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1)谣言的含义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传播往往和两个条件有关系,一是问题的重要性,二是证据的暧昧性。问题越重要,证据越暧昧,谣言的传播就越厉害。(2)抢盐风波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民众大量抢购、国积碘盐。舆论在线上短时间内迅速引爆激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极容易引发社会动乱。谣言凶猛,广东省多个部在短时间内迅速对舆情作出了回应,行政介入与权威信息发布多种手段形成立体辟谣渠道,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危机在小到两天的时间内迅速平息,这场政府应对舆情的示范战,被媒体称为“短命谣言”。(3)谣言的控制策略①在“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体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扩散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展开了。②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滋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越突出某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消息,该消息越要承受更多更严重的歪曲。当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而又缺乏有关该事件的消息,或即使有也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分歧的时候,谣言便开始流传。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新闻没有报道清楚,有时是得到有关该消息的相互冲突的描述,有时则因为个人对该消息的理解力的原因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控制谣言:a.对有可能滋生谣言的新闻注重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的确,在抢盐风波中,核泄漏引起民众恐慌,而媒体又在传播西方一些地区抢购含碘药品的新闻,在民众不清楚到底含碘物是否能防辐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误解而滋生谣言,假设对于西方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我国新闻媒体能及时请权威人士解读这种抢购的盲目性,对防辐射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评论,很有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扩散。b.媒体快速反应,持续、反复发布准确信息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和公众的密切性,使得完全阻止谣言的扩散与传播不太现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媒体快速反应,尽早抢占舆论制高点,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并且要持续、反复播报信息,使准确信息在量上压过谣言,进而使那些谣言“传播者”在信息压力之下产生趋同心理,趋同于准确、权威的信息,从而实现谣言的传播控制。c.开启开放性的对话机制,堵不如疏,采取官方与民间的渠道开放,譬如开启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等通道进行全方位沟通,把信任断层链接上。d.从长远角度看,一方面要对于网络舆情要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自净功能,通过公共人物的理性呼吁和网络纠错系统来净化谣言,才能快速地、自然地将谣言控制在萌芽状态里。

判断题 景别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判断题 关于主题要注意的具体问题1)在确定主题的标准中,要正确并有针对性,其中针对性的依据是:A.党的政策B.当前形势C.客观实际2)在主题的提炼方法中,第一条是从认识事实入手,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A.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B.本质展示的渐进性,阶段性C.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3)选取角度的方法:A.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B.从人们普遍关切的角度提炼主题;C.从提倡基本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

判断题 互联网企业应该有一种企业的伦理,要把用户、公众的福利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

判断题 通讯的叙述:就是用事实说话。(一)顺叙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先后叙述。这种方法适于读者从头到尾的认识习惯,要避免平铺直叙,流水账,必须在选材和语言方面寻求动人之处。(二)倒叙先叙结果,然后再按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这种手法是设置悬念的方法之一,使结构显得有起有伏,比较生动,要注意前后呼应。(三)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索,插入与主题有关的背景或其他相关的材料,如一个情节,一个场面,一段谈话等,使结构避免平铺,富于变化。(四)详叙详细叙述事物、人物、观点。(五)略叙就是粗线条、概括地叙述人物事件的一部分,是对事实的概括,形象性的概括。

判断题 《人民日报》:(一)1948年6月,由原党的晋察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分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合并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创刊。实际上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用。1949年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8月,中共中央决定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先后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二)建国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开始日出对开6版,4版,后该出8版,并在各地出版航空版。这一阶段经历了由地方性报纸向全国性报纸发展的过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内容是:1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2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3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4发表读者来信回答1950年新闻总署划定读者对象应为干部、先进群众(三)1956年,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1)改版前:7月1日,正式改版,改版社论《致读者》1改版的原因和必要性: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等缺点,缺乏生动活泼的作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改版的目的、意见和重点:a,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b,期望读者给予帮助、批评、指示;c,重点内容: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2)改版后:1新闻报道方面,报纸新闻数量大增,经济新闻占主要地位。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提倡报道社会生活新闻,把读者需要放在首位,打破对社会主义国家只报喜不报忧的框框。2言论明显改进,题材广泛,短小生动,表现了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自由、3副刊和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编发群众来信4版面处理也十分生动活泼,新闻、言论、图片有机结合

判断题 “编辑”的现代含义:7108(1)编辑行为(2)编辑工作(3)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4)一种社会活动(5)一种社会职业(6)一种技术职称

判断题 相同情况下,所使用镜头的焦距越短,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