,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刻,在重大问题上,要适时地针对已经出现的舆情,及时发表评论,表明立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以使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并迅速发展为主导性舆论。(3)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为社会舆论导向。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确立一个主导思想,突出和强化一种主导性舆论,使其成为引导群众思想的主体舆论,成为舆论传播中的一支主旋律就显得格外重要。新闻媒介强化主导性舆论,弘扬主旋律,除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宣传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舆论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报道和宣传为社会舆论导向。(4)积极开展新闻批评,扶持正气,鞭挞邪恶,形成社会舆论的健康主流。歌颂光明,弘扬真善美是新闻事业的光荣任务。而揭露黑暗、批判假恶丑,也是新闻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体要从舆论导向的角度积极开展新闻批评,大力扶正祛邪,无情鞭挞邪恶,坚决抑制错误舆论,以形成社会舆论的强大的健康主流。(5)把握好新闻宣传的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大量事实说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同对宣传报道的内容、时机和分寸的把握失度有关。新闻媒介在组织和安排报道时要有一个“度”的控制,要做到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6)善于处理热点问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对待热点问题,新闻媒介应当热情关注,要善于给热点问题降温,使难点问题变易,要主动化解矛盾,以促成矛盾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舆论导向实现正效应。新闻媒介要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化解矛盾,缓和气氛,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顺的舆论环境。(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舆论产生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议论,现实生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传播和引导舆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引导群众正确地对待改革,看待形势,须实事求足地对形势作客观的分析,使群众通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正确认识形势,既充分看到成绩,又正确对待困难,树立起前进的信心。(的各级各类传媒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服从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应当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集体的事业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应当同其它媒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