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简析报道的合成及其编排设计的价值、原则报道合成:包括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具有终审性和不可逆性。编排设计的价值在于可以评论是非,表达情感,显示个性,引人注意,传达文字、图像、言语没有表达、不易表达和不便表达的消息。是对报道价值的综合判断和最终表现,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隐含的消息具有不可更正性。一、表态功能:告诉受众什么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什么是不必大惊小怪的,什么是应当赞成的、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抵制的。表达新闻媒体对新闻的立场与态度。二、启示功能:通过稿件的组合,产生特定的消息,给受众某种启示。三、吸引功能编排设计的原则是:一、相符原则:即要与服务对象相一致。要与媒体的性质和特点一致,要与新闻单元的性质和特点一致,要与稿件的价值和特点一致。二、重点原则:即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三、有序原则:即要分清条理和层次。四、便易原则:即要易于受众接受消息。
判断题 非故意失实:非故意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这种失实虽然从性质上看没有故意失实那么严重,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所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通常的表现形式有:①思想方法片面,对所报道的事物认识不够准确;②知识不足,在报道中闹笑话、出差错;③采写作风小严谨、粗枝大叶等造成失实。
判断题 新闻与历史在表现手段上共同点是:纪实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判断题 广告主、广告媒介、政府和行业协会构成了广告公司基本的外部环境。()
判断题 导语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一)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二)导语作用:1、最简洁地反映出新闻要素。新闻的要点与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传递何种信息;2、最简洁地确定新闻基调。导语写出新闻的基本格调与舒展程度;3、最精彩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导语要抓住读者,激起读者阅读欲望。(三)导语的类型1、叙述式直接用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和思想,经过提炼、概括扼要地写出来。2、评论式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物的结论写在开头,揭示事物的意义和目的。3、提问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4、描写式也称见闻式、目击式或细节式。在消息中对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细节,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以造成气氛,增添声色,引人入胜。5、谈话式也称“你”导语。在导语中直接把读者称呼为“你”。这类导语缩短了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最使人感到亲切的导语。6、引语式即引用一两句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借以概括地表达出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7、对话式采取对话问答形式采写的导语。8、对比式利用同一事物或具有可比性的事物进行两相对比。9、感叹式以感叹的口气直抒胸臆,引起读者的关注(四)如何写好新闻导语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之为导语。消息开头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注意,这就是导语的作用。1、写好导语的基本要求: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打头阵的,而且要简明扼要,故称它是一条消息中的“寸金之地”。那么,作为我们怎么耕耘好这块“寸金之地”呢?总结一些记者和通讯员的写作经验有三个方面:其一,一般地说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三点:第一点,揭示主题,点明内容。最好是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做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同时善于运用生动形象而又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创新,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讲究文采。如在首届短新闻一等奖的文章《难忘的时刻》文中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此导语这样写后,不仅揭示出报道的主题,还写出了新意。由此可见,消息的导语写作既不可无病呻吟,也不宜泛泛而谈,一定要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者是说明什么事,如此报道的观点才鲜明。第二点,突出精华,抓住重点。导语写作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写作时需要审慎衡量报道的事实,准确判断报道中的精华是什么,重点之处在哪里?初学消息写作的人,比较极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要作出这样正确的判断,需从报道的诸多内容中寻找出信息量最重、新鲜度最强、重要性最大等具有很大新闻价值的事实来写。第三点,简洁扼要,不应罗嗦。由于消息写作一般只有几百字,顶多是“千字文”,导语力求简洁凝炼,反对拖泥带水。如《现场短新闻》,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关于导语写作的基本功。上述三点只是择其要者而言.并未模括全部的要求。2、写好导语要有4个功夫:一要有提炼概括之功。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有些新闻事实又头绪繁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导语写得简洁明晰,就要求记者和通讯员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对客观事物及其报道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深刻又有新意的见解、论点或道理。然后对报道的素材送行归纳分析,做到既抓准新闻事实中富有新意的核心,又凝炼和升华出报道的主题。如此写出的导语,方能概括报道内容的精髓及其主题思想。二要有捕捉特点之功。导语写作要避免雷同和一般化,只有把事物的特点抓住才能出新意。三要有添情加彩之功。导语要写得感人肺腑,有时需记者和通讯员倾注一定的感情,笔端显露出悲、喜、哀、怒之情,从而增强报道的诱惑力和感染力。请看新华社记者报道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骨灰安葬仪式时写的导语:安息吧,华罗庚教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500多名人士今天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您举行骨灰安葬仪式.低回的哀乐寄托着人们对您无限哀思.