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全能记者的迷思与挑战

“全能记者”概念被引人国内后,马上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强烈论争,正反双方的观点开始了激烈的交锋。正方观点,如蔡雯认为:‘‘那些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超级记者’‘背包记者’等,他们是‘融合新闻’在个体层面的标 志。”郜书锴认为:“全能记者们不仅是文字记者,同时兼做摄影记者,同时还能摄像,采访内容不仅写成文字、拍出图片在报纸和网络上传播,也将制作成新闻视频传播。这些迅速专业化的全媒体记者,责无旁贷成为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但泼冷水的声音似乎占了大多数.譬如彭兰认为:“全能记者的思路固然没错,但是要让每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必然牺牲技能的精通,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王朋进的观点则更为犀利,他认为:“全能记者首先培养有难度,其次工作量也大到让人难以胜任,再次受众的需求全能记者也无法满足,所以全能记者必然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现实意义。”林涛也认为: “什么都会不等于样样精通、什么都带不等于踏实采访。”就此可见对于全能记者的质疑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①融合媒体技术易学难精;②全能记者工作压力大;③全能记者影响新闻多样性;④全能记者导致新闻浅层化;⑤全民记者挑战全能记者的未来。

一、融合媒体技术易学难精

很多媒体业内人士都表示一些基本的融合媒体技术其实并不复杂,譬如在采访的时候如何拍照、摄影、录音,经过简单的培训都可以顺利完成。对图片的处理、对视频的剪辑虽然相对复杂,但对在数码科技熏陶下长大的80后年轻记者也不是难事。但在实际应用中,会用与精通就成了两回事。技术不熟练将有可能导致全能记者在融合新闻生产中耗费大量精力,而且最终的产品还未必让受众买账。譬如,专业的电视台编辑剪辑一条新闻短片可能只要十几分钟,但是纸媒出身的全能记者可能就要花上数小时的工夫,效果甚至还很一般。

同样,对文字记者而言,操作相机不是什么问题,但能不能拍出好照片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常常自己觉得拍得不错,最后效果一看不是构图不佳,就是主体模糊、画面不清。而让摄影摄像记者写大篇幅的新闻稿.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想让全能记者做到“面面精通”非常不易。“美国最早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密苏里新闻学院的麦克•麦金教授就认为,没有任何一个记者能够成为掌握所有媒介技术的能手。因此,该学院所设立的媒介融合课程所培养的全媒体记者,并非‘全才’,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国内学者张志安也认为,“一般来说融合新闻报道需要记者掌握多媒体的报道技术、多平台的传播意识。但并不意味着始终‘一人包干’,依然需要分工合作”®。在实际的融合新闻生产中也是有相互协作的,譬如前方记者负责新闻素材的采集,后方编辑主笔负责对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产品。

融合新闻生产中技能的易学难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全能记者就没有办法去提升自己的水平,多学习、多锻炼始终是让技艺从入门到精通的不二法门。全能记者郭起豪在讲述经验时就曾经举例说:“对于纯文字记者的我,拿起相机还真是有些伤脑筋。于是我晚上读摄影类书籍,掌握人物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风光摄影及图片制作知识和技巧,白天跟着摄影记者实践练习。尽管有人对我拍摄的照片指指点点,但我还是坚持拍。渐渐地, 只要遇上重大活动,我都会主动请缨,抢着去拍摄,改变只有文字报道的局面。” 可见全能记者需要发挥学习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技能,从一个绝活发展成为两三个绝活,最终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二、全能记者工作压力大

很多反对全能记者的观点都认为,相较普通记者而言,全能记者的工作强度已经过大,到了有可能严重影响工作质量的程度。譬如“全媒体记者的心力交瘁表现在体力的透支上,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随身携带,十几斤的重量背着跑路,一天下来,不累趴下的人可能是运动员”。再譬如,“按照一般的标准,一名‘全能记者’一天起码要完成三到四篇稿件,其中有文字,有视频。这是平常记者工作量的三到四倍,每天工作时间都将在12小时以上”。不可否认,这些现象都是全能记者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一些从业多年的老记者而言,从专业性向全能的转变就更不容易,不仅要在文字水平不下降的基础上,掌握如何用摄影图片叙事,还要学习摄像甚至剪辑,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多年养成的习惯、积累的经验很难转变,反而给工作带来困扰。相反对一些年轻记者而言,他们原本诞生于数码时代,对于新仪器、新设备可谓驾轻就熟,但即便如此新的报道形式也常常使他们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但随着越来越多新科技的运用.采访设备的日趋轻便化,以及对于融合新闻生产工作从生疏到熟练,越来越多的记者从中找 到了乐趣,也找到了新的成就感。例如,杭州日报社的全能记者张薇薇就表示:“在经过电视台两个月的锻炼后,制作视频新闻就渐渐从‘好玩’变成‘讲究’,而当越来越多的记者掌握了基本的视频技术之后,全能记者们也就可以有充 分的思考时间去筹措好的选题,不至于让全能记者为了数量而疲于奔命。” 因此,全能记者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可能也是全能记者发展初期的一个阶段性问题,一方面全能记者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熟练程度不如专业记者来得娴熟,为了达到相同的产品效果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全能记者的队伍依然不够壮大,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够承担融合新闻的报道采访任务. 大量的任务只能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使得现有的全能记者们为了丰富媒体内容而疲于奔命。

