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报》:1897年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梁启超,何树龄任主编,是《实务报》的姊妹篇,二者编辑方针一致,但《知新报》的宣传更为大胆,以传播科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识”,以沟通中外信息。是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选取一则或一组近期的方向性新闻,为其配写一篇评论。示例如下:爱和善永远是社会主流秦宁坚守善的信念、相信善的力量,他们的信念,正是我们社会的希望。故事再次发生在湖北。在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人链救人”后,2009年12月6日,咸宁淦河边,4名大学生组成“人链”,从刺骨的冰水中救起落水母子。他们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咸宁学院的学生土洪、刘康、土力和吴超。日前,媒体披露了一个多月前那次惊心动魄的救人经历。不同的河流,同样的壮举;不同的大学生,同样的见义勇为。英雄故里再现“人链救人”壮举,最让人感怀之处在于,它不是英雄事迹的简单复制,而是诊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爱可以传递,善可以传递,希望可以传递。我们这个时代依然不缺英雄。我们的社会道德,并不像一些悲观人士想象的那样不堪。南京“彭宇案”之后,社会上掀起了该不该见义勇为的讨论。曾几何时,许多人小敢、小愿再见义勇为。如今,英雄故里再现“人链救人”壮举,无疑像冬季的火炬,照亮着社会的向善之路。我们可以理解有人在“彭宇案”后不敢搀扶跌倒老人的顾虑。但湖北大学生的选择,让我们看到,社会道德的重塑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义举都是一根蜡烛,多一根蜡烛闪亮,就会少一点道德阴霾。去年12月31日,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断指表清白的孙中界通过人民网向全国司机发出倡议:希望每个司机以后继续做好事,继续帮助别人。这一消息同样让人感到温暖。无论是孙中界的选择,还是大学生的义举,他们都在用身体力行,重建着我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哲人阿萨古奥利说:“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人将处于无道德之中。”的确,如果道德受到了伤害,人们不再信任彼此,社会必将陷入人人自危,时刻处于恐慌之中。而孙中界为何会选择继续做好事?湖北大学生为何再现“人链救人”?就是因为他们依然坚守善的信念,相信善的力量。他们的信念,正是我们社会的希望。咸宁的一位百姓说:“从‘10"24’英雄集体‘人链救人’,再到吴超等同学的奋不顾身,使我和我的同事觉得社会充满了爱,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是的,从“10"24”英雄集体到这4位大学生,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面对“人链救人”壮举的再现,希望更多的人在批评黑暗的同时,更加相信光明,用实际行动传达善、传送爱、传递希望。与此同时,职能部门也应做好必需的制度善后以及防范措施,当见义勇为不用再承受道德风险乃至法律风险时,见义勇为就一定会蔚然成风。(文章来源:人民网2010-01-21)
判断题 虚题是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实题是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
判断题 新闻报道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不能为了观点而剪裁事实。()
判断题 新闻敏感的特性及触发形式。(1)新闻敏感的特性:①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常常出现在事务的发动过程中,有时这种发动不易被视察,而只表现为一些细微的异常,但这些蛛丝马迹可能预示着某种重要的变化。记者如果不具有比较强的新闻敏感,那就会浑然不觉。相反,优秀的记者会密切关注值得关注的风吹草动。②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点。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人和事往往具有比较高的新闻价值。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事实(事件)中蕴藏的新闻价值,是记者具有新闻敏感的重要标志,这要求记者有开阔的规野。《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高秀东的采访充分说明:站得高就能看得远,就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及时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③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新闻线索只是一些片断,一鳞半爪,不成系统,相于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这些片断单独地看可能没有新闻价值或者被反复报道过,但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现人们从未表现过的内在联系,就可能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伓优秀的记者常常能敏锐地发现人们熟悉的片断之间的新的联系,从而找到新闻线索,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门并不总是喜欢或者习惯于接受完全新鲜的事物,相反,那些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常常是最受欢迎的事物。④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记者光有新闻敏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新闻线索瞬间消逝,想受到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能完整地挖出新闻事实(事件)。记者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他即使感觉到某一事件有很强的新闻性,有时也会因为深想采访或写作的过程较为艰苦而犹豫不前甚至望而却步。在捕捉新闻线索的过程中,优秀记者的敬业精神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旦发现新闻线索就抓住不放,忘我地工作;二是不到山穷水尽,绝不轻言放弃。在发现新闻线索后,有时记者的采访会受到各方的阻挠,这对记者的敬业精神是一种考验。(2)新闻敏感的触发形式新闻敏感是记者的宝贵素质,虽然它属于精神的范畴,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西方的一些新闻工作者把它说成是天生的,是一种天性,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按照辨证唯物注意的学观点,新闻敏感主要是通过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而获得的,也只有经过长期的时间锻炼和经验积累,才能逐步培养提高。为了培养新闻敏感,对于新闻敏感是如何产生的,应该有个逐步的认识。总体而言,记者的新闻敏感集中表现为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劢。顿悟性,是指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顿悟,也可以成为以后一种直觉,一种灵感。它是记者头脑中潜藏着的某种信息,即主体信息,同外界的有关信息即客体信息发生联系和撞击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因此,新闻敏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大脑常常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一一激活状态,即对外界相关的客体信息显的特别灵敏。若记者突然间看到、听到或感触到某种客气信息,与记者头脑中产生某种主体信息是相通的,那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顿时就能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反应。外界的客体信息是火种,而记者头脑中的主体信息是导火索,他们一旦碰撞,就会冒出火花来。记者新闻敏感的触发,是原有信息与新有的信息发生联系和撞击的产物。
