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乌云密布时是散射光。
判断题 媒介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变迁这是媒体单向传播走向终结、互动传播迅速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介必须要由单一的和单向的内容提供模式向多媒体、多功能、多样化、多向度的集成服务模式转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里,全球新闻媒介的生态特点可以用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故事来概括:①关于新闻媒介衰退和倒闭的故事;②关于新媒介兴起的故事;③关于新闻媒介调适和改革的故事。媒介融合研究讲述的就是新闻媒介调适和改革的故事。2000年3月美国通用媒体公司(MediaGeneral)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NewsCenter)”,被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是媒介融合成功的典范,开启了全球性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也是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变迁的一种现实诠释。一、新闻生产会向什么方向变化2003年,美国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格瑞森(BruceGarrison)教授和杜培根(MichelDupagne)副教授深人坦帕新闻中心内部,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新闻中心的主编、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进行调研,以便了解新闻生产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变化。他们设计了三个问题:(1)怎么界定媒介融合?(2)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3)需要学习哪些新的技能?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资源(resources)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新闻中心的采访对象们反复提及,即媒介融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许多人认为媒介从业者们的“工作”与“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媒介融合使得原本的工作流程与角色任务都发生了改变。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全能、合作与实战。基于调査结果,两位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对新闻的影响主要在技术层面,其次在资源层面。新闻工作者角色变化取决于资源因素、设备因素和责任因素。®挪威奥斯陆大学传媒与传播学院研究员伊戴(IvarJohnErdal)也同样认为,媒介融合已经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其中职业实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跨媒介生产改变了记者的日常工作方式;②媒介机构内部的多媒体组织结构、实践与观念发生了改变;③不同媒介平台的新闻采编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蔡雯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一文中,通过对坦帕新闻中心运作过程以及新闻报道案例的分析,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在日常信息处理流程中,坦帕新闻中心的不同媒体平台之间通过彼此的编前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新闻信息分享与交流渠道,并且专门设置有多媒体助理编辑职位,出席所有部门的编辑会议,通过这样的一个信息渠道,将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制度化。同时,因为不同媒介平台之间对于新闻的选择标准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媒介平台依然要保持自身独立的决策机制,也就是说新闻信息是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完全共享。第二,在现场新闻报道中,坦帕新闻中心有专门的编辑部门负责为多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分配任务,而各个平台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是自愿的,不是由新闻中心强制执行。负责分配任务的办公室编辑除了传送新闻信息之外,还会对新闻信息的采访和报道提出建议,如把记者派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以及首先在哪个平台发布信息,等等。坦帕新闻中心的编辑部只起到了一个神经中枢的作用,既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又可以直接调用采编报道资源,同时各个平台在执行中又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第三,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率先获取到第一手新闻信息的媒介平台可以与新闻中心中其他媒介平台进行共享,进而将新闻素材转化为视频、文字、图片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不同的平台展开传播。这样的不同平台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使得同一新闻素材的价值得到放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原有采编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单一平台因为采编资源不到位而错过突发性新闻报道的可能性。