礼堂正中悬挂的您那大幅遗像显得是那样安详……这个导语用“安息吧”三个字开头,便把记者和参加安葬仪式人们的感情一起注入了进去,突破了一般追悼会消息的老套套,增添了报道的感情色彩。四要有挤压“水分”之功。导语写作要千净利落,简洁明了,必须花力气砍去空话、套话、废词、废字以及泛泛之言。把这些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方可做到“言简意赅”。此外,写导语既不要罗里罗嗦,也不宜拐弯抹角。要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套用政治性术语和口号。如有些导语开头总喜欢用,为了响应什么,为了贯彻什么,为了进一步开展什么,这种加到导语中,缺少独特的个性,缺乏鲜明性的词语、空泛的套话,应尽量不用。其三提倡巧妙构思,努力提高导语的精粹度和诱惑力。3、导语构思技巧:一选择角度。对一个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作,可以产生不同的导语。一般地说,报道一件事或一个成就,从工作角度去写导语,容易枯燥、沉闷。要从群众角度或生活角度写导语就不同了。还举《难忘的时刻》一文P1…二寻找反差。把客观事物对立的两方面,用简洁得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强烈的反差吸引读者的关注。比如,报道××省山区一些荒山没有绿化的消息,导语就是如此写的:“当鸟语花香的春天到来时,记者在××省山区看到大约半数荒山却见不到新绿,”这个导语用“鸟语花香的春天,和“半数荒山不见新绿”来对比,造成鲜明的形象反差,使人产生了一种荒山不治而春天难到的紧迫感,强化了这条批评性消息的气氛一般说来,采取这种反差、对比的技巧写导语,对需要强化气氛的批评性报道写作,可以说是一个诀窍。三设置悬念。这样的导语不是将主要新闻事实不折不扣和盘托出,而是造成一个悬念,吊读者的胃口,引人去看下文。四运用诗词、俗语、谚语、比喻等写作,也可增强导语的形象感和生动性。比如,新华社记者写的《北京今晨大雨前出现天似黑夜的罕见现象》一条消息的导语:“今天早晨8时30分左右,北京上空鸟云密布,天黑似锅底,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马路上的汽车开着车灯缓缓行驶,市民们惊奇中有些不安.”这里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来渲染当时北京上空乌云浓重的气氛,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概括力。有的导语中巧设比喻,同样会增添报道的吸引力。最后再说一句,消息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往往先在导语设计上“争奇斗妍”,这也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发展趋势。
判断题 什么是“抢新闻”?在写作时要注意什么:(1)“抢新闻”的内涵“抢新闻”是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的“新”,体现在采写工作中,是“抢新闻”的问题。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谁报道得快,谁就赢得受众,谁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在中外新闻史上,都十分注重“抢新闻”。新闻报道要做到快,记者首先要有吃苦的精神,不管是枪林弹雨,不管是风口浪尖,记者都要闯进去。其次,记者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另外,记者还要有超人的洞察力。(2)“抢新闻”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抢新闻”要讲究时宜性。“抢”来的新闻要有利于社会正面效应值的提高,不可为快而快,这由中国新闻是一项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从新闻是宣传这一方面看,它的选择要受制于政策形势和阶级民族利益。一个特殊案件的发生而没有定案,不宜去抢着报道;国家的一项秘密工程和一些数据还没到公布的火候,不能去抢着报道;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政策将要出台而尚未颁布,不要找“小路”而抢着提前公开。总之,涉及到国家秘密、全局性、原则性的事件和敏感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再决定早报道、缓报道或是不报道。②“抢新闻”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可图快而主观臆造,这样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固然要通过“抢”来保证,但若缺乏理性判断盲目去“抢”,往往难以顾及事实的准确性,事实不清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传播出去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记者在“抢”新闻时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非易事,这也是有经验的记者和没经验的记者、大记者和小记者的差距之所在。“抢”新闻过程中的判断力与记者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但若勤于思考、多向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请教,年轻记者也一样可以又快又准地抢到新闻。
判断题 常用校对方法:校对的基本方法,是从各种具体校对方式中概括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类出版物的校对。1.对校法对校法是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符与原稿完全相符,达到消灭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排录错误的一种校对方法。对校法的特点是比照原稿,逐字对校样,发现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以原稿为依据去异存同,保证原稿的原意正确无误地复制成付印样。2.本校法本校法是通读作品,通过作品的前后、左右内容互证,发现问题,订正讹误的一种校对方法。本校法要求校对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辨错能力,否则,在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现象。本校法的特点是一定要依据作品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来进行的对照,通过对照,发现问题,订正讹误。它不仅可以消除对校疏漏,达到提高校对质量的目的,还可以为编辑加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通读校样发现的问题,一是查原稿进行核实,二是通过他校法寻找根据。在确认差错之后,才予以订正。3.他校法他校法是利用各种标准和规范的图书与所校的原稿对照,找出不标准、不规范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的一种校对方法。此法多在遇到疑惑的字词句,或者不清楚常识后查阅相关权威书籍进行核查的方法,不常用。4.理校法定义:即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特点:凭借校对者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是非判断。方法:一是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二是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推理判断,都需要校对者对书中的知识内容经过通读进行理解。理解是理校的中心,而准确的理解是植根于丰厚的知识积累的沃土之中的。因此,在采用理校法进行校对的过程中,要充分展开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时要避免“想当然”而造成妄改。
