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
1.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每次都有所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2.采访对象的情况极为复杂。
3.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
二、提问的类型(各自的有缺、用途)
1.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优点:采访对象可以很随意地回答,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对于记者来说,这种提问也比较省力,且问完后,有一定的喘息时间,缓和采访的气氛。
缺点:不利于挖掘关键性材料。
用途:一般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2.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
优点: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
缺点: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
用途: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
三、提问的方法
1.正面问。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2.侧面探。记者不便从正面提出问题,而是从侧面入手,或者绕个弯子,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内容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
3.反面激。从逆向提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4.设问法。记者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者明知故问,以使采访对象放松戒备,或引发采访对象思考、回答,从而获得或证实原已初步掌握但又没有肯定的情况。
四、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
(一)明确提问目标
1.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3.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五、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提问可以使正面的、直接的,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即可。
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采取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
旁敲侧击
抓住采访对象谈话的漏洞
(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平视强势群体: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消除面对强势群体的紧张感,提问宜直接、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以得到对方的尊重。
2.尊重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记者的提问应当以尊重关怀为基调,问题委婉、谦和,避免提过于尖锐和敏感的问题。
3.与一般群体的沟通:面对这些群体,记者提问宜直接明确,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
六、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提问的逻辑性
(二)提问力求简洁明确
(三)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四)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
(五)避免说外行话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倾听:去听,去理解,为随后再现采访对象提供的基本信息做准备。
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
1.了解事实真相2.发现新闻线索3.提供写作思路
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1.注意力高度集中2.全面地倾听3.耐心地倾听
三、怎样成为职业倾听者
1.做好倾听准备2.倾听观点3.倾听支撑事实4.评价对方的发言5.倾听没有说出的话或说出一半的话
6.鼓励并指明方向7.显示你正在倾听
四、因人而异的倾听
1.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2.对想说而说不出3.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4.对出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
5.对给采访设置障碍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一、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的内涵
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采访方法。
二、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具体功能(观察的作用)
1.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2.获取生动的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3.加深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4.观察不受条件限制,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一)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概貌2.观察现场事物的“动态”和细节
(二)人物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2.观察人物的外貌3.观察人物的动作4.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
四、观察的注意事项
(一)明目的(二)多请教(三)抓特点
(四)选地点
1.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
2.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3.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
4.注意动观与静观相结合。
(五)善用脑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本节谈到的记录,真正的含义就是笔录,而不是由其他设备代为进行的记录。
一、记录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采访中关于当场记录的争议:
1.当场不记。 2.当场少记,事后多记。 3.访问时记得越详细越好。
结论:所谓少记不是不记,而是记要点,记精粹的话,记生动的话;所谓事后多记,就是在采访结束后,抓紧时间尽可能详细补记,以备遗忘。
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作用
1.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2.可以记录记者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
3.可以记录记者观察所得
4.可以记录记者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三、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记要点。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及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2.记易忘点。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
3.记疑问点。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的有出入,使记者产生疑问。
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
注意:人物思想和有个性的话语,记者应当逐字逐句如实记录,不能经过记录走样、变形。
5.记观察所得。采访对象的神情、装束及环境布置等,如手势、相貌、动作变化、服饰、环境布置陈设及天气等自然环境。
6.记记者的联想。在听采访对象叙述时,针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常会产生一些联想,必须及时简录在所记录的同类材料旁。
四、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技巧
1.快速有效地记录 2.抓住要点进行记录 3.适当的总结 4.善用录音设备
五、记录的注意事项
1.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的宽一些。 2.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大众传媒与文化一、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主流媒体是主流价值观的支柱,以或明或暗的提倡或反对力推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彰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政策的导向、领导的身体力行、干部的选拔任命、奖罚的分明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主流媒体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柱还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主流媒体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在中国,主流媒体还具有权威性,如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媒介树立典型,宏扬医生护士的精神形象。二、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1、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象完全一致,都是大众。2、大众媒介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都讲求“新”、“快”,电视最容易传播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性是易于普及,及时消费。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特点。3、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也正是大众传媒所长,特别是电影、电视的优势。三、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1、大众媒介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2大众媒介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3大众媒介影响并控制大众的需求;4、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也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文化帝国主义(20世纪60年代提出):由于传播媒介在技术、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传播地位不平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有意或无意地控制或极大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消极、被动的后果。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大众媒介特征相关: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流行、符号化、偶像崇拜构成大众传媒中特有的文化现象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1新闻媒介的国际传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1)一是对外报道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输出价值观念;(2)二是对本国公众报道他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带有综合性的国际间重大的变动等。2新闻媒介影响和作用于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塑造国家形象;(2)影响对外政策;(3)影响吸引外资;(4)影响对外贸易。
判断题 后景深大于前景深。
判断题 顺光摄影能使被摄体上产生有趣的暗影。
判断题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阐述。
判断题 美国最早的职业道德条例是《记者守则》
判断题 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绝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判断题 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与关系:(1)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①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是指新闻报道公开传播后给社会造成的非预期的、不良的结果。根据效果的社会作用划分,新闻传播效果分为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负面效果是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生对社会有消极作用甚至阻碍作用的效果。②“负面新闻报道”是对社会负面现象所做的报道,通常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犯罪、腐败、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点。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与之相对应的是正面报道和一般报道。(2)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关系前者的“负面”强调的是报道的影响和结果,即传播的效果,后者的“负面”则是指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负面新闻报道”并不等于负面影响,对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言,负面新闻报道能够警醒社会,引起重视和对策的出台和实施,更多的是产生正面影响。
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