三、全能记者与新闻多样性

全能记者的构想是媒介企业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得到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全能记者的职能则在于能够在新闻采访中获取多种不同形式的新闻素材,经过加工后可以满足融合媒体不同媒介平台的需要。这也就造成了全能记者一体化的信息采集与多样化的新闻产出之间的固有矛盾。“媒体定位的精准化和受众需求的碎片化要求新闻内容生产的差异化。然而,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超级记者’往往落入多能不专的窠臼,以技术的全面性代替了内容的高品质。”全能记者原本应该是不同媒介内容的提供者,但是在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他们提供的内容往往没有太多的差异性,甚至很多只是小修小改就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发布了。譬如,印刷媒体的新闻报道和网络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的区别往往仅仅是换了个标题.有些甚至就完全相同。而图片新闻也是如此.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和报纸上的图片新闻完全是一个模式。

全能记者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出现这样同质化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譬如,确有部分全能记者任务重、压力大,不得不疲于应付,对于那些要求尚不规范的网络媒体平台就直接采用传统媒体的内容。再如,全能记者在新闻现场所采集的新闻素材根本就是相同的,一些重要性不大,没有挖掘潜力的新闻素材,要做多样化的内容生产也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在一些新闻生产情境中,全能记者已经形成了不变的采访套路、固定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新闻生产的思路已经受到了束缚,再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完成融合新闻生产,已经无法突破自己已有的思维框架,最终会造成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报道。

因此,融合新闻生产不能仅仅是全能记者的个体行为,他必须要有一个“超级团队”作为支撑。例如,“策划内容生产与管理内容分配的高层编辑人员在西方一些传媒集团中占据重要地位”。还有如,“学者布拉德肖在研究了融合新闻生产流程后认为,在西方融合报道中有六种生产者角色:渠道整合者、移动记者(全能记者)、数据发掘者、多媒体制作者、网络专家、协作编辑”。由这样一群人组成的“超级团队”,在整个融合新闻生产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团队成员间形成不同的知识领域,让他们可以通过彼此间的不断交流、分享,提升团队智慧,进而保证高质量的新闻生产。

四、全能记者与新闻浅层化

全能记者的诞生源于融合媒体对新闻的浅层要求。也就是说,“在一些一般性报道中,报纸可能只需要一张照片,而电视台也只需要一段很短的录像,网络只需要300字左右的报道,这时候没必要分别派出一名摄影记者、一名摄影师、 一名文字记者,只需要一位‘通才’记者去完成照片、录像、文字报道的工作”。 对于融合媒体来说,全能记者的存在显然极大地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对于融合新闻生产来说,全能记者的存在提升了多媒体平台新闻生产的效率,可谓皆大欢喜。但是,对全能记者们而言,这样的设置意味着直接将他们定位在一般性报道当中,而这类报道的特点就是没有太大新闻价值,没有深度挖掘的潜力,不需要过度重视,也不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记者参与。进而,融合新闻生产中全能记者并不是被委以重任,更多的是去做那些不需要广度、深度和高度的一般性新闻报道。于是乎在媒体中看似那些全能记者们任务很重、担子不轻、疲于奔命、产出也很丰富,但最终可能收获的都是一些缺乏分量、浅层化的新闻产品,这里一篇几百字的“豆腐干”新闻,那里一些可有可无的新闻小图片、小短片零散地 分布在各个媒体平台。

当然,媒体这样的安排也有其原因。譬如,一般认为记者的精力是有限的,既要承担文字新闻的深度报道,又要拍出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要提供专业水准的新闻片,压力实在太大,一个人无法完成。有这样的观念在,也就不难想象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全能记者是怎样被误用的。

事实上全能记者对于人力资源的节省、对于融合新闻生产效率的提升,都不是全能记者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全能记者应该是记者发展的大趋势,这样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一名记者就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让融合媒体中的各个媒体平台都不至于在大事件中因人力没有到位而“缺席”。另外,一些无法团队作战的重大选题或重大事件也是全能记者展现自身价值的关键舞台。