第四,在重大事件报道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摆脱了单一平台的单打独斗,同一新闻信息在不同平台同时提供,克服了单一媒介平台可能出现的局限性。例如,电视媒体虽然视听结合,但却转瞬即逝;印刷媒体虽然深人具体,但时效性不足;而网络媒体又可能对部分年龄层次的受众不具有影响力。因此,不同媒介平台的分工协作就可以使得媒体的影响力和服务功能都得到全面增强。同时,蔡雯还提出了媒介融合中“三栖”记者的概念。坦帕新闻中心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在带摄像机的同时携带照相机,报社摄影记者在带相机的同时携带摄像机,两者都可以为两个新闻传播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这也是融合媒体背景下媒介集团对于全能记者这一角色的早期尝试和扮演。全能记者“往往一身多职,拥有多方面技能,可同时为不同的媒体平台服务。《坦帕论坛报〉〉记者除了以往的文字技能之外,还可以兼任摄影和摄像;而在电视台工作的记者除了具备影像的技术之外,也要学会给报纸媒体提供文字信息”®。所谓“专兼结合,一身多任”。二、新闻生产发展变化的三个走向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导致了媒介发展的融合化趋势,而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无论将其归类为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技术、媒介组织融合,还是媒介资源融合,媒介融合最终影响的是媒介的新闻生产,是媒介企业中从业者的职业实践。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可以这样描述:①编辑部挑选比较优秀的记者、编辑从事新闻采、写、编、评,摄、录、导、播;②经营部将新闻产品和受众卖给广告主(加上广告);③传统媒介生产了一次性新闻产品,新闻产品被受众一次性消费。但是,在网络空间和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产品不再是生产一次性产品,也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一个多车间的不断被生产、添加、转换、变形和再利用的复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新闻内容不仅是可以被无数次添加、转换、变形和使用的对象,而且应该被设计为可以存贮起来作为资源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利用。因此,融合新闻媒体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流程以适应这种媒介融合和媒介生态的变化,创建一个反映融合新闻生产需求的、更加灵活的新闻生产流程,使新闻生产流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它在信息内容上,应该由单一内容转变为集成内容,在新闻生产上,应该由一次性生产转变为多次性生产;在传播渠道上,应该由单一媒介转变为融合媒介;在服务受众上,应该由单一服务转变为整合服务和配套服务。基于这些思考和观点,我们可以将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变迁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媒介资源运用的变迁媒体新闻生产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信息采集、鉴别、加工、编辑、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便是新闻信息资源,只有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媒介融合的最大优势。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新闻线索的共享。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在新闻生产中,信息资源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新闻生产的初期,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新闻事件的简明信号,获取新闻线索能够为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指明方向、明确报道思路。对于媒体记者而言,如果无法获取新闻线索,一切新闻生产都无从开始。记者一旦明确采访思路和采访目标,就应争取尽可能多地获取大量的新闻线索和信息,为随之而来的新闻采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获取和掌握新闻线索、信息越多,制定可供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记者的活动选择余地就越大.那么决策就可谓达到了最优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新闻生产实践中,新闻线索是决定新闻生产质量和水平的“第一道关”。媒体编辑通过接触大量可能的新闻线索.如同淘金一般将真正有潜力的新闻线索筛选出来。而媒介融合在新闻生产中的第一步往往也就在于此,通过多平台、多信息渠道的高度融合,向编辑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闻线索以供选择,并制订新闻采访计划和新闻报道策略。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实践中,也同样是将不同平台间新闻线索的共享放在了第一位,通过不同平台编辑出席彼此的编前会的形式建构新闻线索分享渠道,且各平台又通过多媒体助理编辑将重要的新闻线索直接带人整个新闻中心的报道决策之中。如今中国许多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纷纷设立了新闻热线和电子信箱,一些报纸将各个版面的编辑固定电话、手机号和电子信箱、QQ号都登在了版面上,同时还通过微博、微信同公众互动交流.某晚报甚至为新闻热线安装了36部固定电话。在许多新闻媒体上常看到这样的提示:“如果您有重要的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XXXXXXX,一经采用.您即可获得一定报酬。”目前,国内的“报料”价格少者几十元,多者已达万元。