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闻特写?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埸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从实践看有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采“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采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采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采的片断、精采的场面或精采的表演、动作等。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同一色相的光度变化,人眼能辨别600多种,而电视屏幕仅有30层次。
判断题 《光明日报》:1949年6月在北京创刊,初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1953年改组为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合政协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该报在发刊词中明确表达了它的办报宗旨,并提出了四条言论与新闻报道方针:负责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建设的批评、忠实的报道。1950年新闻总署划定面向的读者对象应是民主党派,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主要内容应侧重于时事、文化、学术、思想以及业务学习等方面,并应特别提倡讨论的风气。1955年版面由竖排改为横排,为新中国第一份改横排的的报纸1957年整风运动中《光明日报》当时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主办的一张报纸,以统一战线和文教工作为报道重点。社长章伯钧兼任,总编辑储安平,在“鸣放”中,他大胆向中共提意见,公然称“党天下”,遭批判。
判断题 简述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类型: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物它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传统而重要的宣传报道方式,一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典型人物报道是历史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集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各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典型人物报道对象包括以下两类:①全国性的典型人物。②配合一个时期宣传主题的典型人物。(2)新闻人物这里所说的“新闻人物”,不是从宣传角度树立起来的人物,而是指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因“事”而“显著”,他们和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3)凡人奇事,奇事凡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属于哪级树立的典型,亦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他们的一事、一语、一情、一思,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我们报道的主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的精神。这类人物通讯也可算是新闻小故事,常常有小巧、新奇、隽永的特点,人因事而显,人与事相连,一般篇幅不太长,有时说不清是写人还是写事。(4)“冰点”人物与奇人凡事不同,这类人物似乎没有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才被作为报道对象。(5)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这类人物主要是各类反腐败案件中的党政干部。在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滋生出大量社会腐败现象。以腐败的官员作为人物报道的对象,详细揭露其犯罪事实,谴责其对社会正义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侵害,剖析其道德上的堕落和人性蜕变的轨迹,并提示产生腐败的社会土壤,起到了警示社会、释放民怨、鼓舞斗志、引导舆论的作用。
判断题 简述新闻的分类:新闻有各种分类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以新闻内容来分类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有些称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括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综合性日报往往以此把报社分为政法部、经济部、教卫部、体育部等。报纸内版面有些也以此划分。不同内容的新闻对采访、写作,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有特殊的要求。(2)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一般的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把新闻分为三大块: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报纸往往按版面来划分。比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每天出16个版,新闻有6个版,除去第1版为要闻版外,其余5个版中,国际新闻2版,全国新闻1版,本地新闻2版。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的版面配置,反映出一家新闻媒体的编辑方针,也折射出该媒体的新闻观念。(3)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这种分类把新闻划分为两大类: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这类新闻常常是新闻媒介的主角。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如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物价在慢慢降低等。突发性新闻有明确的发生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而延缓性新闻却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数。(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这种分类把新闻分成硬新闻与软新闻。硬新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同时还要求报道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软新闻是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人局。
判断题 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判断题 对受访页面分析,主要是分析用户在网站内部各页面的浏览与点击情况,从而得出各个页面对用户的友好程度。
判断题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新闻自由(定义):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简要的说,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新闻自由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这是确保公民的知情权,进而参加国家、地区公共事务的前提,也是国家政权、企业、个人对外界变动及时作出决策的前提条件。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力,属于人民所有。新闻自由不是完全的绝对的自由,其必定受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的制约。2新闻自由思想的提出: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弥尔顿在1646年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一思想在西方各国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圭臬guīniè(准则)。二、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1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三个时期:1)第一时期: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2)第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3)第三时期: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欧美各国政府都采取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来遏制出版自由,他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取代报刊的事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订煽动法、诽谤法遏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2新闻自由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三、新闻自由属于人民1谁拥有新闻自由权?误解:认为新闻媒介才拥有新闻自由权。事实是: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有言论,出版……的自由。”2新闻媒介和公民的新闻自由权是什么关系呢?误解:认为新闻媒介是代表人民行使新闻自由权。事实是:各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新闻自由权是不可转让的。人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委托任何机构来行使新闻自由权。3但是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生活看,争取新闻自由最努力的是新闻媒介,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践新闻自由权的也是新闻媒介,为什么?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新闻媒介为了生存,发展。新闻媒介是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的专业机构,并以此作为其自身生存的条件。一旦新闻媒介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那么他们就无法存在。为了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介句必须拥有一定的新闻自由,即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4新闻媒介一旦获得新闻自由权,能否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就另当别论。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为维护公众的各种权利,也为保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四、新闻法规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1)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2)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3)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新闻市场,使新来者难以介入);(4)媒介的自律。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新闻媒介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是来自公众,即公众乐于还是拒绝接受媒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形式。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新闻法规:1)新闻法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2)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形式,其特点是法院审理案件只能服从和依据《新闻法》);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如美国和英国);三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是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3)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都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需要。二、为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的新闻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了一定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国家安全法,诽谤法和隐私法。1、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2、关于新闻诽谤:各国涉及面最广、案情最为复杂,也是令新闻界、司法界最挠头的案件。“不准利用新闻媒介诽谤他人”是任何国家新闻法规必备的条文。(1)、什么是诽谤?“无确凿的证据而散布对他人不真实的事实并损害他人的名誉”。(来自美国法律研究会编辑的《法律的重述》。)(2)、诽谤的对象(一般有三种):一是个人,二是某个特定团体,三是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3)、在西方国家,诽谤罪的确认通行的标准,一般有四个条件: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定的对象,不是泛指;二是歪曲,夸大,捏造事实;三是必须含有恶意;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4)、在中国,诽谤罪称作新闻侵权(又称作侵害名誉罪)。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标准:一是看报道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5)、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真实性。在确认诽谤罪时,新闻真实是否定诽谤罪的最有力的辩护措施。3、关于隐私权(1)、何谓隐私权?隐私权是“不被干涉的权利;免于被不正当地公开的权利……个人或组织如果愿意,可使他本人和他的财产不受公众监视的权利”(英国的《法律大辞典》)。(2)确认犯隐私罪的武器——在确认诽谤罪时,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强大的武器;但在确认隐私罪时,真实不起作用,唯一能起作用的是“新闻价值”。法院在判决时,常以传播内容是否有新闻价值作为决定性依据。
判断题 提高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1、多学多看:学专业知识,看报刊杂志文章:看角度、结构、语言文字、取材用材。2、多写多练:各种体裁都要尝试写,消息、通讯、诗歌、散文、小说、科普;练习改写文章:长改短、短扩长;工作报告改新闻;同题材多篇文章改为一篇文章;改别人的文章。3、善于总结、改进、提高:研究报纸,看编辑如何改自己的文章,在下次写作时改进;看同样题材的文章,别人是怎样写的,汲取其中优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4、勤奋努力、坚韧不拔:不因一篇新闻写不好而气馁,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能在新闻写作方面有质的提高。5、培养和锻炼新闻敏感性:在参加各类会议、活动以及在工作中多思考,是否有新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