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嚓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2)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
②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力一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③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
④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他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指大众传播具有提高个人、群体和事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的作用。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造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指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总之,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概括它所有的功能。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传播学研究的任务,正在于找到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机制和规律,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其消极功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网络编辑在进行文章关键词设置时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删除,甚至调换原文章中的有效词。()
判断题 简述报道配置的若干方式。报道配置就是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整体影响部分,结构制约功能。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显得有序易读,可以使报道得到强化和深化,可以使报道获得整体优于部分之和的积极效应。相反,稿件配置得不好,则会削弱以至损害报道的整体效果果。报道配置的主要方式有:(1)综合性配置。这是报道配置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它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新闻单元(新闻版或新闻节目)少的新闻媒体,报纸的要闻版,广播电规的新闻联播节目,更需要采取这种配置方式。综合性配置要尽可能做到“6个结合”:点面结合、庄谐结合、褒贬结合、图文结合、长短结合和多种文体结合。(2)同一性配置。这是将具有相同性的稿件聚集在一起。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还往往能够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同一性配置按其外显形式不同,可分为强标识组合和弱标识组合。(3)延伸性配置。这是增配其他稿件,对新闻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这种延伸可以是广度延伸,也可以是深度延伸。(4)解释性配置。当一篇新闻的内容不易为广多受众所理解或明了的时候,需要借助其他资料加以说明。这种组合方式,可以称之为解释性配置。它可以帮助受众释疑解难,驱散迷雾,还能开阔受众的知识视野。解释性配置用以说明的材料有文字资料和示意图表。
判断题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作家,名字叫堂吉诃德
判断题 网络营销服务手段很多,所以传统营销服务工具完全可以摒弃。
判断题 服务号需要企业资质,主要的出发点在于微信可以免除一些额外的责任。
判断题 版面在报纸中有什么作用?(1)版面版面是各类稿件在媒体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媒体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媒体视觉形象的载体。作为用户第一接觉的对象,媒介版面对于读者、对于媒介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媒介版面既是传递新闻信息的最佳载体,又是媒介赢得用户的利器。(2)版面的功能从理论上说,媒介版面应该具有三种功能:导读功能、导向功能、标志功能。①导读功能导读功能指媒介版面引导与方便用户阅读的功能。广义上的导读功能是对所有版面而言的,如版面的编排结构合理,标题、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等运用恰当,引导与方便读者选择和阅读;狭义的导读功能专指报纸第一版或网站导读页开辟导读窗口,向用户展示整个报纸或网站的精彩内容,方便与引导用户浏览和阅读。②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指媒体版面以特殊的版面语言表现立场、态度和感情的功能。编辑通过版面编排传递给用户某些信号,希望用户按照编辑的意图去关注某些内容,接受某种观点。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从版面的角度而言,也是由此实现的。版面的表态是间接的、含蓄的。版面编辑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投入了对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布局结构这类构成“版面语言”的要素的运用中,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与设计,来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③标志功能标志功能指版面能展示媒体的特色和个性,使其与同类媒体相区别的功能。媒体的定位不同,编辑方针不同,体现在媒体版面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版面形象。好的版面具有形象标志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不看媒体名称就能从众多媒体种一眼认出它,而且对之怀有感情。媒体版面的标志功能,是在媒体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并确定的,比如版面的结构特点、标题设计的规则、稿件多少与篇幅长短的规定、版面图片的规定、色彩运用的规则等,都不应是版面编辑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在媒体纸设计时直至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化的操作。
判断题 试述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时期:五四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北京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党之争,仅有少量报纸在曲折中缓慢发展。上海。历史背景,一战之后,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申报》1912史量才接办后,1、不偏不倚,重新闻,轻言论;2、广告;3、发行;4、设备。《新闻报》1、工商界、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副刊;2、资金周转之道;3、电台;4、广告。评价:以两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突出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一切均以是否赢利为转移,虽然如戈公振所指出的那样“商业色彩渐浓,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是,他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北京。历史背景,北京各派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压迫收买报纸,充作他们政争的工具。绝大多数报纸在新文化运动中仍然热衷政党之争而置身运动之外,报纸充满各派军阀互相攻讦,满纸荒唐,毫无生气。但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受时代潮流的推动,为寻求报业改革和发展独立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努力。创立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的垄断。1918年,创办《京报》,坚持评论时政,抨击列强侵略和军阀专制统治,成为北京影响巨大的舆论机关,但不断受到迫害。评价: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地区报纸发展状况表明,处于酒政治下的民营报纸,一般都与军阀势力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艰难曲折中秋生存,一些报人和报纸,虽然力求进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难以为继。国内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报业仍由缓慢发展上海:《申报》、《新闻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两报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画,同时削减时事评论的篇幅;避免因言论取祸。新办的《商报》主要刊登商业、金融、经济文章,成为上海大报之一。北京:邵飘萍复刊《京报》后,努力向现代化报纸方向前进。先后在大中城市派驻访员,设立分馆,改进设备。努力改革业务,力求多发新闻,讲求时效,加强对时弊的报道和评论,鲜明支持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报》开始形成报系,同时出版《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等天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奉行“四不”方针,向大报发展总结:民营报纸的地位,影响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育不成熟,民营报纸还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必须面向市场,重视经营。总体来说,这些民营报纸多数借鉴了资本主义管理方法,在广告和发行经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对话侵略,国外资本扩张以及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民营报纸的辉煌时期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总论:20世纪初到20年代,民族资本迅速发展,报界出现一些民族报业资本家和报业经营管理专家,主要的几份民营报纸逐步超越前期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走向了资本主义的企业化经营阶段。民营报纸的管理者纷纷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加强广告和发行业务。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健全报纸各项管理制度等措施,扩大业务、增收创利。民营报纸的经营业务,尤其是发行工作,在30年代前后达到了鼎盛时期,发行量达数万甚至超过10万。
判断题 “报纸上最近接连报道,政府限制房价过快增长措施奏效,房价持续下跌。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题目中,“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反映了人们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这符合“第三人效果”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