“沿海发达地区的南京、杭州等城市甚至已出现了一些专门靠提供新闻线索养家糊口的人,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新闻报料公司,似乎有向民间通讯社发展的动向和野心。”这意味着,专业记者和编辑部的功能将逐步转向新闻的核实、判断、解释。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和评论,大型数据库中的过往记载和草根记者的现场报道,本质上都展现了21世纪新闻信息来源的过剩,这些新来源都可以整合进未来的新闻生产流程而作为新闻素材共享。(2)新闻素材的共享。如果没有新闻素材,一切的新闻生产就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新闻记者常常将缺乏新闻素材的新闻报道称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传统印刷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新闻稿90%的内容来源于新闻采访时所获取的新闻素材;以视听结合为特色的电视媒体则更是如此,没有了现场的声画效果,新闻产品的生产就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新闻生产而言,新闻素材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信息越多越好,材料越翔实越好,也意味着最终的新闻产品内容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客观。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素材获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来源于记者的亲身采访、现场观察,可以来源于新闻报料人的告知和提供,也可以来源于对相关资料的检索和收集,甚至可以来源于网络。媒介融合所强调的是媒介集团内部不同类型媒介从业者之间的素材在共同平台上的汇聚与共享,强调不同的记者从同一平台上获取的一个素材通过再次互动、连接、分享、加工成为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比如,面对一则飞机坠毁的新闻素材,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可以分别做成文字、声音、图像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则可以将整个过程做成动画来演示,同时还可以将一个个目击者、遇难者家人发送在微博、微信、博客上的新闻信息、图片和视频加以连接和整合成更加全面、立体的新闻报道,还可以将这家航空公司历年发生的事件加以回顾、总结,让人从中得到某种原因的暗示与启迪。甚至还可以将国内外以往类似空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机型、国家等做成表格,与其他各种报道编辑成专栏。可见,建立庞大的巨量的新闻素材库、共享平台和功能强大的新闻素材抓取工具,让融合媒介生产者可以及时、迅速地得到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符号表现的丰富的新闻素材,在极短时间内做适用于不同媒体的新闻,是提高新闻产品质量和水平、提高媒体集团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3)新闻产品的共享。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共享产生不同的新闻产品,各种各样的新闻产品进人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成为其他媒体集团新闻生产的重要参考,而且可以经过提炼升华成知识信息、决策信息甚至理论信息、思想信息。在媒介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常常见到的是对不同媒介平台新闻产品内容的引用。譬如,在电视媒体中引用印刷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或观点,或者在文字报道中引用网络媒体调查的一些相关数据。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同一媒体集团内的报纸媒体可以直接将电视媒体的新闻产品改编为文字新闻发表,使得报纸不至于在某些重大新闻的报道中缺席,电视媒体也可以同其他媒介相互拷贝、相互改编、相互作用、相互呼应。当下融合新闻生产的最新趋势,就是让记者携带并使用各种采访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然后将采访内容加工、编写成适合不同媒介使用的新闻文本发送到公共平台供本集团的不同媒介选用。同其他媒介相比,网络媒介作为综合性、集聚性的展示平台、传播平台,使新闻产品的共享更为简单便捷,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的文本内容都可以直接发送、拷贝到网络媒介进行再次传播、扩散,不仅可以解决网络媒体初期原创内容不足的问题,提升原有新闻产品价值、摊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发挥跨媒体平台融合的规模效益。新闻生产中信息资源的融合,归根到底是融合不同媒体机构、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媒体之间、媒体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强化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通,形成整合影响力和共同品牌效应。特别是不同媒介平台的从业者可能掌握或熟悉特定的新闻信息资源,同时也可能具备特殊的专业技能或具备多项不同媒介的职业技能,比如,有的报刊记者可能更加熟悉文字新闻领域的传播形态,擅长文字符号的思维和写作,有的电视记者也可能更为熟悉视频领域的传播环境,具有更强的图像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人物。因此,新闻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表现为新闻线索、新闻素材、新闻产品的共享,但是作为新闻生产的生态链,人力资源的共享也属于融合背景下资源共享的范畴。这里所指的人力资源共享并不是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更少地安排人员,通过全能型记者去完成不同媒介平台的采访任务的问题。