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论述。“现在世界上除了军事上的星球大战之外,还有另一场星球大战,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而是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英国《泰晤士报》社论引美前中情局长杜勒斯语)“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印度的一切都是小好的,而西方文化都是那么美妙,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正在被摧毁……”(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保罗法里《华盛顿邮报》)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信息侵略问题。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信息侵略与信息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打破善意平等、自觉自愿的前提,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地引诱或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1983年里根政府推出“广播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对此评论,又一场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的星球大战已经开始。布什甚至号召欧盟各国“参战”,融化掉社会主义。实际上,当今的信息侵略已不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大战已经打响。(1)信息侵略的性质①信息侵略的渊源尼克松在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中历数了美国在朝鲜、越南战场的失败和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经验教训:“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主张开辟“思想战场”,用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去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思想的征服”,其实质还是政治的斗争,而信息侵略则是手段。1984年英国《泰晤士报》的社论引用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的话说明输出文化,吸引对象国青年乐意听摇滚乐,跳摇摆舞,穿上饰有星条旗的圆领紧身汗衫和美国牛仔裤,会使他们不喜欢《国际歌》,逐渐脱离社会主义的“束缚”而获得“自由”。②以电视媒介为先导的文化侵略针对以电视媒介为前导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入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曾说过,对以色列而言,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军事入侵,而是文化入侵。法国、加拿大、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对美国的文化入侵表示忧虑,有的提出批评。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认为: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西方文化是那么美妙,进而摧毁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此次外来文化的入侵,不敢说我们一定能顶得住,因为电视的诱惑力太大了。③英语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侵略的助推器语言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成为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重要防线。语言在竞争中失败,文化和知识亦会随之消失。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和借助于广播、电视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强力传播,英语逐渐成为世界语。如果英语真的一统天下,那么英语文化必将吞噬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成为世界文化和霸权文化。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在吸收先进科技、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同时,也为腐朽文化的入侵、反动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城门。因此,信息侵略一旦突破语言的防线,其后果不堪设想。(2)信息侵略的危害保罗·法里在《华盛顿邮报》写道,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是批量生产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信息侵略借助于强大的传播网络、先进的传播科技、庞大的采编队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信息优势,形成一种压倒性的不可阻挡的信息洪流或“传播顺差”。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与之相比,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如果不反抗英语文化帝国主义,就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我们可能演变成不伦不类的西方社会,那将是我们的一场巨大灾难:①信息侵略垄断信息资源,控制态度行为,干扰正确决策;②信息侵略污染和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和败坏人的灵魂,摧残和销蚀民族文化,动摇和破坏社会稳定。特别是当两国关系紧张或爆发战争时,媒体强国就会马上开足马力,不惜造假和散布谣言,以扰乱人心,煽动惊慌、恐惧和仇恨心理,引发社会动乱,瓦解国人斗志。(3)世界各国对信息侵略问题的对策面对媒介强国的信息侵略,世界各国为保护和捍卫传播资源和国家主权,都在积极备战:①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和判断力,号召国民自觉抵制。有些国家要求国民自觉抵制西方的信息侵略,与政府一道击败来自国外的竞争。②国家立法保卫自身文化传统,严格审查限制外来文化及传播媒介落地。新加坡对外国影视、声像制品进行审查,凡认为不洁的镜头,一律剪除。日本规定进口外国影视片必须经过三道审查关,凡是有伤公安及风俗的视像作品绝对禁止播放。1994年欧盟规定欧洲电视台播映的节目中必须有50%是欧洲制作的,且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美国电视剧。③加强国语教育,缩小英语使用范围。加拿大魁北克省规定在工作场所禁止讲英语,街道上也禁止英文标志。甚至连英国本土西部的威尔士人都正在发起告别英语、重新推广威尔士语的运动。(4)中国对信息侵略问题应采取的对策①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④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④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⑤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