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使采访更加深入。

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的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

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采访对象的简介。

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

采访对象的特点。

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能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

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

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

3.进行预采访

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人口特征的角度

个性差异的角度

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

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

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

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一方面,记者应当在采访前作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

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采访对象的分类

1.当事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知情人:知情人通常都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记者采访有关人士的目的,一方面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侧重于感性、理性。内向、外向

  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记者的提问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过于频繁。

2.感性外向型:很健谈,不会刻意隐瞒什么信息,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思维也比较活跃,容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

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

3.理性内向型:较为“内秀”,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但不善于与人交流,也不容易把自己的所想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策:提出精彩的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但不善与人交流,通常比较自闭。

对策:注意调节采访的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又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

采访原因、性格原因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记者随声附合就行。

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提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要保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使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

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的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的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

第二部分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的手段和方法,要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

采访意图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客观事实本身相一致。

2.确立采访意图与主题先行的区别

采访意图——采访的方向和对采访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预设,有待采访过程去实现或证实。

主题先行——记者在采访之前就确立了自己的采访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他只搜集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而不及其余。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1.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

确定采访地点、确定采访时间、确定自己的形象、确定采访的次数、确定采访的方式

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访谈 开座谈会 现场观察 电话采访 网络采访 隐性采访 蹲点 民意测验

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 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形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

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

(采访计划案例31--34)

采访计划大纲:采访地点 方式 对象 背景 主题 内容 提问 问卷设置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一)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1. 影响采访环境的因素

采访对象的身份  采访的内容

2.努力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和时间,注意营造比较融洽的采访氛围

(二)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事先对采访对象的爱好有所了解,在采访中尽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面对拒绝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强硬态度倒可能使记者获得采访的机会。

硬碰硬  激将法

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侧面迂回”采访,是指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其人或其事的情况,然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

1.迂回战术的适用情况

采访对象一时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而报道任务又不能拖延,编辑部要限期交稿。

采访对象不愿谈甚至拒绝接受采访。

已经无法找到当事人或被报道对象已经逝世。

2.迂回战术的好处

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3.两种记者常用的迂回战术

记者通常去采访20至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

记者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

4.采用迂回战术注意的问题

采访中采访对象的选择。

得来的材料,要多方认真核实,不可轻信。

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

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有时公开的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而转化一下角色身分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的标题与开篇:(一)通讯标题的基本类型1.表现主题思想很多通讯的标题不具备新闻性,突出主题思想《珍贵的财富》、《追求》2.突出新闻事实明显突出新闻事实,传达新闻信息《新唐山扫描》、《以色列永别拉宾》3.用悬念吸引读者《寻找时传祥》、《打的贵过坐飞机》4.形象化、拟人化《中南海的春天》(指中国的改革开放)、《九江城哭了》(指九江人民送别子弟兵)5.相反相成,相映成趣《洪水无情人有情》、《总书记与小和尚》6.提出问题,引人关注《开封缘何不“开封”》、《北京酱油为啥脱销》(二)通讯的开篇新闻界有句老话,通讯写作要凤头、猪肝、豹尾,就是说通讯开篇要俊秀、漂亮,主体要饱满、充实,结尾要结实、有力。好的开篇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集中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受众的阅读情绪向通讯特定的方向思索。通讯开篇为整篇文章定调子,一旦确定,很难改变,如果开篇与整篇通讯实际需要不相称,那么开篇之后的文章就无法写下去。消息以新闻导语开头,通讯开头也可以写成新闻导语,如悬念式结构,但大多情况下,通讯不宜高潮在前,开始就把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内容和盘托出。因为通讯写作主要不在于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而在于引导人们注意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从而感染受众。写好开篇关键在于截取,或一部分,一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展开,不可能原原本本、事无巨细一一写出。常见的开篇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肩负继往开来的庄严使命》、《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2.场景描写,渲染气氛《人民利益》、《老阿妈和她的国旗》3.抒发情感,传情达意《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4.旁征博引,点出主题《公仆本色》5.提出问题,引出下文《劣质词典频频涉世引发的思考》、《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6.布置情节、设置悬念《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三、通讯的结尾及首尾呼应(一)通讯的结尾1.总结全篇,深化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美国的另一面》2.蕴含哲理,发人深省《深圳特区还能特下去吧》3.展望未来,鼓舞信念《运筹帷幄挥师三江》4.含蓄委婉,回味无穷《金门学生直航厦门考厦大》5.抒发感情,增强渲染《同是英雄魂魄》(二)通讯的首尾呼应开篇与结尾,在形式上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开篇与结尾相呼应的通讯,在结构上更显完整,使通讯结构达到浑然一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手段。

判断题 用户增长来源中“名片分享"所占的比重越高,说明公众号受欢迎程度越低。

判断题 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54

判断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判断题 意见的沟通过程需要不断地有人自觉介入。良好的舆论需要能够对某些社会矛盾、社会事件进行自觉关注,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广度的人

判断题 如何对新闻稿件中的立场观点进行修正?对新闻稿件中出现的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正,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新闻稿件中涉及的敏感的政治和政策问题的文字表述要特别注意审查,严格把关。新闻稿件因文字表述不当导致出现政治差错的情况比较常见。一般而言,通过编辑选稿这一关,被选择刊登的稿件大多不会在政治导向和原则问题上有大的差错,但是,稿件中一些具体的概念、论点或提法仍可能有失准确、妥帖。最显而易见的是用字、用词的不当,导致出现政治问题。(2)对新闻稿件中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修正因事实与观点不一致导致的差错。有些稿件,单纯从新闻事实方面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事实与新闻观点相联系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新闻中的观点难以成立,这是因为新闻事实不能支撑新闻报道的立场和观点,它们之间缺乏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3)对新闻稿件的选材和角度进行分析,修正因选材与角度不当导致的新闻立场观点方面的偏差。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认识的反应,新闻稿件对事实的表现总是受到记者本人的认识水平、采访的客观条件和稿件篇幅的限制,因此,新闻稿件表现出的立场与观点,也与这些限制有关。对新闻报道的角度与取材还会影响到一条新闻的兴趣和品位,编辑在改稿时就要分析记者或者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强调的是哪些要素,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事实,这种角度和素材的选择表现出来的趣味是不是正确的健康的,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放弃新闻专业原则的庸俗报道。(4)对于新闻稿件中涉及案件和法律方面的内容,要特别慎重地把握分寸,注意防止“媒体审判”。由于新闻媒介面向大众,‘已对案件的报道不评议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这就会对一些尚未查清或有所争议的案件的判决形成干扰。所以新闻报道要注意避免“报纸审判”的情况出现。即使是可以公开报道的案件,在报道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度”。①对残暴的、淫秽的行为不宜作过细的描写;②对于案件中的受害者以及某些失足者的姓名应该加以隐匿。(5)对于新闻稿件中可能造成的“泄密”内容要从严把关。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各国情报机关获得情报的重要来源,新闻编辑也需要注意新闻稿件中可能出现的泄密问题,以防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新闻稿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信息量过多、报道过细引起的泄密;②报道时间把握不当引起的泄密;③不注意内外有别造成的泄密。

判断题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13

判断题 黑白摄影上,曝光不足负片密度达不到正常标准,使影调层次受损,影像反差也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