而是说,不同媒介平台的从业者可以利用自身人力资本直接成为其他媒介平台新闻生产进程当中的生产力。印刷媒体或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们可以成为电视节目中的评论员、访谈节目中的谈话嘉宾;电视节目的编辑记者也可以为印刷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出谋划策。这一方面是融合媒体内部人力资源价值的再次挖掘,另一方面也是融合媒体从业者自身人力资本的再次提升。2.新闻生产流程的变迁为了增强新闻媒介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确保新闻生产所需的资源要素能够在融合媒体内部顺畅流通并高效利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形成一套适应融合媒体新闻生产需要的新闻生产流程。针对于此,西方媒体纷纷进行各自的媒介融合实验,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不少成功的案例。(l)WRAL的新闻生产流程。CapitolBroadcastingCompany旗下WRAL电视台的新闻生产流程是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较为成功的一个典型。WRAL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地方电视台,这家电视台的新闻中心除了向WRAL-5频道提供内容外,还向WRAL.COM,WRALFM.NEWSCHANNEL,FOX50,WIRLESS,NCNEWSNET等提供电视新闻节目,由它们编辑加工后对外发布,这样就形成了以WRALNEWS为核心的轴心产业链(如图1-1所示)WRAL的媒介融合模式是将原有的新闻中心直接转变为多媒体新闻中心,将WRALNEWS原本为WRAL-5频道提供内容的采编中心转变为整个融合媒体的新闻信息处理中枢,并为其他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提供新闻生产的素材,其他媒体平台再将新闻素材经过自己编辑部门的加工处理后进行发布和传播。(2)融合媒体运作流程。这是来源于坦帕新闻中心试验成功的一种新闻生产模式。坦帕新闻中心建立的融合媒体编辑室取得成功之后,得到了很多报刊类媒体的青睐。《纽约时报》《今日美国M华盛顿日报》《洛杉肌时报》等一些美国大报都已经把报纸和在线的编辑人员融合在一起,以实行各种资源的共享。融合媒体运作流程的设计思路不同于WRAL新闻生产流程的思路,它不是利用传统媒介平台来承担多媒体功能,而是另起炉灶建立一个凌驾于各个媒介平台之上的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美国通用媒体公司将旗下所属的印刷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搬到同一屋檐下一坦帕新闻中心的同时,将三家媒体的编辑部门合为一体,统管三家媒体的新闻生产,实现整体互动、上下联动。类似的还有NBC,也是建立统一的新闻采编中心来分别向NBC和MSNBC提供新闻。《纽约时报》也是将旗下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团队集中在一个功能一体化的新闻采编中心里。这一类型的融合媒体新闻中心有着相类似的结构特点:首先,新闻线索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进人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再由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决定采访报道策略、角度等相关事宜,然后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直接协调采访报道资源,其后采访者获取的新闻素材再通过编辑进人各个不同媒体平台的编辑部门,经过加工处理后进行多媒体传播。在这个模式中,融合媒体采编中心是新闻生产的第一站。融合媒体采编中心或者说融合编辑室是新闻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共同主导完成整个编辑流程。“如果说传统的媒介编辑是‘单兵种’作战,那么在融合编辑室里面就是‘多兵种、海陆空’协同作战。”0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就如同整个融合媒体的“大脑”和枢纽,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的信息分享系统好比有机体中的“神经网络”,能够以最迅捷的速度将新闻信息汇聚到大脑,并在大脑中做出决断和调配整个融合媒体中的所有采编资源。总的来说,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在融合媒体中主要承担以下五项功能:第一,对新闻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和筛选;第二,根据新闻信息特点制定相应的报道策略;第三,调配新闻报道所需的各项媒介资源;第四,协调各媒体平台之间资源的相互协作;第五,编辑完成新闻产品并提供给适当的媒介平台。为了完成这五项功能,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的编辑也要进行相应职能分工。在西方融合编辑室内,一般会将编辑分为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两种。协调管理型编辑又分为新闻流程编辑、资源管理编辑和故事生成编辑。新闻流程编辑发挥着宏观管理融合媒体编辑室里的信息流动的作用;资源管理编辑则相当于信息专家,具有高超的信息管理能力,负责全部档案、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整理工作;故事生成编辑负责管理同一主题的多媒体信息流动。®最终所有的信息汇聚到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手中,生产成为适合不同类型媒体平台需要的媒介产品。数字化媒介技术是新闻生产的精髓。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数字化媒介技术提供了所有融合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从最基本的数字化办公,到不同媒介的从业者.都在运用数字化设备来完成工作,进而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每个人的工作串联起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可以通过整个技术网络进行共享;所有的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享;最终新闻产品编辑、审稿、修改都通过网络完成。