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合新闻教育改革与思考
融合媒体新闻生产改革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美国媒体成为“超级记者”“背包记者”等新生事物的率先尝试者。2012年3月29日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希望增强收集海量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加快在科学与工程中的步伐,加强国家安全,并着手改变教学研究,开 始在大学培养新一代的“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职业领域 之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互联网络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 临,中国媒体融合化步伐在不断加快,新闻工作者切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和大数 据的压力和挑战。过去,不论是纸质媒介的记者,还是广播电视的记者,通常只 要提交一种新闻文本,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介要求记者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 形式提交新闻文本,甚至还鼓励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新闻/一些媒 体和记者为媒介融合和新技术带来的种种可能而欢欣鼓舞,另一些媒体和记者 则更多地感到惶恐不安、力不从心、不知所措。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尽管新闻媒体对于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并非都在积极回应,有的甚至还认为大学新闻教育应该同新闻行业实践保持一定的间隔和距离,否则大学就会沦为培养工匠的作坊。面对媒介融合的总体趋势和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思考如何更新思想观念、优化师资队伍、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以适应融合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创新升级教学理念
融合新闻生产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升级。在很长时间内,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一直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下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新 专业方向的设立势在必行。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校早在2000年就 曾经开设了“网络新闻”方向,并招收了两届学生,之后又于2007年在“新闻学” 专业中增设“数字新闻传播方向”,“立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客观变化,整合全院的教育资源来重新规划设计的新专业方向,其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 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开设了“网络传播方向”,试图将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融人传统新闻学的课程教育当中去。华中科技大学则设立了“传播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本科专业方向,其专业最大特色就是“理科招生文科出口、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叉、强调应用训练”,并以“网站策划设计” “网站营运”“数字化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及“科技传播”为学习重 点。武汉大学则设置了“新闻学(网络传播方向)”本科专业,专业体现了融合媒 体背景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专业课程中不但设有“网站策划”“动画设 计”等网络新媒体技术类课程,还包括“电视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等广播电视类 的专业技术课程。教育部于2012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在“新闻传播学类”设立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 学”五个专业,对个别专业作了调整,新增了“传播学”专业,部分顺应了互联网和 新媒体时代的趋势和需求,但并未从根本上对新媒体、媒介融合、大数据等给予 足够重视。
当然融合新闻教学的理念创新升级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设置方面,更应该将媒介融合渗人到这个新闻传播的教学培养当中,让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学生的新闻实践都能够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融人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中去,形成真正符合融合新闻生产需要的教学实践平台。
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融合新闻生产教学改革除了增设专业方向以外就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国内新闻学院系往往是在传统新闻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融合新闻报道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将新闻学专业中不同方向的课程打通共享,将“新闻采写” “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课程作为整个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性核心课程,而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移动信息传播”“新媒体管理”等课程作为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这种课程的优化改革就是在原有基础课程之上再增设融合媒体相关课程,这样既可以利用学院原有的资源优势,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达到融合媒体背景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华中科技大学在课程设计上则更倾向专业的网络技术,将“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 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硬件”等都纳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课程规划之中,其专业性不可谓不强。