判断题 专访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文体特征:(1)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专访更注重采访手段,它所进行的是一种特殊的访问,或称正式访问。即记者是有备而来的,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采访目的到现场去的。多数采访是按预先准备好的既定方案或计划进行的。而且一般来说,在正式的访问开始之前,记者已完成了文体认定,也就是说,他很明确要写出一篇专访。而记者在进行其他采访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行动之前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即我要写一篇消息还是通讯。只有在采访的过程中或者结束后才面临“量体裁衣”的问题。但“专访”是个例外。(2)专访强调的是“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①“专”在采访对象上。它是专门对“人”进行采访的,而且是事先经过选择的“特定的被访问者”、“专门的采访对象”。即便有的专访是“记事”夕、“记言”,也是通过对访问与此有关的“特定的人”来完成的。②“专”在内容上,即突出专题性,回答“特定的问题”:突出专一性,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记言,都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某一些侧面,这些侧面是记者根据报道的需要,读者的需要,专门选择的。③“专”在独家的角度上。专访所选择的被访问对象和所报道的内容,要有做专题的新闻背景或者特定的新闻价值,当然,最好是独家新闻价值。(3)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实录包括正式访问时的话题、氛围、现场、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流等。也就是说,它的主要内容应该以被访者的原谈话为主,再穿插有关的现场情况、背景材料等连缀成篇。一般来说,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记者、现场。与其他新闻文体不同的是,专访通过上述要素更着力于营造一种记者、被访者、读者三方同在的时空效果,以尽量实现读者与被访者的“近距离交流”。(4)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记者“赤膊上阵”夕,以见证人的身份把读者带入现场。当然,有时候也会隐去自己,但即便如此,文中也有记者的影子。无论直接出场,还是间接出场,记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他在代表读者向被访者提问。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在专访中记者更加主动,主观色彩比较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处于主角的地位,起着引领和控制问题与采访过程的作用。(5)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因为它是访问活动的实录,所以选择问答体为主要形式是顺理成章的。多数专访采取了显形问答体。有些专访根据报道效果的需要,也可以处理为隐性问答的散文体。
判断题 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判断题 辨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运作的: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中心运作的。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介以传者为中心进行运作;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则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运作。随着体制的转轨,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化实属必然。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的媒体是以传者为中心而设立的,就是“我写你看,我播你听(看)”这样一种模式。中国传媒业情况更是如此,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处于短缺经济年代,传媒业也“按计划、有比例”来设计,一个省一家日报、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即“一报两台”。一名普通群众能看到报纸、能听到广播、能看到电视已是相当奢侈了,没有任何选择,也不可能有什么挑选。在西方,受众调查也会做,但也仅仅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在西方各国,在商界包括传媒业的经销,盛行的是“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等)促使消费增长。这种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创办的媒体不断出现。新办媒体为避开老牌媒体的锋芒,开始寻找特定受众,即媒体不是面向社会全体,而面向其中特定一部分,这就是分众。分众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年龄、职业、性别、收入、区域等),而这恰恰迎合了某些商品销售商的需要,这种分众广告更有针对性,而且价格便宜。随着新办媒体大量涌现,媒体竞争越发激烈。分众化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传播开始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移。1990年,美国的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营销的4C理论,即需求(consumerwantsandneed)、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消费者需求—企业应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非自己能制造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企业家要研究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和同类产品的市场价,而非品牌策略;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方便—销售的过程在于如何使消费者快速便捷地买到该产品,由此产生送货上门、电话订货、电视购物等新的销售行为;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不只是单纯的受众,本身也是新的传播者,必须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谋求与消费者建立长久不散的关系。通过4C理论可以看到,企业整个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当然也决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理论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主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的传播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作用,以达到整体传播效果。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媒体高度重视自身品牌建立,高度重视媒体自身的定位,高度重视受众调查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追随受众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判断题 根据本讲,互联网新媒体具有哪些社会特性互动性、开放性、作用不可逆性、公众参与性、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