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下列几点:

(1)着力从写人物的具体事迹中,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

写社会精英和先进人物,不仅要写事迹、经历,而且要透过事迹和经历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之窗、思想之光。

为了写好先进人物的思想,作者必须满怀深情投入生活,与先进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关心他们的事业和创造,关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细心地观察、体验、学习,有所发现,为之激动,培养共同的信念、感情和语言。这样,写出的作品才会情真意切,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不要“任务观点”,单纯“捞材料”,生硬“挖思想”。否则,作品一定苍白无力,缺少生活气息。

(2)要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

人物通讯不是人物鉴定,也不是实际工作部门的上报先进材料。人物通讯必须展开生活的画面,用情节和细节来感染人、教育人。作者如果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那么,即使对人物不加什么鉴定式的赞语,读者也会自然得出应有的结论。这种结论是读者自觉地接受的,而不是外加的,更不是强加的。

(3)正确处理人物通讯写作中的几个关系:

①人物与群众的关系

任何先进人物,总是在群众中产生的,是群众中的一分子,而不是远离群众的特殊人物。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有创造,固然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奋斗,但也少不了周围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许多事情,并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斗”所能完成的;许多事情,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干的。当我们对先进人物进行报道时,就要研究这种关系,给先进人物以恰当的位置。如果不适当地强调个别人物的作用,甚至把周围群众的功劳都记在一个人的账上,那么,不但要引起周围群众的反感,使先进人物孤立起来;而且不利于先进人物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以致在今后成长中留下隐患。

所以,人物通讯写作中不要采取“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要故意或无意地把周围群众写得特别落后,作为对先进人物的陪衬和对比。如遇到危急的时刻,别人都不敢上,都吓呆了,或都往后退,只有某某人毫不迟疑地一个箭步冲上去等。有的通讯让周围群众对先进人物说这样的话:“不管你怎么说,我们都跟着你做,照你的话去办!”“只要有你在,我们就能战胜任何困难!”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宣扬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我们的人物通讯,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写出“水涨船高”的关系:即先进人物在周围群众的帮助、支持下才成就其伟业,有时甚至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决定的影响。当然,就每个具体人物而言,还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人物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人物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对人物以各种各样的影响。当我们写作中涉及一些人物的坎坷遭遇时,不宜过分强调社会是那么不尽如人意,社会对他们是多么不公正。即使是在坏人横行的个别地方、个别时期,总还有正义的力量在起作用。要注意采访挖掘并如实地写出社会的这种正面的力量和因素,使通讯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不能单纯写苦难和挫折,消极地描写社会的阴暗面,写一些怨愤和不满。什么“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什么“我爱祖国,祖国爱我吗?”等。通讯写作,特别是人物通讯的写作,尤其需要“以正确的思想鼓舞人”,激励人们热爱我们的国家、社会、人民,奋发前进、向上。

③人物与家庭的关系

先进人物并非不要家庭,并非六亲不认,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先进人物不应是冷酷无情的人。他们有父母,有子女,有配偶,有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他们之所以先进,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情地舍弃了这一切,而是因为他们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处理得比较恰当。人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通讯应当有人情味。有些通讯之所以在这种问题上写得不近人情,往往不是人物本身缺少人情味,而是作者思想上的片面性、简单化,甚至认为这种简单化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先进,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④人物与党的关系

一个先进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在个人与党的关系上,不要把先进人物写成“向来如此”的自发的英雄,似乎一贯正确,天生先进,忽视人物的成长过程。有的人物我行我素,说干就干,不受组织约束,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要细心探索人物与党组织的关系,并恰当地反映这种关系。既不要牵强附会,也不要割断联系。不管是写人物的成功,还是写人物经历中的曲折和挫折,都要恰如其分地体现人物与党的关系。