如果将融合新闻采编中心比作整个融合媒体的大脑的话,那么数字化的媒介就构建了这个媒介有机体的“血管网”与“神经网”。也就是说在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中,数字化媒介技术都是融合新闻生产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可以说,融合媒体中信息的顺畅流通,一方面是制度上的,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上的。当然数字化的媒介应用系统的开发更多的是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对于融合媒体从业者而言,更多的是适应和掌握系统的应用。3.媒介从业者能力的变迁对于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融合媒体时代带来的最大变迁便是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如果以前人们按照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新闻主播等传统角色对媒介从业者进行角色定位和职能划分的话,那么当下不同媒介角色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并正在呈现出彼此边界交集、范围模糊的特点。融合媒介的从业者过去在一个岗位上可以用一项技能干一辈子,现在从事一项工作可能需要具备多项采编技能,独自一人采访新闻之后,带回来的可能也不只是一篇文字新闻稿,还有新闻摄影图片.新闻音像,发到微博微信上的花絮、感想等。融合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文字记者最好能够替代摄影记者完成任务;摄像师最好能够顺便带回合适的新闻图片;甚至最好是一名记者就可以应付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的各项内容要求。因此,“全能记者”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也被形象地称为“背包记者”(Backpack),或称之为“超级记者”(SuperReporter).因为他们是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新闻记者。这些全能型、高素质的超级记者的采访背包就像一个“百宝库”,背上它就能独立作战,他们左手是摄像机,右手是照相机,胸口挂着手机,背包里还有手提电脑、移动电源、录音笔、各种镜头、视频音频编辑设备、文件传输设备和生活用品等。融合媒体时代下从业者能力的变迁是一种必然。“全能记者”作为融合媒体时代的全新产物,对于媒介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这意味着记者不但要写一手好文章,又要照片拍得好.还要音频、视频做得好.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根据不同媒介的要求来生产合适的稿件,应付这种挑战可谓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全能记者”不仅对记者的知识结构、传播技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对记者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一名“全能记者”一天起码要完成三到四篇稿件.其中有文字,有视频。这是平常记者工作量的三到四倍,每天工作时间都将在12小时以上,没有比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是很难胜任的。因此,对于融合媒体中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将是个人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综合素质和各种技能的全面提升,以及为适应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高质量、髙效率和髙压力在身体和心理上的磨炼和改变。
判断题 新闻是近期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判断题 编辑:编辑是贯穿于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决策,组织加工第一系列专业工作的总称。
判断题 请结合所学新闻传播史论知识,评论下列材料中的观点。(不少于500字)。社会学家阿伦森认为,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媒体批评者罗曼夫认为,新闻出现在事件与情景的交界处,而当事件创造新闻时,新闻也同时创造事件。新闻偏见与客观真实的博弈如果问新闻报道能否不带任何偏见地做到纯粹客观与真实,就形同是在问地球是小是圆的。奉新闻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媒体,是否就能完全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事实?实事求是地说,未必都那么尽如人意。(1)新闻是“偏见”的含义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是指不客观、不公正、不平衡甚至带有误导性的报道。偏见,可以说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对新闻而言是一种变相的践踏和损伤。但是究竟会对新闻客观与真实造成多大的损害?这就要具体考察新闻报道的偏见,是仅仅停留在立场、倾向、意见层面,还是已经干扰到了新闻事实本身;只是具有误导性而没有割裂、破坏、扭曲事实,还是已然在倾向性过分强烈的基础上造成事实的扭曲乃至彻底失实。然而,新闻事实的片面性不会只停留在立场、倾向和意见层面,片面性会影响甚至决定着新闻事实的描述、反映和选择。是否能够如实、客观地反映新闻事实,不带倾向性、毫无偏见的、平衡的选择并解释新闻事实,往往决定着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能否实现,是否会导致新闻失实乃至虚假报道的出现。(2)片面新闻与新闻失实①具体“真实”而整体不真实。也就是某个点是真实的,但是将点集合成面却未必真实。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本身是事实,反映的局部、具体事实是真实的,但只是点的真实,而非面的真实,是局部的真实,而非整体的真实。