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消息的特点 

1、短小精练

消息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要想将消息写得短小精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善于抓问题和分析问题,写稿时主题一定要集中,材料要精选,结构要紧凑,语言要精确、简练。写好后要精心修改,至少要阅读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做到精益求精。另外新闻要“一事一报”,这是使新闻短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事一报”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新闻报道一件事。

2、语言生动简洁

消息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人读。如1998年3月30日《中国小记者报》以《人大代表议国事,小记者采访展风采》为题在一版上刊登了一组小记者采访人大代表的文章和照片,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短小精练,语言生动、感人,很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

3、“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的写作是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因此人们接触到一篇新闻稿时,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读报时主要是想了解当天或新近国内外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牵涉到什么人,结果又是怎样等等。如果不把这些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地写在新闻的开头,就不大容易促使读者读完这篇新闻。

写消息往往是把事情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资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它是消息写作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评论员文章的形式①本报评论员文章,体现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为主旨,通常是不署作者名或笔名。②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人称“超重型评论员文章”。③观察家评论,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

判断题 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判断题 同题消息和通讯的比较从内容上看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从形式上看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写作技巧上看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从风格上看消息朴实无华,通讯富有文采;从时效上看消息迅速及时,通讯不追求时效。

判断题 ASA是美国感光度制式标志。

判断题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大诗人

判断题 提要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20世纪末期,出现了新型的提要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提要题的内容从以往比较全面地概括新闻事实和观点发展到有侧重、有选择地对部分内容加以概括,甚至只对引出新闻事实的某些现象加以揭示,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正文。以提要题制造悬念是一种大胆的突破。有些新闻的提要题,非但不“提”正文之“要”,甚至有意不从正文中选择内容,而是用看似扯得较远的话来引出正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形式从过去单纯的平铺直叙发展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抒情、设问等,在结构上讲求灵活多变,富有层次和节奏感。(3)提要题的版面位置从固定于标题和正文之间发展到灵活多样。总之,随着版面的不断创新,标题的版面形式,包括提要题的版面形式也在不断改变。

判断题 指出下列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新华社拉萨7月1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和“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造价330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说。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①背景材料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作用:透过这一背景的交代,反衬了中国走上科技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而且颠覆了西方人“青藏高原不可战胜”的妄断。更加突出青藏铁路这一“奇迹”工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②背景材料2: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青藏铁路的关键点、艰难程度以及中国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的不断超越。③背景材料3: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从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得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烘托、强化主要新闻线索—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的新闻线索和重要意义。④背景材料4: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作用:通过前后对比,表明青藏高原天堑变通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高原铁路工程的伟大和中国人的智慧。

判断题 主体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点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