人物通讯的取材,会是十分宽广和十分多样化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更好地反映这个时代和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关键是要面对新情况,更新观念,思想认识能比一般人领先一步。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判断题 试述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时期:五四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北京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党之争,仅有少量报纸在曲折中缓慢发展。上海。历史背景,一战之后,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申报》1912史量才接办后,1、不偏不倚,重新闻,轻言论;2、广告;3、发行;4、设备。《新闻报》1、工商界、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副刊;2、资金周转之道;3、电台;4、广告。评价:以两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突出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一切均以是否赢利为转移,虽然如戈公振所指出的那样“商业色彩渐浓,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是,他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北京。历史背景,北京各派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压迫收买报纸,充作他们政争的工具。绝大多数报纸在新文化运动中仍然热衷政党之争而置身运动之外,报纸充满各派军阀互相攻讦,满纸荒唐,毫无生气。但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受时代潮流的推动,为寻求报业改革和发展独立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努力。创立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的垄断。1918年,创办《京报》,坚持评论时政,抨击列强侵略和军阀专制统治,成为北京影响巨大的舆论机关,但不断受到迫害。评价: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地区报纸发展状况表明,处于酒政治下的民营报纸,一般都与军阀势力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艰难曲折中秋生存,一些报人和报纸,虽然力求进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难以为继。国内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报业仍由缓慢发展上海:《申报》、《新闻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两报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画,同时削减时事评论的篇幅;避免因言论取祸。新办的《商报》主要刊登商业、金融、经济文章,成为上海大报之一。北京:邵飘萍复刊《京报》后,努力向现代化报纸方向前进。先后在大中城市派驻访员,设立分馆,改进设备。努力改革业务,力求多发新闻,讲求时效,加强对时弊的报道和评论,鲜明支持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报》开始形成报系,同时出版《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等天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奉行“四不”方针,向大报发展总结:民营报纸的地位,影响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育不成熟,民营报纸还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必须面向市场,重视经营。总体来说,这些民营报纸多数借鉴了资本主义管理方法,在广告和发行经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对话侵略,国外资本扩张以及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民营报纸的辉煌时期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总论:20世纪初到20年代,民族资本迅速发展,报界出现一些民族报业资本家和报业经营管理专家,主要的几份民营报纸逐步超越前期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走向了资本主义的企业化经营阶段。民营报纸的管理者纷纷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加强广告和发行业务。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健全报纸各项管理制度等措施,扩大业务、增收创利。民营报纸的经营业务,尤其是发行工作,在30年代前后达到了鼎盛时期,发行量达数万甚至超过10万。

判断题 新闻价值因素不变因素:真实性、时效性可变因素:新鲜性、变动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人情味)

判断题 分析说明版面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操作程序。(1)进行前期版面策划,确定编排思想版面前期策划形成了版面编排思想,但在开始编版前,编辑还要认真通读该版的所有稿件,通过比较和思考,发现这些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秩序,对如何将这些稿件编排到版面上加以更细致的考虑。后期的这项工作中,编辑思想得到进一步明确,或者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编辑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①确定版面上的头条和重点稿件;②考虑稿件和广告的关系处理;③考虑稿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④考虑版面引导作用、表情作用的发挥。⑤考虑读者的读报心理和习惯。(2)把握版面信息量与用稿量一个版面所包含的读者欲知而未知的内容的多少构成版面的信息量。如果一个版面上读者急切需要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版面的信息量也就越大。版面上采用的稿件有多少是版面的用稿量。用稿量大,是版面上登的稿件条数多,但不一定等于信息量大。一个好的报纸版面,应该尽力做到用稿量与信息量成正比。即用稿量大,信息量也随之加大。版面的用稿量是有定数的,信息量却是无定数的,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给报纸的信息量做“量”的规定和检查。需要强调的是,在把握用稿量时,还要注意稿件品种的多样化。(3)配置稿件在确定版面编排思想之后,稿件配置是版面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稿件配置,才能使版面内容分类组合,形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实现版面编排思想。配置稿件的具体办法包括稿件的组合和稿件的发展两类。稿件组合是将若干条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共同特点的稿件组织为一个稿群,使之成为版面上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同题组合、专栏组合、集中编排。稿件发展是对已有的稿件做资料、观点或最新信息的补充。稿件发展的主要方式有: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配新闻。(4)编写导读有些重要稿件根据其传播价值本应放在头版或首页,但因为篇幅太长,如果全文刊登会影响头版与首页其他稿件的处理,减少版面上的信息量,这就需要以导读的形式处理。导读分为标题式、提要式和海报式等类,并且可以灵活地组合运用。(5)准确计算稿件篇幅文字稿件以基本栏为计算单位。图片以对角线方法放大缩小,折算成栏宽、行高。标题换算成相当于正文文字的篇幅,标题的篇幅除了要算进标题字符所占的面积外,还要注意留白。另外,标题的长度应尽量采用基本栏的整倍数,所以在计算篇幅时要以标题所占的总栏宽多于标题实际需要的长度为准,总行数也以略多于标题实际需要的行数为妥,这样才能在标题与正文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6)画版样先确定头条、图片、专栏、刊头的位置,一般是先占领版面的四角与周边地带,然后设计标题与正文排列。要注意正确使用画版符号。版样通常画在报社特制的版样纸上,这些版样纸已经标明了基本栏和行数。在版样上,标题的面积要留准确,并写出标题全文或标题中的关键词;照片说明的位置要准确标出,并注明“文字说明”;围框或加线的稿件,框、线都要画出来,并注明其种类和型号。画版样一般先画版面大致轮廓,再仔细加工,直到准确无误。最后定稿的版样应该每一细节都准确、清楚。(7)对版面上的误差进行处理处理版面容量与稿件篇幅的误差的方法有:加减稿件、补充或压缩稿件、加大或缩小标题、合并或增加自然段、加减空白、改变字距、标点。处理正文的转接的方法有:①转版要注明文章下转何版、上接何版,转版的部分另加标题;②同版转文不可逆转,转文不应高于标题,或低于前文结束处,不应“跳栏”;③同一基本栏中如转入两段无题文字,应加线隔开。(8)看大样版面排好后印出的样张称为大样。编辑应认真检查,特别是标题、图片和版面设计。大样改正后的样张为清样,经有关负责人审查签字后即付印。版面编辑看大样,着重要检查以下几方面:①标题是否与正文相符,大小、位置、字体字号等是否合适。各版的标题是否有相互重复或矛盾的地方。②图片与说明是否相符,画面是否完整,大小是否合适,有无颠倒。④版面层次是否清楚,转文、空白、线条、底纹等是否合适。④文章转版是否正确,稿件文字是否正确。

