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 

通讯的结构形态多种多样,不像消息那样有既成的模式。本章介绍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通讯结构的常见形态,并分别阐述通讯结构的三个要件:标题、开头、结尾。通讯的主体,则在后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通讯写作,在结构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二、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结构的主要环节无非是开头、结尾;层次、段落;线索、脉络;主次、详略。所谓首尾圆合,文情畅达,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三、新颖活泼,不拘一格

通讯的结构要巧妙,要新鲜,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此,作者“在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澹”。在通讯的写作中,结构的安排大概是通讯最具创造性的环节。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电视广告媒体以声音和画面为传达信息的手段,视听兼备,而且制作周期短,发布成本低。()

判断题 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判断题 新闻观察是记者“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判断题 新闻时评一、新闻时评的产生与繁荣。(1)新闻发展史上的两次时评热:第一次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从1998至今。①时评成为一种文体,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时事短评这种新闻额评论体裁。第二次时评热出现在上世纪,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创《冰点时评》栏目,是当前评热的开先河者。②时评这种文体发展及繁荣的基本条件:政治民主;时代多元;话语权回归;媒体竞争。

判断题 公开采访:公开采访是一种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形式。记者在找到被采访对象之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寻求对方的支持与合作,这是记者最常用的采访方法。

判断题 什么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构成需要哪些要素?有人说网络媒体实现了公共领域的重构,请加以论述公共领域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构成要素: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论述:

判断题 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判断题 “专访”的访问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记者需要在每个阶段做好相应的工作,才能确保出色地完成“专访”。具体如下所述:(1)专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专访事前的准备包括:①背景材料有关被采访者尽可能全面的背景情况。例如他的年龄、专长、成就、爱好、经历、性格、习惯、职业、家庭等。如果是进行问题专访或者事件专访,除了对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之外,还要尽可能掌握与所采访的特定问题或者事件有关的背景情况,这个问题或者事件的来龙去脉,它与其它问题或者周围事件的联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熟悉掌握背景情况,就是摸索、寻找被采访者的脉络,这是为确立采访的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排除意外的障碍,深入挖掘专题材料打基础的。②知识资料专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不完全一样,由于特定的人物与特定的话题,其采访不可能光“打外围战”,提一些泛泛的一般性问题。被访者所回答的内容也必然有一定的“职业”或“专业”深度,尤其问题、观点、学术专访,更会涉及不同的领域中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才能与被采访者对话。因此,在专访前,熟悉有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课。③问题设计一般的专访都要准备采访提纲。这就需要事先设计,包括设计问题、问题的结构、提出的顺序等。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提纲中应该包括基本问题、随机性问题、储备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按照问题的提法分类,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重复性问题。即使就一个基本问题还可以变换提法,用正面问、侧面探、反面激等多种手法。问题的排列顺序也很重要,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问题之间如何巧妙地转换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专访的效率与成果。④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人的思想、情绪和心态,会随着时机与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恰当的时机与场合有利于引导被采访者进入角色,打开他的话匣子。有时特定的时机和场合还可能使被采访者触景生情、活跃思维,讲出感情、讲出有个性色彩的语言来。采访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有时会对记者和被访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2)专访中善于提问与观察①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进入采访后,要尽快形成谈话所需要的合作气氛。在某种意义上说,专访的完成是访问者与被访间者密切合作的产物。而实现合作的前提,要最大限度地取得对方的认同感。但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个人背景的差异,也包括文化、政治、知识结构背景的差异等。记者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对方的这种差异感,第一组问题如何发问,十分重要。美国新闻学家麦克道格尔说:“最好的采访是在一种自然、友好、非正式的气氛中进行。”一般来说,第一组问题就要创造这样一种谈话的氛围。为了迅速地实现彼此沟通,还有一种类型的“开场白”,是从被访者最熟悉的问题入手,也就是说,提出一个只有被访者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引起他的兴趣,以便尽快进入他的话语体系。②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与应变能力在实际进入访谈之后,光有事前周密的准备还不够,临场的控制与发挥很重要。访问者能够自如地控制问题,也就控制了一次访问活动的主动权。在专访进行中,记者要善于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地通过提问把握谈话的方向与话题的深入。这里的应变能力,包括如何根据采访对象本人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提问方式;包括如何避免冷场、如何掌握访谈的节奏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抓住要害问题,即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临场发挥,想方设法追问下去。③注意用眼睛采访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现场、记者。与通讯小同,这里的现场特指专访现场,即专访是在什么地点、场合、环境、气氛中进行的,对于构成专访的内容来说,虽然“现场”处于“陪衬”或者说背景的地位,但它对专访写作能否以真情实景来感染读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专访稿件中如果能有机地穿插一些采访现场的描写,便使全文顿生光辉。专访进行中记者必须注意观察,不仅用“口”采访,而且用“眼睛”采访。观察的重点是现场以及被访者。对被访者的观察,当然比对现场的观察还重要。对力的形象、音容笑貌、举止、服饰等细节,都应在记者密切的视线之中。首先,通过察言观色,尽量了解对方,有助于你掌握采访的进程;其次,这些细节在写作中都可能发挥作用,有助于你写出特点来。(3)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①要准确地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a.专访时要作录音,不能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录与记忆。访问结束后,要认真核对录音,整理笔记;b.稿件最好送给被访者审改。②要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也在于直接引语的准确,要善于抓住被访者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述力一式,并把它们再现于专访报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