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中文版英文版每日各出一大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孟余兼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辑,林语堂等人主持编辑工作,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停刊,于1928年在上海复刊,反共拥蒋,后又迁往南京,由中央宣传部党报委员会直接管辖,在事业上发展迅速,后在长沙,重庆,昆明,成都等地办分版。抗战胜利时已建成一个庞大的《中央日报》报团,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紫色明度最高。
判断题 在采访实践中,识别新闻事实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识别新闻事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新闻价值作为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新闻事实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识别新闻事实的主要依据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厉害关系涉及的程度。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主要由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2)识别新闻事实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事实一般都蕴含在千姿百态的普通亊实之中,而且常常转瞬既逝,难以捕捉。能否在大量的普通事实中,迅速抓住有价值的线索,采掘到新闻事实,这就德看记者有没有新闻敏感,以及新闻敏感的强弱程度了。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新闻敏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能“一触即发”,迅速抓住新闻事实;②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③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④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3)识别新闻事实的运作方法宏观事实都是处在不断运懂、变化之中的。这种无处、无时不在的运动、变化本身,并不等于事实就有了新闻价值,就成了新闻事实。但是,事实的新闻价值却恰恰蕴藏于这些运东和变化之中。要把握新闻价值去识别新闻事实,不是简单地着眼于事实本身的变动。而应该着眼于事实的变动与人们、社会的关系的涉及程度,即要着眼于事实的变动度。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事实的变动度,进而识别判定新闻事实:①实时变动的范围与规模;②变动的顺序与次数;③变动的过程与速度。
判断题 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不同的概念。()
判断题 在新闻报道的后期编辑中,对报道进行配置和组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稿件配置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1)稿件配置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无论稿源多么丰富,每一单篇的新闻稿件,其报道范围、报道深度相对于无限变化的客观存在来说都是极其有限的,单稿的这种缺欠在报道一些并非十分重要、十分复杂的客体时,可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因为受众并非对所有的报道客体都要知道其全部的信息。然而,如果是报道重要的事件、人物或问题,单稿的缺欠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使报道不能全面地反映客体,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时,通过稿件的配置,就能够弥补单条稿件的这种不足。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受众普遍关心的重要事件、人物或问题,单篇稿件很难包容全部的信息,应该采用若干稿件充分地挖掘新闻信息资源,从多种角度采写,从不同的层面上表现主题,通过稿件的配置来全面反映报道客体。(2)稿件配置有助于灵活多样地运用表现手法,加强传播效果任何媒介的某一条稿件所能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很有限的,往往只能用一种体裁来表现主题。而稿件配置特别是“稿群”的运用,能够弥补单稿在表现手法上的局限性,获得更好的报道效果。正是由于多种体裁的稿件相配合,才使报道的主题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报道也因此更有广度和深度。(3)稿件配置有助于优化媒介的新闻产品,表现风格特色新闻产品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系统,新闻稿件是组成新闻产品的最小元素。不同的新闻媒介,这些最小的元素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不同,即媒介有不同的整合稿件、发展报道的策略和手段,由此便表现出有不同的版面风格、专栏特色。新闻稿件的组合与发展,对于优化新闻产品这一系统具有重大意义。事实上,在新闻编辑策划新闻产品之时,就对稿件的整合和发展有所设计,之后的新闻报道策划则进一步将这种设计细化到每一个选题的报道力一案中,再到后面,编辑运用各种编辑手法修正、补充和组织稿件,最终完成了新闻产品与新闻报道的设计目标。稿件配置,一般是根据新闻产品中各部分的定位和风格特色的规定而操作的。新闻产品的局部设计与新闻报道策划中已经包含了稿件配置方面的设计,新闻编辑小过是在编排稿件时按照方案中的设计对稿件加以配置。然而,这并不排除新闻编辑在超出原先的设计范围之外,对稿件进行临时的配置。这种临时性的稿件配置在任何新闻媒介中都是随时会发生的,可以视作是对报道方案的一种调整和补充,是编辑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这种临时性的配置对于优化媒介新闻产品、体现风格特色同样具有意义。
判断题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判断题 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