判断题 《新青年》:《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编辑部同仁轮流主编阶段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其主要宣传内容包括: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判断题 影响景深的三大因素是(焦距)、(物距)、(光圈)。

判断题 中国融合新闻教育改革与思考融合媒体新闻生产改革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美国媒体成为“超级记者”“背包记者”等新生事物的率先尝试者。2012年3月29日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希望增强收集海量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加快在科学与工程中的步伐,加强国家安全,并着手改变教学研究,开始在大学培养新一代的“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职业领域之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互联网络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中国媒体融合化步伐在不断加快,新闻工作者切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和大数据的压力和挑战。过去,不论是纸质媒介的记者,还是广播电视的记者,通常只要提交一种新闻文本,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介要求记者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交新闻文本,甚至还鼓励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新闻/一些媒体和记者为媒介融合和新技术带来的种种可能而欢欣鼓舞,另一些媒体和记者则更多地感到惶恐不安、力不从心、不知所措。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尽管新闻媒体对于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并非都在积极回应,有的甚至还认为大学新闻教育应该同新闻行业实践保持一定的间隔和距离,否则大学就会沦为培养工匠的作坊。面对媒介融合的总体趋势和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思考如何更新思想观念、优化师资队伍、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以适应融合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培养需求。一、创新升级教学理念融合新闻生产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升级。在很长时间内,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一直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下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新专业方向的设立势在必行。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校早在2000年就曾经开设了“网络新闻”方向,并招收了两届学生,之后又于2007年在“新闻学”专业中增设“数字新闻传播方向”,“立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客观变化,整合全院的教育资源来重新规划设计的新专业方向,其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开设了“网络传播方向”,试图将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融人传统新闻学的课程教育当中去。华中科技大学则设立了“传播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本科专业方向,其专业最大特色就是“理科招生文科出口、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叉、强调应用训练”,并以“网站策划设计”“网站营运”“数字化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及“科技传播”为学习重点。武汉大学则设置了“新闻学(网络传播方向)”本科专业,专业体现了融合媒体背景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专业课程中不但设有“网站策划”“动画设计”等网络新媒体技术类课程,还包括“电视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等广播电视类的专业技术课程。教育部于2012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新闻传播学类”设立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五个专业,对个别专业作了调整,新增了“传播学”专业,部分顺应了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趋势和需求,但并未从根本上对新媒体、媒介融合、大数据等给予足够重视。当然融合新闻教学的理念创新升级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设置方面,更应该将媒介融合渗人到这个新闻传播的教学培养当中,让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学生的新闻实践都能够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融人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中去,形成真正符合融合新闻生产需要的教学实践平台。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融合新闻生产教学改革除了增设专业方向以外就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国内新闻学院系往往是在传统新闻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融合新闻报道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将新闻学专业中不同方向的课程打通共享,将“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课程作为整个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性核心课程,而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移动信息传播”“新媒体管理”等课程作为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这种课程的优化改革就是在原有基础课程之上再增设融合媒体相关课程,这样既可以利用学院原有的资源优势,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达到融合媒体背景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华中科技大学在课程设计上则更倾向专业的网络技术,将“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硬件”等都纳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课程规划之中,其专业性不可谓不强。还有许多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系)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在现有课程基本不变或适当微调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方面的课程。浙江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要求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聚焦最能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知识点,强调传统经典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研究,精心设计。浙江大学传媒学院就根据要求和具体实际增设了“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体融合”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本科课程。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网络传播、新闻报道和广告设计的前沿案例,最后在实验室或媒体独立完成至少一项网络新闻编辑、融合新闻报道或广告设计方面的作业。但是,融合新闻生产所需的从业者能力培养并不仅仅在于多媒体技术上的不断叠加,也包括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提升。譬如,《东方早报》前首席记者简光洲就认为:“非科班出身的新闻工作者,往往在其自己专业的领域会有很好的新闻报道,但相对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上手会比较慢。”