还有许多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系)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在现有课程基本不变或适当微调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方面的课程。浙江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要求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聚焦最能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知识点,强调传统经典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研究,精心设计。浙江大学传媒学院就根据要求和具体实际增设了“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体融合”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本科课程。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网络传播、新闻报道和广告设计的前沿案例,最后在实验室或媒体独立完成至少一项网络新闻编辑、融合新闻报道或广告设计方面的作业。
但是,融合新闻生产所需的从业者能力培养并不仅仅在于多媒体技术上的不断叠加,也包括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提升。譬如,《东方早报》前首席记者简光洲就认为:“非科班出身的新闻工作者,往往在其自己专业的领域会有很好的新闻报道,但相对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上手会比较慢。”①尤其是对于法律、金 融、科技等一些新闻报道的专业领域,科班出身的新闻记者往往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上的提高也解决不了知识匮乏的本质问题,需要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中学习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教育经验,在跨文化、跨学科的专业报道领域中投入更多的教学力量,或者以双专业等形式来丰富和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未来竞争力。
三、整合和强化师资力量
与美国那些拥有着上百年创办历史的新闻院系相比,中国的各大新闻类院系在师资力量和师资结构上尚有较大的差距。
1.新闻类专业教师少
由于中国新闻传播院系普遍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的问题,且大多数新闻院系 都是在传统文史哲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师资力量往往也是以文学专业的教师为主,“原先教文学史的改教新闻传播史,教文学概论的改教新闻传播概论, 教文学创作的改教新闻传播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新闻专业的教职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新闻行业的实际运作没有切身感受和体会,更谈不上经验,那么在教学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空洞乏味和脱离实际的状况。
2.有新闻从业经验教师少
美国新闻院系普遍有任用新闻从业人员从事教职的传统,我国早期新闻传播教学历史上也有徐宝璜、邵飘萍等新闻业者直接投身新闻教育的先例。其中, 徐宝璜还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开山祖”。可见,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与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必然是学科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根本。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媒体企业与高校之间体制上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考核衡量标准的区别,新闻从业者想进人新闻院系并不容易。同时,“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扩张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压力和其他原因,在人才引进上,唯学历是从,把那些具有先进的新闻实践和管理理念、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和多年的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使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人才流动的传统被打破”。
3.跨文化、跨学科背景教师少
“媒介融合使得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仅仅靠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和新的课程,已不能适应变化,只有在知识层面实行完全的学科整合,让各学科在新闻传播现象这一‘公共论域’中建立融合,使学生能对新传播现象和问题做出多学科层面的分析和综合,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变化与知识创新的要求。” ®单波、陆阳的这一提法就意味着,新闻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有跨文化与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但我国目前新闻学教职人员的培养方式,往往是一种从高校到高校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一般高校的教职人员都是从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一直读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生,最终进入一所高等院校讲授新闻传播专业方面的课程。他们或许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功底.但是往往缺乏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甚至也缺乏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因而要想实现融合新闻教育中的“宽专交”知识面,从师资上来讲变得尤为困难。
因而,对于目前我国的新闻类高校而言,首先,应该大力培养新闻学专业教职人员;其次,多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交流,尤其是要多吸引媒体行业专才进人教师队伍;最后,应该鼓励现任教师拓展个人的专业领域.尽可能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要求。
四、融合新闻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融合新闻生产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支笔一张纸的新闻报道,计算机的辅助报道、互联网新闻学、新闻图片的数字化处理、视频拍摄剪辑、网站的策划设计等,都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学单纯课堂的讲授模式。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实验机会,将书本中的知识变成真正的技能技巧。在过去,国内大多数的新闻传播院系都是以培养纸媒应用型新闻人才为主,这也就导致了当下高校的实践实验平台还不能满足网络新媒体和数字化环境下融合新闻生产的实践需要。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采购大量的传媒和新媒体设备,成为当下融合新闻教育改革的 重要举措。
