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请谈谈你对新闻写作“一事一报”的理解:(1)定义“一事一报”,是指一篇新闻稿报道一件事,又称单一事实新闻,具有偶发性、单一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它是最原始的客观报道方法,采用单篇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其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语言简洁明了,篇幅较小。动态消息报道最常采用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因动态消息要求报道的重点限定在事发当时的这个时段,其内容比较单一。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既可突出新闻事实与信息的精要,又可使消息做到篇幅短小、运转灵活,从而保证新闻时效。(2)适用范围“一事一报”也常见于以下新闻:①纯新闻。纯新闻以一事一报为基本原则,重点在于交代何事,即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发生经过和结果,其他新闻要素则可一笔带过。②解释性新闻。一些解释性报道可报道单一事实新闻,重点在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③调查性报道。既可用连续报道法,也可以对单一事实一事一报,意在揭示“隐瞒的客观事实”,以深入揭露问题为己任。④特写。特写也可以事实的客观性为报道的根本,一事一报,集中报道一件事、一种情况或是一个侧面。(3)评价“一事一报”的优点在于可以突出新闻重点,使新闻报道新鲜、快速、简短,提高新闻时效性。但相对于其他写作方式而言,“一事一报”的方式可能存在内容单一、片面,缺乏联系的视角等缺点。
判断题 GB等量混合可以产生白光。
判断题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判断题 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预见的,有时带有偶然性。
判断题 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
判断题 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
判断题 在“建安诗人”与“唐宋八大家”中,分别有一个家族,占据了“建安诗人”与“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
判断题 什么是“珠江模式”?以之为例说明我国广播事业的变化发展近年广播事业发展有哪些新动向:改革开放后,我国广播事业步入全面改革振兴的阶段(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改革1940.12.30,1978年,恢复了停播的特色节目。1979年起增设新华社专供的最新国际新闻。11月对新闻节目进行改革(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78年成立。1983年,首次国内受众调查。1978年5月1日,负责对外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新闻编辑部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95年开始,广播停止批建新台,强调合理配置现有节目频道。(3)“珠江模式”与地方电台的改革。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目监制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电脑技术人员,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的大板块节目,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节目,大量播出群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节目具有时代感。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被称为“珠江模式”。而其精髓在于将听众当做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彻底改变了过去说教式的、单向传播的广播模式,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多向交流的广播模式,导致了整个广播宣传方式的变化,开拓了广播的社会功能,丰富了广播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从而被广播界广泛采用。同时它还带动了一批地方经济台的创建,打破了过去广播电台“一市一台”的状况。广播节目的多元化与细分化,对象化节目的新动向近年,多台竞争制,栏目化、板块化、专业化使广播的现代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内容更充实,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同时提供娱乐成为各广播电台吸引听众的重要手法。目前我国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链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调频广播,卫星广播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使针对各类特定受众更多听众回流:因为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些地方的广播听众出现了回流现象。生存时间:早上和深夜生存空间:城市化,地域性、广播模式:大板块、主持人、直播、热线电话、群众参与与其他媒体的结合2001年底,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挂牌成立,使未来的广播在更大范围内走多层次发展之路节目、技术、听众、集团试述中国电视事业的产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状况,解释并评价“四级办电视台”建立: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经过4个月的实践,9月2日正式播出,不久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先后建成试播,1958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地工作座谈会,决定从点到面在全国逐渐建立电视台。文革中遭受挫折,1967年,除上海和广州电视台外,一律停播,70年恢复。1973年彩色电视节目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艺节目单调枯燥。“老三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