判断题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判断题 新闻实战中的全能记者今天“全能记者”或者相类似的称呼已经成为传媒行业中的热词.时不时地就传来某媒体开始启动全能记者计划、全媒体记者培训的消息,也时不时地能听到某新闻院校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全能记者的行业需求等。一、美国全能记者的实战报告美国可谓是全能记者实践的急先锋,原因自然是美国的传统媒体在网络信息环境下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受众的流失导致发行、广告的双双下降,将美国传统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逼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媒体开始投身网络新媒体的大胆尝试和融合新闻生产的努力实践当中,一场事关命运的转型升级大战拉开帷幕,而全能记者正处于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他们战斗在新闻一线,理所当然地成了转型的中坚力量。1.成本催生变革新媒体的冲击导致了美国报业的收人大幅下降,传统印刷媒体的经营步履维艰,与之相伴的就是大幅度的裁员,尽可能地压缩成本维持基本的运转。譬如,2008年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传统印刷媒体陷人裁员降薪潮,全美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GannettCompany)裁减10%报纸部门员工,著名的《时代周刊》裁减600名员工,2009年报业巨头麦克拉奇报业公司裁减了1600个工作岗位,裁员比例达到15%。利润的流失、员工的减少都使得传媒企业在用人方面需要精打细算起来。而另一方面是,融合新闻生产可以显著降低采访成本。“美国学者布雷德利通过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如果同一个集团不同媒体视线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把同样的信息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就可以相对节省成本,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全能记者与融合新闻生产无疑成为传统媒体走向衰败背景下的重要求生抉择。2.受众催生变革仅仅用成本去解释美国全能记者的新闻实践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美国媒体全能记者的实践早在2000年《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BayOnline、电视台WFLA-TV搬到坦帕新闻中心大楼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三家媒体所属的集团公司媒介综合集团(MediaGeneralInc.)就要求所有派往异地采访的记者都是“多面手”,可以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而另一方面是网络新媒体时代受众对视频的需求量大增.新闻网站中的视频成为吸引受众眼球的“香饽饽”。于是乎全能记者的实践也就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坦帕论坛报》对60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进行了摄像技术培训,其目标是所有记者都成为视频新闻的高手。《迈阿密先驱报》的摄影记者中有4名专职从事视频采访,每周的任务是制作25〜18件视频新闻。《华盛顿邮报》对记者进行技术轮训,内容是培养记者的电视新闻采集与制作技术,每周指定5名记者专门采集视频新闻,目标是培养100名专职视频新闻记者。”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都提供视频新闻内容,而这显然是全能记者为之努力的结果。3.本土化催生变革美国的印刷媒体在集体衰败的背景下发现自身竞争的优势并不是那些关于外交事务的长篇大论,也不是那些让人感觉雷同的国内和国际新闻。“长期以来,对主流报纸读者口味的研究已经显示,人们喜欢与之有关的篇幅短小的新闻报道:地方新闻、体育、娱乐、天气和交通。”®为此,更本土、更贴近受众成为那些地方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也成了全能记者展现价值的空间。2005年甘尼特报业集团提出移动记者(MobileJournalist)的概念。所谓的“移动记者”其实和全能记者是类似的概念,他们同样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数字相机与录音机等丰富的高科技器材,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必等待采访任务的到来,而是直接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受众们搜索最鲜活的新闻素材。这些移动记者一天提供数条新闻上网站。他们的行动准则是,若要建立网络与报纸读者群,关键是时时不断更新地方新闻、提供新鲜网络内容,不去管这些新闻与内容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因此,如何及时地将那些“鸡零狗碎”的却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拍下来,并让其成为新闻,也成了全能记者的职责。二、全能记者的中国探索与美国的传统媒体同行相比,中国的传统媒体人要幸运得多,传统媒体不但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生存危机,反而有继续挖掘的潜力和开疆拓土的空间。因此,全能记者就成为中国传统媒体继续深挖潜力和尝试拓展新市场的生力军。1.集团化提供的空间中国传统媒体的集团化大多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而是行政划分形成的现状。因此,不论是国家级的媒介集团还是区域性的地方报业集团、广电集团都占有着市场的主导地位.集合了大量的资源优势,这为全能记者的实践创造了有利的行业空间。以媒介融合的率先尝试者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例,其旗下拥有《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和《今晨6点》三张地方日报,《华夏酒报》《37°C女人》《新闻人物》三份全国性印刷媒体,网络新媒体如水母网、光速资讯网,电子纸移动报《e媒界》《烟台手机报》,还有黄海数字出版社等,可谓纸媒、手机报、电子纸、网站、出版社一应倶全。2008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率先展开了全面的媒介融合运作,建立的全媒体新闻中,将采编资源进行整合。