①尤其是对于法律、金融、科技等一些新闻报道的专业领域,科班出身的新闻记者往往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上的提高也解决不了知识匮乏的本质问题,需要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中学习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教育经验,在跨文化、跨学科的专业报道领域中投入更多的教学力量,或者以双专业等形式来丰富和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未来竞争力。三、整合和强化师资力量与美国那些拥有着上百年创办历史的新闻院系相比,中国的各大新闻类院系在师资力量和师资结构上尚有较大的差距。1.新闻类专业教师少由于中国新闻传播院系普遍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的问题,且大多数新闻院系都是在传统文史哲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师资力量往往也是以文学专业的教师为主,“原先教文学史的改教新闻传播史,教文学概论的改教新闻传播概论,教文学创作的改教新闻传播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新闻专业的教职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新闻行业的实际运作没有切身感受和体会,更谈不上经验,那么在教学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空洞乏味和脱离实际的状况。2.有新闻从业经验教师少美国新闻院系普遍有任用新闻从业人员从事教职的传统,我国早期新闻传播教学历史上也有徐宝璜、邵飘萍等新闻业者直接投身新闻教育的先例。其中,徐宝璜还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开山祖”。可见,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与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必然是学科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根本。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媒体企业与高校之间体制上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考核衡量标准的区别,新闻从业者想进人新闻院系并不容易。同时,“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扩张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压力和其他原因,在人才引进上,唯学历是从,把那些具有先进的新闻实践和管理理念、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和多年的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使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人才流动的传统被打破”。3.跨文化、跨学科背景教师少“媒介融合使得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仅仅靠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和新的课程,已不能适应变化,只有在知识层面实行完全的学科整合,让各学科在新闻传播现象这一‘公共论域’中建立融合,使学生能对新传播现象和问题做出多学科层面的分析和综合,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变化与知识创新的要求。”®单波、陆阳的这一提法就意味着,新闻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有跨文化与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但我国目前新闻学教职人员的培养方式,往往是一种从高校到高校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一般高校的教职人员都是从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一直读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生,最终进入一所高等院校讲授新闻传播专业方面的课程。他们或许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功底.但是往往缺乏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甚至也缺乏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因而要想实现融合新闻教育中的“宽专交”知识面,从师资上来讲变得尤为困难。因而,对于目前我国的新闻类高校而言,首先,应该大力培养新闻学专业教职人员;其次,多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交流,尤其是要多吸引媒体行业专才进人教师队伍;最后,应该鼓励现任教师拓展个人的专业领域.尽可能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要求。四、融合新闻教学硬件设施建设融合新闻生产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支笔一张纸的新闻报道,计算机的辅助报道、互联网新闻学、新闻图片的数字化处理、视频拍摄剪辑、网站的策划设计等,都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学单纯课堂的讲授模式。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实验机会,将书本中的知识变成真正的技能技巧。在过去,国内大多数的新闻传播院系都是以培养纸媒应用型新闻人才为主,这也就导致了当下高校的实践实验平台还不能满足网络新媒体和数字化环境下融合新闻生产的实践需要。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采购大量的传媒和新媒体设备,成为当下融合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浙江大学传媒学院韦路教授针对中国新闻业界与学界的实际状况指出:“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得多,做得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他认为,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让高校新闻与传播教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里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就顺应新闻传播的最新变化,建立了一个ReeseFelts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该学院建立了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reesenews.org),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科罗拉多大学也建立了一个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MediaTestKitchen),试图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和试验。近年来,“浙江大学也利用学校投人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等神经传播研究设备,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虽然全国各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系)都在大力推进新媒体和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但在基础设施的投人上往往又存在着重复投资、盲目堆砌、忽视自身需求、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奚陆阳、王哲平两位学者就认为:“在推进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中,不能肓目地求大求全,应立足于自身教学研究的需要,首先要增强其教学效果的体验性,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内容,课后学生就能在实验室里转换成自己的成果,刺激其学习热情和实践感知。其次也要满足教师的科研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设备、研究对象和研究素材。”®在高校投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新闻传播院系也要主动同主流新闻媒体、新媒体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合作将最先进的前沿性传播技术、实践方法、研究课题、技术人才等引人教学实践中来,为实验室的设备更新、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造升级、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条件。

判断题 导语的修辞技巧有:设问、拟人、借用、对比、直呼、排比、惊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