以CNN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的新闻报道为例,美英联军的报道铺天盖地,而饱受战争涂炭的伊拉克人民的画面却很少出现。西方媒体已对新闻事实进行了片面的筛选,刻意放大了对其有利的事实而弱化了战争不合理的一面。虽然没有捏造事实,但由于没有还原事实全貌、对新闻事实进行了不平衡报道,致使媒体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与真相相距甚远。②现象“真实”而本质不真实。事物发展都有阶段性,一开始呈现出来的现象不代表事物将来的发展方向,也不代表呈现出来的就是事实的真相;此外,事实本身具有层次性,虽然现象是本质的反映,但是现象是极易变动的、多样的、复杂的,能多大程度的反映事实真相不好说。因此,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真实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可感知的真实,这种真实有可能就是事实真相,但也有可能是扭曲了的真相或者根本就是假象,进而导致新闻报道失实。(3)非故意性片面所谓非故意性片面,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由于自身意识、偏见和能力的内在局限,或是外在客观因素有限所间接造成的对新闻事实的扭曲,这种无意识行为需要依靠行业自律来改进。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决定了新闻事实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内有着不同的表现。而新闻报道往往是即时的,不可能等到事实发展成熟后再进行报道,再加上地域环境的局限,很难在短期内、局部地区内充分反映事实发展的真实面貌。②新闻技术手段的限制。新闻采访报道硬件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会因技术、呈现方式的不完善,对事实的反映流于片段化、表面化、感性化;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机构及从业者的策划与采访报道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能力的不足也会让新闻事实的报道流于片面。③传播者认识能力有限。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因经验、视野的局限以及职业角色的束缚,无法准确、客观地认清事态发展的阶段和趋势,进而对新闻事实做出了主观臆断甚至是适度想象,进而曲解了新闻事实。(4)故意性片面所谓故意性片面,是指新闻从业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内在私利或是外在压力而有意识、主动歪曲事实,这种行为要靠行业自律、法律制约及社会舆论监督来加以控制。①媒介市场竞争和市场利益驱动的结果。在大众传媒时代,在媒介产业化进程中,媒介发展都毫不避讳地唯发行量、收听收视率马首是瞻。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要将迎合市场、迎合受众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媒介为了应对竞争,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将吸引眼球、打造最大规模的受众群体放在生存发展的首位。于是,逐利的要求也就为媒介市场滋生不良竞争提供了机会,进而出现对新闻的过度加工和渲染、刻意凸显甚至制造嘘头、以猎奇为主而忽视新闻价值、以负面报道为主甚至是策划制造虚假新闻事实等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各种不良行为。不仅是对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真实、客观、公正原则以及新闻价值的损害,同时也是对受众的一种误导,甚至影响到媒介市场的正常良性竞争以及媒介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②媒体的立场与价值倾向所致。首先,从西方媒体对中国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其报道立场和倾向仍带有强烈的冷战思维意识,从差异化的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出发来设置媒体报道议程,选择新闻事实,决定报道取向。OCNN在报道3·14拉萨事件时,把不法分子袭击军警的部分截掉了,只留下警车开进拉萨的画面。这形同于截掉了新闻事实发生的“因”,只留下了事实的“果”。虽然这一事实本身是真实的,但只呈现了局部、具体的事实,而相对于事实的整体而言,这些片段根本不足以说明问题,带有明显的误导性和欺骗性,是整体、全局的失实。④从我国媒体对弱势群体事件及其社会问题的报道来看,媒体的政治立场都是从大众利益出发,新闻报道本身不存在政治倾向性及其偏见。但因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并日趋复杂化,价值观向着多元发展,使不同阶层公众在政治、经济和信息文化资源的占有与社会地位上出现优劣对比,进而影响到不同阶层公众在媒体乃至舆论环境中发言权的强弱。⑤媒介虽然对精英阶层之外的其他各阶层公众有所关注,不乏对弱势群体及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的报道,但仍然是精英阶层公众充当舆论领袖引导主流舆论,弱势阶层公众在媒体和舆论中的声音却十分微弱。媒体的报道对象虽然是弱势阶层及其社会问题,但更多的还是从主流精英阶层的话语方式出发,带有强烈的精英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出媒体在相关报道上存在着价值观与话语权的主流意识倾向。
判断题 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为侵害公民肖像权,但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17
判断题 新闻稿的社会效果:1.以社会效果的性质来区分:正面效果、负面效果、中性效果2.以社会效果的主次来区分:主效果、副效果3.以社会效果的表现来区分:显性效果、隐形效果
判断题 新媒体分析的目的是为企业新媒体工作做支撑。通过研究企业的内部数据、同行的运营数据以及行业的趋势数据,找到运营问题、发现内部规律,从而用数据驱动新媒体团队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