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大数据时代的媒介反思

2013年可谓是大数据之年,所有人都对“大数据”未来的应用充满美好期待,产生无限遐想。那么,对于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我们刚刚从传统新闻生产时代迈人了融合新闻生产时代,是否又要进入大数据新闻生产时代了呢?我们的确需要以一种宽广的胸怀热情欣赏大数据的巨大威力和魅力,但也必须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勇敢地承认大数据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一、警惕大数据的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提岀到现在尚不足3年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迅速走红的“大数据”,其实还并不完美。《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在接受专访时就一再表示担忧,“大数据会被过分炒作,它的作用可能被夸大,好像一切都突然成为大数据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事实上大数据只有在没有噪音、没有无用数据的情况下才能被很好地发挥作用”®。《驾驭大数据》一书的作者比尔•弗兰克斯(Bill Franks) 也在其书中发出警告:“大数据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可能会因为大数据的快速增长而变得措手不及、不堪重负,从而停滞不前。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大数据都是无关紧要的。”®移动和社交数据分析公司Kongagent的总裁及首席科学家J0Sh Williams还在演讲中一 口气列出了大数据的七宗罪(懒惰、忽视、过量、 分歧、轻率、傲慢、麻木),并认为“很多企业的大数据项目不成功都是因为陷人了 大数据的错误陷阱” 。

当然,这并不是想证明大数据对媒体不重要,而是想以此提醒媒体需要引起警惕,当前大数据无论在采集、挖掘还是在分析、解读和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逐步摸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许可以产生 “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大风险”。因此,即便新闻媒体处于信息传播的前沿行业,也需要权衡利弊、谨慎为之,不可操之过急。

二、警惕大数据的盲从

大数据是高度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存贮、挖掘和分析系统,这种数字化的机器设备可以帮助人们监视社会的细微变化、分析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英国学者尼思•内尔•丘基尔和维克托•梅耶-舍恩伯格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指出:“大数据正在帮助提高民主政府的透明度。一个建立在‘开放数据’概念上的运动已经形成,其诉求超岀了目前在发达民主国家已经十分常见的信息自由法。”

“在政府推动使用大数据的同时,它们还需要保护公众免受不正当市场垄断的 侵害。”

对于媒体而言,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 Aided Repor- ting)已经成为人们挖掘新闻、解释新闻、报道新闻的新方法。彭兰教授在论文中就曾举了美国Narrative公司的例子称:“这家只有30名员工的美国公司.通过独创的Narrative Science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且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克里斯蒂安•哈蒙德(Kristian Hammond)还认为,未来几期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并将在未来5年内,这样的新闻有可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面对克里斯蒂安•哈蒙德的预测.媒体似乎并不应该感到有太大的惊讶.因为这样的例子在未来必然会越来越多。即便在当下,只要你给谷歌新闻指定一个关键词,谷歌就可以每天为你量身编辑一组新闻,并直接投递到你的电子邮箱,而筛选编辑的整个过程无须任何人为的干预。这些似乎都预示着未来的新闻从业者们将变得非常轻松,机器可以协助我们挖掘新闻、分析新闻、撰写新闻、编辑新闻和发送传播新闻。

对于大数据介人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担忧的也许并不是某一天这些冷冰冰的机器可能会完全替代我们,而是即便我们不被替代.我们可能也已经完全依赖和屈从于这些机器生成的新闻和报告。数字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有这样的少数记者,他们越来越多地在新媒体和网络虚拟空间中搜索新闻和发现新闻,越来越少地走出办公室深入社会底层或新闻第一线去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寻找新闻。

所以,媒体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让大数据的便利培养出懒惰、轻率、傲慢、麻木的新闻生产者,大数据或许可以越来越详实地揭示社会现实、分析社会动态和预测发展趋势,但它始终不可能揭示人们内心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不能代替新闻从业者现场的直观感受和判断。

三、警惕大数据的垄断

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数据,但各行各业其实都想垄断和独享数据。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数据分散在各行各业,大数据时代可能不会出现4数据垄断’现象„