五、全民记者挑战全能记者

除了对全能记者能力的质疑以外,还有观点质疑全能记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有观点认为,“当下是一个全民传播的时代,大家都很全,大家都是什么都会,这种情况下越是全民传播,就越需要专业的记者,最后还是专业的记者获胜.市场细分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记者职业的竞争”®。也就是说,全民传播时代的普通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全民记者,全能记者的所谓能力其实普通人也可以达到,只要有一部iPhone手机,任何人都可以拍照、摄像.而网络技术如此发达,也可以轻易地使普通人变成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能记者没 有“绝活”,不能拿出独家的、专业的新闻报道,那么他们将被数不清的全民记 者、草根记者所取代。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任何行业如果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都必将遭到淘汰,全能记者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强调什么都会,而又什么都不精,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是媒体所不可或缺的,那么意味着任何一个新人都可以随时将你取而代之。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于全能记者的观点都认为,全能记者应该是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记者。“在采编实践中,还是擅长写作者着重文字,擅长摄影者着重摄影,擅长摄像者着重摄像,擅长解说者着重解说,擅长合成者着重合成。 记者原有的长项需要更长,原有的弱项需要加强,在精于一两项的基础上,多学本领,全面发展。”这也许正是当下全能记者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公民记者、草根记者固然可以报新闻,他们可以有先进的采访设备,也可以有强烈的作为传播者的热情,甚至他们还可能恰好置身新闻现场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但是他们未经过新闻的专业训练,缺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他们需要真正记者的专业思维和理性判断去引导,需要媒体系统化的新闻生产和传播。

因此,全能记者需要认准优势,长项需要更长,弱项需要加强,通过不断的努力武装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盲目学习、贪大求全。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判断题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判断题 知沟中对知识的定义是否导致知沟理论“指责受害者”:我认为知沟中对知识的定义是导致知沟理论“指责受害者”。(1)美国的大众传播研究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以传者为中心的模式,信源发出的信息是接受者希望得到的,接受者是被动的,整个信息传播过程是抽象的,脱离具体环境的。传播研究没有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经典的知沟理论把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方面的信息差距定义为知沟,这显然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信息做出界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有价值,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意义是什么。(2)从个人需求和微观层面人手研究知沟的原因,避免了对社会行为做出单因素的解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地把个人需求与社会结构割裂开来看。如何阐明社会结构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知沟假设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需要更为全面的解决结构与文化、宏观与微观矛盾的理论解释框架。

判断题 新闻工作中自律与他律关系:是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的关系。

判断题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直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和比较法。

判断题 日光型彩色片标准的色温是3200k。

判断题 人物专访: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形式,是记者带着日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人物专访属深度报道,主要采取谈话交流的形式,访谈是其主要表现形态。采访的地点不受限制。人物专访大多都以亊件为由头,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观点、精神风貌或事件的缘由,报道侧重点是从不同侧面深层次展示人物的特点。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具有可读性与亲和力。

判断题 简述新闻标题的具体作用。(1)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醒目的形式刊于新闻之前。其特点是:①概括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并且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②简短、凝练,往往只有一句话或两三句话;③位置通常在新闻之前(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中间),并且通常以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字号吸引人们关注。(2)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①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稿件如果没有标题,排列在版面上的结果将是首尾难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表现。对于读者而言,没有标题的新闻内容是很难让他们理清头绪、选择阅读的。②揭示新闻内容新闻标题能对新闻稿件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提示,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中了解新闻说的是什么,这是新闻标题必须具备的一种功能。尤其随着读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使得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越来越感到压力和困难,他们不可能有时间从头到尾一条不漏地阅读所有新闻稿件,只能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粗略浏览,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一些读者由于时间压力,只读标题,不读正文,他们更需要新闻标题能够提供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标题要将重要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标题中反映出来,才能有效地帮助读者选择和阅读。③评价新闻内容随着多行题的大量采用,新闻标题不仅能够揭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还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新闻媒体表态、发言。新闻标题评价新闻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a.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进行评价,标题中写什么,不写什么,本身就是一种评价;c.可以直接对事实发表议论;d.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如选择褒贬鲜明的词语制作标题,表现编者的态度。④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标题不仅能向读者提供最重要的事实和观点,还能够以生动优美的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读者阅读正文。如标题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以比拟的手法,生动描述新闻事实最精彩的一幕,这些表现方式都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当然,新闻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首先还是它揭示的新闻内容是读者需要了解和感兴趣的东西,但标题的形式新颖,语言运用巧妙、形象,会使重要的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⑤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新闻标题对版面的美化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标题的结构、语言、字体字号等不仅能够美化版面,而且还能表现一家报纸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