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网络采访:网络采访是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网络采访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 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你认为记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好现场报道?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访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形式。由于现场报道是与事件同时进行的,所以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和不容置疑的实况录音,满助听众“耳听为实”的欲望。做好现场报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角色职责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特别是灾难现场,记者该如何履行职责其实并不需要争论,记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救援现场,在没有其他救援人员或者救援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记者首先应该履行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责任,就是救人;在被救援人员已经脱离危险并具备采访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把新闻记者的角色职责凌驾于人的基本道德之上,只会招来骂名。《纽约邮报》癿自由摄影师阿巴西面对被推下地铁的韩国男子韩基苏没有第一时间前去救人,而是按下快门抓取新闻,引来公众抨击,也是缘于此。河南电规台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不是先采访,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做人工呼吸,就是体现了最高的职业伦理。(2)明确提问目的有价值的采访,除了能让受众第一时间知道他们想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信息外,还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或者让受众有所启迪,方式也需是善意的,而不是简单地用刺激性的信息吸引眼球。(3)明确提问重点重大事件的现场采访,其关键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同采访对象实现最有效的沟通,以使受众第一时间得到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想得到或者最应该知道的信息,考验的是记者知识积累的能力、问题分析的能力以及同采访对象的实时沟通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是很多记者非常欠缺的。当年北京隆福寺百货商场大火,记者问现场指挥救火的北京市市长:“深更半夜起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市长回答:“都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4)提高提问水平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在问什么,也体现在怎么问上。很多记者现场提问时不认真准备,一句万能提问走天下,例如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怎举样等。而大众化的套路很难激发出被访者的参与热情,也就别想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独特信息。还有的记者提问限定性过强,让被访对象无从发挥甚至无从选择,例如对着镜头问游客,这里的景色好不好、以后还想来吗等,游客几乎很难给出否定答案。还有的记者提问前喜欢长篇大论的铺垫、介绍背景,而不是直奔主题。(5)尊重采访对象不论记者提问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善意,单就提问方式而言,要对采访对象表示足够的尊重。而不管从事亊任何职业,尊重别人是最起码的素质要求。面对镜头和公众,记者更应成为表率。(6)摆正自身位置好的现场采访,特别是时间有限的重要现场采访,记者既要能把握话题方向、时间节奏,同时也不能喧宾夺主,在这方面杨澜堪称表率。她的很多采访,话语不多却迅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収采访对象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能于不经意间及时调整话题方向并掌握旪间节奏,很好地把控了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角色关系。很多人都在讨论记者提问的技巧,其实掌握技巧的前提是首先应该明白记者的职责是什么,新闻得价值内涵又是什么。把现场采访简单局限为当事人说话,采觚的目的简单地定义为刺激煽情,这样的记者是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

判断题 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不仅是当下文化情境的症候式表达,折射出了主流文化的裂变和离散,而且也代表了青年群体所特有的一种与主流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方式。

判断题 视觉新闻这一概念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于1983年9月提出来的。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视觉新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凡有再现成分、有可视效果的新闻,无论通讯还是消息,都可以看做是视觉新闻。消息容易写“干”,强调视觉效果对消息写作更有现实意义。

判断题 怎样认识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在消息中,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读者接触媒体,尤其是接触传统的印刷媒体——报纸,首先是为获取新闻,了解新的信息,而且他们的阅读行为匆忙,他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立即抓住新闻中的要害。(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记者辛苦采集的信息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关键在于能否让读者将新闻作品读完,而导语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导语精彩、内容与形式俱佳,可引导读者耐心地甚至兴味盎然地接着读,否则他们会另有所爱。(3)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它确定写作重点,抓住材料的要害,材料的取舍便有依据、准绳。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应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判断题 报纸版面的编排是编辑把信息传递给读者的最终手段,请谈谈版面编辑的作用。35版面编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表态功能版面空间由于受人们注意的先后和强弱的不同,形成了重要与次要的区别。位置居前或刺激力度强的,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因而显得重要;位置居后或刺激力度弱的,不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因而显得次要。这样,稿件安排在不同的区间或时段,运用不同的编排手段,就在无形中显示了新闻媒体对稿件内容的评价。同时,编排手段,诸如文字、线条、色彩、声音、音乐等等,不是单纯的物质符号,随着人民生活感受的发化,它们还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一定的感情艱彩。因此,版面编辑可以告诉受众什么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什举是不必大惊小怪的;什举是应当赞成的、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抵制的。换言之,受众从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中,可以了解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的立场和态度,了解这些媒体的倾向性。(2)启示功能版面作为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通常由若干篇稿件组合而成。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各篇稿件组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稿件所没有的信息,即会给受众带来某些启示。启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启示性信息不仅可能在组合编排中产生,也可能产生于连续编排之中。(3)吸引功能版面能否吸引受众,报道的内容自然是主要的,但首先起作用的往往是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这是由于打开报纸时,受众最先感知的是版面的编排形式。版面如果遵循视觉、听视的心理和生理规律,突出最重要、最精彩的报道,表现新颖夺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疏密相宜,张弛有度,转换巧妙,衔接自然,就不仅可以一下子吸引受众,而且能使受众更便捷、轻松地接受信息,延续注意力,不因编排设计凌乱、粗放和平庸而缺乏持续阅读的兴趣。总之,版面编排不是无足轻重的。如果说文字等传递的信息是显性信息,那么通过版面编排传递的信息就是隐性信息。编辑工作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版面编排是综合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性信息传递给受众的。隐性信息是新闻媒体对客观亊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一种反映,尽管形成隐性信息的版面编排手段是中性的,不同的新闻媒体都可以采用,但隐性信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是影响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隐性信息又具有不可更正性,是亊后无法修改的。因此,编辑人员对于版面编排不仅要高度重规,而且要十分慎重,力求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完美统一。

判断题 通讯员写什么样的新闻?读者(部门、社会)想知道,但没有办法知道的。例如:工程进展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读者不知道,但想让读者知道的。例如:公司管理创新让企业干部职工更加热爱自己的企业,更努力工作的。例如:公司企业文化活动提高单位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社会了解、理解、关心、支持,甚至参与的。例如:公司获得各项荣誉

判断题 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组成

判断题 试述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与新闻选择的关系: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与新闻选择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新闻现场亲眼目睹,一是听别人介绍。在新闻现场,记者目光所及,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东西,不可能把一切都记下来,必须有所选择。被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时,滔滔不绝地讲述,可能向记者提供了许许多多事实,记者就得不断地进行筛选,哪些事实无关紧要,哪些事实重要;凡重要的事实,记者就得抓住不放,追问下去,直到全部弄清为止。(2)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是组织事实、描述事实。为此,就必须对采访到的事实作一番梳理、挑选:哪些事实应该淘汰,留下哪些事实写入新闻稿;哪些事实非常重要,在新闻稿中要突出,哪些事实只需一笔带过。“有闻必录”只能是一笔流水账,写作前不挑选事实,那就必然主次不清,轻重不分,同样不合要求。(3)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编辑面对的是新闻稿,一篇新闻稿能不能用,当然要考虑到写作技巧。但取舍一篇新闻稿的标准,首先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新闻稿中的事实。新闻工作有句行话,称“稿件的分量”,即指新闻稿中的事实,“有分量”是指这篇新闻稿所提供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显要的位置上发表。事实有分量,写得也好,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新闻稿。有些稿子,写作技巧不怎么好,但提供的事实十分重要,编辑经过文字加工,可以公开播发;有些稿子,尽管写得很漂亮,但提供的事实并无多大价值,好比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也无法被编辑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