只要经过简单的内容调整,集团旗下的记者就可以不受局限地向所有媒体平台供稿,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所有集团旗下的媒体平台都可以共享融合新闻生产带来的好处。除了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外,国内其他媒体集团也在进行着相应的尝试。譬如,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组建了全国首个全媒体新闻部,统领和培养全能记者。同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也组建了10人的“全媒体记者”。2.网络化催生的需求全能记者的发展还有一个客观背景,那就是国内传统媒体的集体“触网”。所谓“触网”就是指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联姻”,其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体大多与成熟的网络企业展开合作,另一种则是国内掌握资源优势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纷纷开始自办新闻网站。这一趋势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时已经有80%的传统媒体开始了网络市场的拓展,而今这种网络化发展更是遍及全行业。网络市场的运作给予了全能记者切实的业务需求,那就是在为传统媒体服务的同时,也要生产符合网络空间需要的新闻产品。譬如大量的精美新闻图片、动态的流媒体视频、交互的图表、音乐和视频图片合成的Flash作品等都是网络新媒体空间中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此,传统媒体中的文字记者、图片记者、摄影记者都要向全能记者转型,因为网络这个24小时滚动更新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有新的内容作为支撑,而且要不断地创新以满足网络受众挑剔的口味,维持网络新媒体的吸引力。3.好奇心驱使的变革因为没有明显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国内全能记者的实践中也不排除有不少是出于好奇心的趋势。其中,发iPhone的例子就尤为典型。2009年南方都市报社派发1000台iPhone,所有编辑、记者人手一台,南都报系行政副总监刘庆撰文表示,发iPhone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在对一种新设备认识和熟悉的过程中,让培训的可操作性加大,自觉自愿中接受培训从而完成单一平面媒体记者向多媒体记者的转变。”观点一出,业内同行们欢欣鼓舞.iPhone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了全能记者的必需配备,随后全国各大报社发iPhone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但也同时带来质疑的声音:拿着iPhone采访的就是全能记者了吗?2012年5月,江苏广电宣布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搭建完成并开始运作,120名全媒体记者上岗,而与此同时120人都领到了一部iPhone4S作为装备。不禁让人觉得,如果说报社的文字记者们拿着手机拍摄采访视频是一种进步的话,那么电视台的专业摄像也转而用手机拍摄新闻,这样的全能记者是否又太过刻意了呢?三、全能记者的装备展望未来10年到20年,全能记者的装备不仅包括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微电脑、录音笔、闪光灯等现有的全部微型传播设备,而且包括可穿戴智能设备(又称“可穿戴电脑”“可穿戴PC”),即那些可穿戴于身上出外进行采访写作活动的微型电子设备和配套设备。它们通常由感应、运算、显示装置组成,内置于各种个人物品中如衣服、鞋子、帽子、手表、眼镜、腰带、手链等,并与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保持稳定交互连线,实现各种功能。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的普及,可穿戴智能设备大量出现,如智能手表(其功能类似智能手机)和智能眼镜(其功能类似连接电脑的显示屏),它们解放了人的双手,让智能设备的使用体验变得尽善尽美,真正成为人的大脑或身体的延伸。各种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都有可能作为全能记者的装备购置使用。例如,吴铁英编译的文章中介绍的和可以在其他报刊上看到的不少最新发明就值得关注:①能充电的靴子,利用走路时足部产生的热量给移动电话充电,把手机往靴子上一插,就能充电了,特别适用户外采访活动。②和智能手机同步的手表,带有来电和短消息提醒等功能,并通过蓝牙手机通信。③能够表现任何图案的连衣裙,内置上百个LED灯,可以对颜色和显示模式进行设置。外带一个控制器.可以通过USB接口充电。④智能袜子,内置RFID芯片,互相配对,首先把一双袜子进行匹配,如果有一只丢了,就可以用无线信号扫描器找到。⑤超有型的裤子,还能当键盘用。通过蓝牙与计算机连接,内置一对音箱、一个无线鼠标和一个键盘。⑥健康手环,能够感应你的身体运动,软件算法还能将睡眠模式做成图表。⑦T恤鼓点机,随时随地编节奏(MakebeatS),T恤前面的鼓点机图案可以通过手指触控,另外还有一条装载小型扩音器的裤子。⑧能打电话的手套,这个手套有一个SIM卡插槽,两端分别是话筒和耳机。⑨发电外套,利用太阳能为智能手机和其他小型电子设备供电,覆盖光电薄膜的外套可以吸收太阳光线。⑩能够更新Facebook状态的裤子,特殊设计的口袋装载蓝牙设备能够与智能手机通信,可以随时更新目前的位置和心情状态。⑪行走辅助机器,在行走的两条腿上装备辅助性的助走机械,不仅能使行走更加灵活,而且还能承载更大重量,从而携带更多的采访设备。⑫未来记者系统或机器人记者。这有点像未来士兵系统的模式。科学家不仅可以将尽可能多的采访设备和器具装在“未来记者”身上,而且这些“未来记者”可以深人战场、火场、病区、有毒有污染区域进行实地采访报道。有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先进装备和器具,特别是未来记者系统的配合,全能记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新闻采访、写作、拍摄、制作、编辑、传播、互动等各种活动。没有专业化的信息采集设备,全能记者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重要的是,这些全能记者随身携带的微型、轻便的传播装备及器具,特别是未来记者系统上天、下地、人海的采访本领,不仅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新闻传播形态,而且可能会完全颠覆我们已经习惯的生活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