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通讯的标题与开篇 

(一)通讯标题的基本类型

1.表现主题思想

很多通讯的标题不具备新闻性,突出主题思想

《珍贵的财富》、《追求》

2.突出新闻事实

明显突出新闻事实,传达新闻信息

《新唐山扫描》、《以色列永别拉宾》

3.用悬念吸引读者

《寻找时传祥》、《打的贵过坐飞机》

4.形象化、拟人化

《中南海的春天》(指中国的改革开放)、《九江城哭了》(指九江人民送别子弟兵)

5.相反相成,相映成趣

《洪水无情人有情》、《总书记与小和尚》

6.提出问题,引人关注

《开封缘何不“开封”》、《北京酱油为啥脱销》

(二)通讯的开篇

新闻界有句老话,通讯写作要凤头、猪肝、豹尾,就是说通讯开篇要俊秀、漂亮,主体要饱满、充实,结尾要结实、有力。好的开篇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集中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受众的阅读情绪向通讯特定的方向思索。通讯开篇为整篇文章定调子,一旦确定,很难改变,如果开篇与整篇通讯实际需要不相称,那么开篇之后的文章就无法写下去。

消息以新闻导语开头,通讯开头也可以写成新闻导语,如悬念式结构,但大多情况下,通讯不宜高潮在前,开始就把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内容和盘托出。因为通讯写作主要不在于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而在于引导人们注意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从而感染受众。

写好开篇关键在于截取,或一部分,一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展开,不可能原原本本、事无巨细一一写出。常见的开篇有: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肩负继往开来的庄严使命》、《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

2.场景描写,渲染气氛

《人民利益》、《老阿妈和她的国旗》

3.抒发情感,传情达意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4.旁征博引,点出主题

《公仆本色》

5.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劣质词典频频涉世引发的思考》、《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

6.布置情节、设置悬念

《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

三、通讯的结尾及首尾呼应

(一)通讯的结尾

1.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美国的另一面》

2.蕴含哲理,发人深省

《深圳特区还能特下去吧》

3.展望未来,鼓舞信念

《运筹帷幄  挥师三江》

4.含蓄委婉,回味无穷

《金门学生直航厦门考厦大》

5.抒发感情,增强渲染

《同是英雄魂魄》

(二)通讯的首尾呼应

开篇与结尾,在形式上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开篇与结尾相呼应的通讯,在结构上更显完整,使通讯结构达到浑然一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手段。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访问:访问又称“口头采访”、“谈话采访”、“访谈”,是采集新闻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觚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癿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从活动对象上看,访问可以分为两种:①个别访问,即采访对象只有一个人,这种形式最为频繁;②开座谈会、调查会,即集体采访,采访对象在两个人以上。

判断题 拍摄特写最好用广角镜头。

判断题 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判断题 编者按,就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政论性按语和说明性按语两种。

判断题 何为手机报,请以某手机报为例,详细阐述手机报的困境及解决方案概念: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困境:内容价格阅读习惯受众狭窄解决方案:

判断题 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7279(1)谣言的含义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传播往往和两个条件有关系,一是问题的重要性,二是证据的暧昧性。问题越重要,证据越暧昧,谣言的传播就越厉害。(2)抢盐风波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民众大量抢购、国积碘盐。舆论在线上短时间内迅速引爆激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极容易引发社会动乱。谣言凶猛,广东省多个部在短时间内迅速对舆情作出了回应,行政介入与权威信息发布多种手段形成立体辟谣渠道,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危机在小到两天的时间内迅速平息,这场政府应对舆情的示范战,被媒体称为“短命谣言”。(3)谣言的控制策略①在“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体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扩散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展开了。②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滋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越突出某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消息,该消息越要承受更多更严重的歪曲。当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而又缺乏有关该事件的消息,或即使有也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分歧的时候,谣言便开始流传。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新闻没有报道清楚,有时是得到有关该消息的相互冲突的描述,有时则因为个人对该消息的理解力的原因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控制谣言:a.对有可能滋生谣言的新闻注重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的确,在抢盐风波中,核泄漏引起民众恐慌,而媒体又在传播西方一些地区抢购含碘药品的新闻,在民众不清楚到底含碘物是否能防辐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误解而滋生谣言,假设对于西方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我国新闻媒体能及时请权威人士解读这种抢购的盲目性,对防辐射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评论,很有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扩散。b.媒体快速反应,持续、反复发布准确信息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和公众的密切性,使得完全阻止谣言的扩散与传播不太现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媒体快速反应,尽早抢占舆论制高点,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并且要持续、反复播报信息,使准确信息在量上压过谣言,进而使那些谣言“传播者”在信息压力之下产生趋同心理,趋同于准确、权威的信息,从而实现谣言的传播控制。c.开启开放性的对话机制,堵不如疏,采取官方与民间的渠道开放,譬如开启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等通道进行全方位沟通,把信任断层链接上。d.从长远角度看,一方面要对于网络舆情要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自净功能,通过公共人物的理性呼吁和网络纠错系统来净化谣言,才能快速地、自然地将谣言控制在萌芽状态里。

判断题 网络标题《昆明:“冷”假日催“热”新度假方式》采用的是拈连的修辞手法。()

判断题 用“议程融合”的相关理论,解释网上信息的传播。(1)“议程融合”的含义①1972年,麦库姆斯MIcCombs和肖Sh二发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媒体能够为公众设置“议程”,大众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支持大众媒体的“强效果”论。②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更个人化的媒体的普及,传统大众媒体的设置议程的能力开始下降,单一而普遍的公众议程正在减少,或者影响议程设置过程的中介因素正在增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仅从传播者的角度孤立地研究议程设置不够,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来考察议程设置的中介因素。④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题融合”(agendamelding)理论。他们认为议题融合包括六个阶段:决定群体归属,是否具有该群体所需要的信息,定向需求,即个人在缺乏该群体需要信息时,就会产生此类需求,媒体接触,媒体接触形成铺垫效果,形成框架效果。④议程融合理论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如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它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首先有强烈加入团体的愿望,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媒介,寻求与他们的需求、认知等一致的团体的信息,避免与他们的需求、认知不一致的团体。议程融合理论说明,只要受众愿意接受并寻求大众媒体的引导,大众媒体仍然会产生强大的议程设置效果。(2)“议程融合”理论与网络信息的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议程融合”现象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网络意见的形成与扩散之中。当人们希望加入某个团体时,他们首先会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该团体的相关信息。为获得共同的话语,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区或者其他网络平台获取这些团体的信息并了解他们的议题。在他们与这些网络媒体接触后,网络媒体的议题就对他们的日常议题具备“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网络意见由形成到完成整个扩散的这一过程,说明了网络传播的巨大潜力,只要能捕捉到人们的需求,网络就能对人们的议题关注和环境认知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