浙江大学传媒学院韦路教授针对中国新闻业界与学界的实际状况指出:“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得多,做得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他认为,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让高校新闻与传播教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里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就顺应新闻传播的最新变化,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该学院建立了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reesenews. org),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科罗拉多大学也建立了一个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试图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和试验。近年来,“浙江大学也利用学校投人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等神经传播研究设备,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
虽然全国各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系)都在大力推进新媒体和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但在基础设施的投人上往往又存在着重复投资、盲目堆砌、忽视自身需求、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奚陆阳、王哲平两位学者就认为:“在推进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中,不能肓目地求大求全,应立足于自身教学研究的需要,首先要增强其教学效果的体验性,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内容,课后学生就能在实验室里转换成自己的成果,刺激其学习热情和实践感知。其次也要满足教师的科研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设备、研究对象和研究素材。”®在高校投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新闻传播院系也要主动同主流新闻媒体、新媒体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合作将最先进的前沿性传播技术、实践方法、研究课题、技术人才等引人教学实践中来,为实验室的设备更新、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造升级、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条件。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谈谈你对报纸版面中出现的大标题、大图片的看法,举例说明。报纸版面中出现的大标题、大图片是一种既有利又有弊的版面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标题显赫,照片增大,线条粗黑,色调浓重,醒目夺人。这一方式能够对视觉构成强烈的刺激,国外有学者称之为“拳击式示现”。20世纪中后期电视的出现对报纸重视图片的运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照片提供给读者的固定形象对于那些习惯了电视图像的人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于是照片在报纸版面上多起来、大起来,并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1982年美国诞生了一家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CUSAToday),在版面上大量采用大幅的彩色照片,而且每天出版整版的彩色天气预报示意图,以一种“快餐式"报纸的活泼新颖的形象在西方报坛独树一帜。国外的一些报纸较早地采用了这种编排方式。中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京青年报》。该报将版面确定为浓重型,有些重要的正文和标题增加色块,配以底纹,形成黑白灰的强烈反差;新闻照片增多加大;稿件之间用黑粗直线分割,淘汰花边花纹。这些编排元素变革的结构,一改版面视觉形象,造就了“浓眉大眼”的独特风格,能够引起读者的无意注意和视觉兴奋。该报改为大报后,依旧保持了这种色调浓重的编排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令人压抑和虚张声势等负面效应。因此,对这一编排方式的使用应慎重。
判断题 简述报纸编辑工作划分标准及主要类型。报纸编辑工作种类的划分较为复杂,划分标准不同,种类也不同。主要的划分方式有:(1)按管辖范围和责任大小划分,可分为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主编、版式编辑、新闻编辑和校对等类型。(2)按业务程序划分,可分为日班编辑、夜班编辑、内务编辑等。(3)按编辑内容的专业划分,可分为政治编辑、文教编辑、经济编辑、体育编辑等。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三大要素是什么?新闻评论的三大要素包括:(1)论点论点,是指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它明确地表示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论点是经过提练和浓缩的观念、思想,是作者站在正确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对宏观实际做周密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之后,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看法、主张和观点,它集中地反映着作者对着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基本见解。(2)论据论据是指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论据由作者从宏观事实中直接或间接提练出来,是论点提出的依据。论据可以分为两类::事实性论据与理论性论据。前者是对宏观事物的真实描述或概括,包括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等;理论性论据是用来源于实践,并且也已被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正确的理论作为根据、证据。包括科学理论;国家法律、法令,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的权威性的言论;公认的道德规范,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以及反映宏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公理、定义、法则;古今中外各种著著作中带哲理性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以及诗文中的佳句、炼语等。