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分析说明版面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操作程序。

(1)进行前期版面策划,确定编排思想

版面前期策划形成了版面编排思想,但在开始编版前,编辑还要认真通读该版的所有稿件, 通过比较和思考,发现这些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秩序,对如何将这些稿件编排到版面上加以更细致的考虑。后期的这项工作中,编辑思想得到进一步明确,或者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编辑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

①确定版面上的头条和重点稿件;

②考虑稿件和广告的关系处理;

③考虑稿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

④考虑版面引导作用、表情作用的发挥。

⑤考虑读者的读报心理和习惯。

(2)把握版面信息量与用稿量

一个版面所包含的读者欲知而未知的内容得多少构成版面的信息量。如果一个版面上读者急切需要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版面的信息量也就越多。版面上采用的稿件有多少是版面的用稿量。用稿量多,是版面上登的稿件条数多,但不一定等于信息量多。一个好的报纸版面,应该尽力做到用稿量与信息量成正比。即用稿量多,信息量也随之加多。

版面的用稿量是有定数的,信息量却是无定数的,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给报纸的信息量做“量”的规定和检查。需要强调的是,在把握用稿量时,还要注意稿件品种的多样化。

(3)配置稿件

在确定版面编排思想之后,稿件配置是版面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稿件配置,才能使版面内容分类组合,形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实现版面编排思想。配置稿件的具体办法包括稿件的组合和稿件的发展两类。

稿件组合是将若干条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共同特点的稿件组织为一个稿群,使之成为版面上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同题组合、专栏组合、集中编排。稿件发展是对已有的稿件做资料、观点或最新信息的补充。稿件发展的主要方式有: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配新闻。

(4)编写导读

有些重要稿件根据其传播价值本应放在头版或首页,但因为篇幅太长,如果全文刊登会影响头版与首页其他稿件的处理,减少版面上的信息量,这就需要以导读的形式处理。导读分为标题式、提要式和海报式几类,并且可以灵活地组合运用。

(5)准确计算稿件篇幅

文字稿件以基本栏为计算单位。图片以对角线方法放大缩小,拆算成栏宽、行高。标题换算成相当于正文文字的篇幅,标题的篇幅除了要算进标题字符所占的面积外,还要注意留白。另外,标题的长度应尽量采用基本栏的整倍数,所以在计算篇幅时要以标题所占的总栏宽多于标题实际需要的长度为准,总行数也以略多于标题实际需要的行数为妥,这样才能在标题与正文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隒。

(6)画版样先确定头条、图片、与栏、刊头的位置,一般是先占领版面的四角与周边地带, 然后设计标题与正文排列。要注意正确使用画版符号。版样通常画在报社特制的版样纸上,返些版样纸已经标明了基本栏和行数。在版样上,标题癿面积要留准确,并写出标题全文或标题中的关键词;照片说明的位置要准确标出,并注明“文字说明”;围框或加线的稿件,框、线都要画出来,并注明其种类和型号。画版样一般先画版面大致轮廓,再仔细加工,直到准确无误。最后定稿的版样应该每一细节都准确、清楚。

(7)对版面上的误差进行处理

处理版面容量与稿件篇幅的误差的方法有:加减稿件、补充或压缩稿件、加多或缩小标题、合并或增加自然段、加减空白、改变字距、标点。处理正文的转接的方法有:①转版要注明文章下转何版、上接何版,转版的部分另加标题;②同版转文不可逆转,转文不应高于标题,或低于前文结束处,不应“跳栏”;③同一基本栏中如转入两段无题文字,应加线隔开。

(8)看大样

版面排好后印出的样张称为大样。编辑应认真检查,特别是标题、图片和版面设计。大样改正后的样张为清样,经有关负责人审查签字后即付印。版面编辑看大样,着重要检查以下几方面:

①标题是否与正文相符,大小、位置、字体字号等是否合适。各版的标题是否有相互重复或矛盾的地方。

②图片与说明是否相符,画面是否完整,大小是否合适,有无颠倒。

④版面层次是否清楚,转文、空白、线条、底纹等是否合适。

④文章转版是否正确,稿件文字是否正确。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中国制感光度制式用(GB)表示。

判断题 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电视已经独立发展起来,不再是广播和电影的附属物。

判断题 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

判断题 要想将企业的自媒体做好,必须要多看多学竞品公司的运营策略。

判断题 “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作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擅长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布坎南式导语”把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相结合,在同一个导语段或导语部分中,先有现场的描述,后有结果的提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称结合式导语。

判断题 结合实际分析当前电视新闻中大量使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1)隐性采访的利在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隐性采访是一种频繁使用的特殊采访方法。它可以使记者获得通过正帯采访无法获得的素材,因而受到即者的青睐。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事实比较周详,舆论监督的力度也比较多。同时,周详的新闻事实也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隐性采访的线索大多来自社会成员的举报,社会各阶层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形成全民参与。隐性采访也是受众欢迎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受众有较高的收受兴趣。(2)隐性采访的弊①容易导致记者伪造身份。例如为了了解某公司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记者伪造身份,冒充无业人员前往应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这种伪造身份不同于不公开身份,不公开身份是记者以普通人身份从事某项活动,如作为乘客了解售票员的朋务态度,或作为病人查看医疗人员的工作质量。而伪造身份是把自己扮成一个特定的人员,这样往往会扰乱公共秩序。②容易导致记者虚构事实。如为了测试报警系统的反应,记者假称自己在某地遭遇歹徒,观察警力的配备是否充实,反应是否敏捷,而伪造身份、虚构事实,这是一种欺骗行为,它本身就带有违法性。③容易导致对他人的骚扰。例如调查微波炉生产厂家售后朋务的承诺能否兑现,大雨天要求厂家派员前来检修,检修人员上门后才发现自己被愚弄。还有,为了检查夜间急救的朋务质量,拨打急救车的热线电话,以此来计算到达时间,即不考虑这样做很可能会延误对其他病人的抢救。凡此种种,都是对公共生活的侵扰,违背了关注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本意。④助长了受众的偷窥心理。无论是电规,还是平面媒体,隐性采访主要就是通过偷拍、偷录、偷听等手段获取社会素材。这些手段的运用,无形中构建出一个对读者、对听众仿佛无处不在的“象征性现实”,而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不实际存在的宠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多的偏离,长期地、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⑤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隐性采访的长期广泛使用,虽然树立了一些名牌栏目和以尖锐著称的报纸,受到了民众的欢迎,提高了媒介的信誉。但也正是隐性采访构成了对媒介公信度的威胁。一方面隐性采访频频侵权。另一方面,造成了媒体的“双重标准”。媒体可以运用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方式,也可以假冒身份去欺骗被采访的人,却不允许被采访对象有欺骗行为;还有的报纸电规,对社会的偷窥行为进行批判,自己却毫不顾忌毫地使用偷拍偷录;媒介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道德审判,却从来不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媒介的这种双重标准,引起受众的反想,大大降低了媒介的公信力。⑤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隐性采访较于显性采访的一个最多的优势就是真实性更强。它所带来的那种真实感是受众无法抗拒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最大的优势上,隐性采访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一这样得来的材料就客观了吗?公正了吗?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间:眼见为实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副教授斯托金认为,目击者的叙述虽然比道听途说更加可信,但并不总是可靠的。在采访中,观察是一个主要方面,但感性的真实往往不能代替理性的真实。“偶一为之”或者“惊鸿一瞥”都可能使获得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如果记者再缺乏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理性分析,即使是用了隐性采访法,他所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判断题 支付宝公众号比微信公众号流量大

判断题 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