因为,要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数据的开放,甚至让数据可以像商品和货币 一样互相交换流通。”®0’Reilly媒体公司的创始人和CEO蒂姆.奥赖利(Tim O’Reilly)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数据垄断的 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会受到不断创新的数据收集方式的抑制。”也就是说,大数据虽然可以被比喻为“金矿”,但这个“金矿”在几年前还并不存在,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金矿”不断涌现,那么想要去垄断这些现有的和未来将不断出 现的“金矿”显然非常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大数据领域的竞争,IBM、微软、甲骨 文等IT行业的大佬们都已经摩拳擦掌,纷纷投人人力和财力进行布局。“IBM 新任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更是提出观点认为,数据是下一个巨大的自然资源,将会区分每个行业的胜者与输家。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由此引发一场关于大数据的军备竞赛。” @这场角逐的焦点并不是垄断大数据资源本身,而是开采这座“金矿”的技术和设备。

通过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占有实现数据的垄断,这正是值得媒介警惕的地方。用数据特别是分析数据说话,是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特征。传统新闻生产显然也有一定的小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譬如区域性的抽样调查、个案的分析报道。但是,在大数据面前,媒介的这些小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就变得无足轻重。

大数据是一座“金矿”,但挖掘“金矿”的技术和设备门槛已经将一般媒体挡在了 门外,政府机构、网络公司、国家通讯社、大型媒体和专业的数据分析企业才拥有 打开这座“金矿”的钥匙,而一般地方媒体和小型媒体可能都不知道其是如何挖 掘和分析的,甚至连质疑的资格和权利都没有。事实上,在很多关于国家或地区 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报道中,一般媒体已经处于这样的魈尬境地,没有数据,没 有设备,没有分析工具和技术,“嗟来之食”成为新闻生产者们唯一的选择。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专栏评论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特定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主要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署名评论。在我国评论史上早已有之,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类型也不断丰富。

判断题 新媒体环境下,利益主体多元化,极易导致群体极化,增加舆论监督的难度。

判断题 记者采写的报道领域不应涉及自己或家人参与的投资活动范围,如买房地产.证券.股票等。

判断题 论述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作用又是什么?电视评论是多种传播符综合运用的评论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如标题、字幕),图像符号(如画面、图片、资料、图表)和语言符号(如解说词、论述语言、同期声、音乐、背景音响)。(1)电视评论的画面画面是指用摄影机戒或摄像机拍摄下来的,在银幕、屏幕或感光材料上呈现的形象。电视评论的画面一般由现场画面、资料画面以及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等组成:①现场画面现场画面是指记者在采访现场摄录下来的有关环境状况、事物状态及人们动作、表情等真实情况的画面。它是电视评论这类画面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画面形式,也是最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表现力的画面语言。②资料画面资料画面是指为表现节目主题而选用的有关事实原因、背景和发展脉络的资料性画面,包括影视资料和图片。这些画面能够使节目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充节目的信息量,增强节母的可信性,使节目更有深度。③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是指为节目主题及内容的需要,运用特技手法专门制何的表格、图形或活动影像。(2)电视评论的同期声同期声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同期声是电视评论这种声音符号中最重要和最具感染力的组成部分。同期声更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而且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3)电视评论的屏幕文字(即字幕)是根据节目内容需要,在后期制作是运用电子技术叠加在画面上的文字。标题是屏幕文字的特殊形式。作为电视评论的一种可视性因素,它具有以下几种何用:补充、说明;提示、强调;提炼、升华。(4)电视评论的解说、论述性语言电视评论的解说、论述性语言是对节目内容的补充性介绍及评价、分析与议论,具体表现为画外音和主持人(或记者)出镜点评。它使整个节目成为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它还是编导者主体思想与个性风格的集中体现,电视评论的理论色彩和评析力度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它表现出来。