(3)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从写作角度讲,论证过程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相统一,组成一个完整的说理体系的过程。论证是评论写作的主要环节之一。其任务是使论据能够突出地说明论点,帮助读者理解论点的意义,相信论点的正确。严密的论证是使新闻评论具有战斗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判断题 分析说明版面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操作程序。(1)进行前期版面策划,确定编排思想版面前期策划形成了版面编排思想,但在开始编版前,编辑还要认真通读该版的所有稿件,通过比较和思考,发现这些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秩序,对如何将这些稿件编排到版面上加以更细致的考虑。后期的这项工作中,编辑思想得到进一步明确,或者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编辑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①确定版面上的头条和重点稿件;②考虑稿件和广告的关系处理;③考虑稿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④考虑版面引导作用、表情作用的发挥。⑤考虑读者的读报心理和习惯。(2)把握版面信息量与用稿量一个版面所包含的读者欲知而未知的内容的多少构成版面的信息量。如果一个版面上读者急切需要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版面的信息量也就越大。版面上采用的稿件有多少是版面的用稿量。用稿量大,是版面上登的稿件条数多,但不一定等于信息量大。一个好的报纸版面,应该尽力做到用稿量与信息量成正比。即用稿量大,信息量也随之加大。版面的用稿量是有定数的,信息量却是无定数的,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给报纸的信息量做“量”的规定和检查。需要强调的是,在把握用稿量时,还要注意稿件品种的多样化。(3)配置稿件在确定版面编排思想之后,稿件配置是版面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稿件配置,才能使版面内容分类组合,形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实现版面编排思想。配置稿件的具体办法包括稿件的组合和稿件的发展两类。稿件组合是将若干条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共同特点的稿件组织为一个稿群,使之成为版面上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同题组合、专栏组合、集中编排。稿件发展是对已有的稿件做资料、观点或最新信息的补充。稿件发展的主要方式有: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配新闻。(4)编写导读有些重要稿件根据其传播价值本应放在头版或首页,但因为篇幅太长,如果全文刊登会影响头版与首页其他稿件的处理,减少版面上的信息量,这就需要以导读的形式处理。导读分为标题式、提要式和海报式等类,并且可以灵活地组合运用。(5)准确计算稿件篇幅文字稿件以基本栏为计算单位。图片以对角线方法放大缩小,折算成栏宽、行高。标题换算成相当于正文文字的篇幅,标题的篇幅除了要算进标题字符所占的面积外,还要注意留白。另外,标题的长度应尽量采用基本栏的整倍数,所以在计算篇幅时要以标题所占的总栏宽多于标题实际需要的长度为准,总行数也以略多于标题实际需要的行数为妥,这样才能在标题与正文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6)画版样先确定头条、图片、专栏、刊头的位置,一般是先占领版面的四角与周边地带,然后设计标题与正文排列。要注意正确使用画版符号。版样通常画在报社特制的版样纸上,这些版样纸已经标明了基本栏和行数。在版样上,标题的面积要留准确,并写出标题全文或标题中的关键词;照片说明的位置要准确标出,并注明“文字说明”;围框或加线的稿件,框、线都要画出来,并注明其种类和型号。画版样一般先画版面大致轮廓,再仔细加工,直到准确无误。最后定稿的版样应该每一细节都准确、清楚。(7)对版面上的误差进行处理处理版面容量与稿件篇幅的误差的方法有:加减稿件、补充或压缩稿件、加大或缩小标题、合并或增加自然段、加减空白、改变字距、标点。处理正文的转接的方法有:①转版要注明文章下转何版、上接何版,转版的部分另加标题;②同版转文不可逆转,转文不应高于标题,或低于前文结束处,不应“跳栏”;③同一基本栏中如转入两段无题文字,应加线隔开。(8)看大样版面排好后印出的样张称为大样。编辑应认真检查,特别是标题、图片和版面设计。大样改正后的样张为清样,经有关负责人审查签字后即付印。版面编辑看大样,着重要检查以下几方面:①标题是否与正文相符,大小、位置、字体字号等是否合适。各版的标题是否有相互重复或矛盾的地方。②图片与说明是否相符,画面是否完整,大小是否合适,有无颠倒。④版面层次是否清楚,转文、空白、线条、底纹等是否合适。④文章转版是否正确,稿件文字是否正确。
判断题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判断题 舆论导向——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是一种政治导向。
判断题 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
判断题 (1)主体与导语的关系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也有人称之为主干、正文。如果将导语比做“头”,主体便是“躯干”。消息要有一个精彩的导语,以便吸引读者:导语之后,还必须有一个丰满的、文字讲究的主体,否则,同样不能算作合格的消息。主体必须紧扣导语做文章,不能转向,这是主体写作的大原则。(2)主体的任务①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为简洁突出事实中最具吸引力的内容,现代导语往往省略一些新闻要素,对事实的叙述也取概括的方式,难以揭示新闻主题。因此,还必须在导语之后,通过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出进一步的交代,通常包括两种情况:a.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b.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②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即在导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之外,增补新的内容,用来扩充新闻的信息量,扩大读者的视野,用来提升新闻主题的高度。主体主要应注意以下两方面:a.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b.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③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④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导语有导读的作用,主要通过新鲜、重要的内容,简洁生动的语言,引起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主体则应尽可能小断地提供“亮点”——兴趣点,仿佛曲径通幽,让人感到总有一景在里头:a.运用“色彩”新闻的“色彩”是指在简单事实之外,补充台前幕后鲜为人知、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事实。b.打开包袱中的包袱,即“戏中戏”例如报道某篇文章、某部戏剧或电影获奖,报道某部小说将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之类的新闻,读者不仅对获奖一事感兴趣,也想知道这些获奖作品的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