判断题 如何采访报道事件性新闻:(1)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①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②预知事件是指意义重大且事前预知的事件。如党的重要会议的召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功实施长江三峡截流、成功发射卫星、重大体育赛事、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的审判等。(2)采访报道事件性新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无论是采写突发性事件还是预知事件,新闻事件发生地——现场材料在事件通讯中是不可缺少的,现场材料可以带给读者真情实感,它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其他材料无法代替的。因此,它要求记者有很强的现场意识,及时赶赴事件发生地,收集现场目击材料。收集现场素材有三种可能性:a.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亲历事件,即记者身处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通常是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或体验式采访中才是可行的。由于记者亲历事件,取的是第一手材料,感受的是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这种现场材料较为真实可信。但是,采访实践中也发生过许多“眼见不为实”的现象,因为目击也可能出现误差。特别是亲历大型事件时,事件中小型的场面、过程众多,记者必须紧紧抓住关键时刻的关键场面,必须找好观察事件的角度,必须设计好同组记者的采访布局,搞好协作,才可能捕捉到精彩的、有说服力的材料。b.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因为事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对于大部分突发性事件,记者只能采集到事件发生后的现场。但是,此时的现场仍然是佐证事件的有力证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染力。c.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采集非预知事件的素材的重要渠道,是采访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请他们陈述新闻事件的经过,描述现场情景。在这里,记者得到的现场材料已经是第二手材料,真实性和生动性有可能衰减。但如果找到的是权威的见证人,记者仍然可以收集到比较鲜活的现场材料,以弥补不能亲历事件的遗憾。②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一般而言,情节链条是显性事实,找到当事人比较容易弄清楚,而因果链条有时是隐性的,调查了解清楚要靠记者的深入采访和分析能力。③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一个事件的全过程有它各个不同的侧面。以突发性事件为例:灾难突发的事实、损害延续的事实、救灾的事实、灾后调查原因的过程、处理责任者的事实、灾后重建家园的事实,都有新闻价值,都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但我们应当尊重读者的“知情权”,应当首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事实、确立报道的主题。例如,面对一场惨烈火灾,老百姓最想知道的还是“为什么?”——谁该对此时负责?④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大多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都具有故事情节且充满矛盾性和冲突性。事件性事实本身的张力是事件性新闻的独特优势。然而,要发挥这个优势,记者要学会捕捉关键场面,展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充分展示事件本身中的戏剧性情节的说服力量门⑤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有两种结构方式:a.单线条过程结构法。适用于比较简单明了的单线条事件,按照事件的主要发展线索,原原本本把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写下来,使读者不费力地了解真相。b.“多线条过程”结构。一些复杂的事件,不是单线条展开,而是多头并进的。其线索复杂、时空重叠,这就适合用“多线条过程”结构法。它把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分解成两个以上的线索,这两个以上的线索同时进展,时间平行、空间交叉;有时分头进展,有时又交叉在一起,很类似电影的结构方法:按时间发展的脉络,变换空间故事。另外,事件通讯还可分为顺叙结构和倒叙结构。⑥写好事件中的人物。除了天灾,很多事件的行为主体是人。没有人就没有故事,也很难产生新闻价值。人是事件中的主要角色,是事件的行为者、事件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尤其通过事件表现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几乎都是通过事件中的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命运、人的故事来表现的。

判断题 通常所说的卫星电视专指:卫星直播电视

判断题 副题:副题是指主题的辅助题,卡要用来补充、解释和证明卡题,通常位于主题之后。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字号小于主题和引题。副题一般宜作实题,不作虚题,字数和行数可比引题更多一些。重要信息较多的新闻,副题可以作成短行的多层题,通常称之为“副题组"。消息和通讯的标题都可以有副题,但消息副题的前面不用破折号,而通讯副题的前面要用破折号。使用副题的情况包括:如果主题无法概括新闻中重要的信息,就应借助副题予以补充。如果主题就实论虚,不提供具体事实,受众易觉空泛,就应借助副题予以证明。

判断题 若涉及较大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被拒绝后,新闻记者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拦截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