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的新闻真实性:真实与新鲜,是新闻的两块基石,是衡量一个事实有无新闻价值的主要依据,也是新闻价值的源头。传统新闻写作强调真实性与时效性,在网上写新闻,这个游戏规则并没有改变。但在数字化背景下,通过网络传播,情况确实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网络新闻在其新闻价值的实现上,真实性遭遇挑战,时效性获得提升。
互联网的无限开放性,使得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受到置疑,因为在这张分散性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络都能够产生和发布信息。《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曾经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它为所有人发表网络新闻开辟一个无拘无束、几乎不受限制的空间。这种传播者身份的多元化和模糊性使传播权趋于平均和分散,保证信息交流的平等和自由。但多来源的信息与言论发布,而且是无法控制的信息与言论发布,使得网络成为一个信息与言论的自由市场。这个市场里的东西究竟是真货还是假货?自然使人存疑。
(2)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也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挑战。
因为“速度通常是准确性的天敌”。速度快,但有可能不准确。在网络媒体最发达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在线新闻协会于2000年联合宣布设立网络新闻奖。他们对这种新媒体最担心的地方也是“准确性往往被置于抢时效之后,一些大报纸在没有核对事实的情况下匆忙把新闻发到网上,结果经常发生报纸不得不将假新闻撤销的尴尬事件”。他们所设立的这个新奖项,目的之一是“表彰致力于提高因特网上新闻可信度的网络记者”。
(3)我国目前的网络媒体中,有一部分是原有传统媒体机构开办的,一部分是非媒体机构开办的,还有一部分是个人开办的。第一类情况比较好,第二、三类则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严肃的网站所发布的网络新闻是由专业新闻媒体提供的,而另一些靠非新闻机构甚至个人提供的新闻线索,其真实性、准确性应打个问号。网上发布未经证实的假新闻或者失实新闻的情况时有发生。
例如,国外网站常有假新闻。美国的个人网站“德鲁吉报道”,以经常先于其他权威媒体推出“独家报道”闻名。但据调查,1998年1月——10月,他所推出的51篇“独家报道”中,只有31篇是真正的独家新闻。而在这31篇中,32%为不真实或从未发生过,32%的准确性值得怀疑或无从考证,只有36%属实。
美国一份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于15%,一些商业性网站所发表的新闻可信度更低。而各种传统媒体的可信度都超过50%。因此,同一条新闻,当它在网络上发表时,其可信度比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时要低。
(4)目前,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只能依赖新闻来源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编辑与记者的职业素养来保证。
例如上海东方网坚持网络新闻的核查制度。2000年7月中旬,国内外许多网站都发布了一条“汕头一宾馆失火,死亡者中有中纪委干部”的消息。该网通过核实得知“死亡者中并没有中纪委干部”,便将有关内容删除后再予以发布,没有成为虚假新闻的散布者。
(5)数字化时代,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最终要靠“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即如果某一网站发布了不真实的信息,使得网民的利益受损,那么在消费者统治的时代,网民将远离这个网站,网站因人气离散而失去广告收入,最终只能关门。以上对于数字化背景下新闻真实性的考量,是仅就单篇新闻而言的。但如果从宏观角度分析,在整个网络新闻世界里,不同的消息源、不同的发布者,往往对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着不同的展示以及评论。由于新闻的这种自由,其平衡性与客观性有可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因而当网民在比较全面地阅读了各方面的信息之后,会更接近新闻事件的真实。而网络记者也同样获得了更逼近新闻真实的报道条件。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寻找新闻角度有以下启迪意义: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中国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的是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旖旎风光。这对寻找新闻角度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入手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2)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庐山,可以正面拍、侧面拍,也可以仰拍、俯拍,选择的角度不同,拍出的照片景物与意境也千姿百态、风光迥异。而事实就像庐山一样,是由丰富多彩的诸多侧面组成的,是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表象与特点。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就可能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3)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因此,受苏东坡的这一诗句的启迪,新闻学借鉴摄影的概念,要求记者要学会站在不同的方位去看待客观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新闻价值。(4)媒体生产出的新闻产品,最终要“卖”给受众,所以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应考虑受众的感受。事实有很多侧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收获,但读者需要的是最佳的角度。所以,在选择角度时,应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
判断题 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判断题 评论员文章: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作者作为编辑部评论员,体现编辑部集体的观点和倾向,一般由编辑部自行定稿。论题一般偏重于论述局部性重要事件或问题,比社论广泛、具体。常常配合或结合新闻事实或材料发表,依附性较为明显,要求配合及时,不失新闻性和时效性。
判断题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政府采取的扼制出版自由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在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有过封建王朝的复辟,有过资产阶级的政权对封建阶级妥协,有过独裁统治,欧美各国政府都采取各种手段扼制出版自由,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批评政府。1662年,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许可证制和出版物必须受议会设立的检查官的检查。直到1694年出版法案颁布才正式废止。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于1810年恢复新闻事先审查,而德国从1819年开始重新执行书刊检查制度。这种事先检查制度使得报刊万马齐暗,也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英国在1695年,法国在1814年,德国(普鲁士)于1850年,俄国于1905年都先后取消报刊事先检查制。(2)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定煽动法、诽谤法扼制出版物18世纪初期,英国国会可以随意确认煽动诽谤罪。政府或国会如发现可疑的出版物或作者,即可由总务大臣签发逮捕状,成百上千名报刊发行人、作者、记者遭到罚款、监禁,甚至判刑。白色恐怖弥漫欧洲的报界。(3)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了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沉重税负使得报刊入不敷出,印花税实行不到半年,报刊就停了一半。德国、俄国都先后实行过印花税。直到1861年,英国才取消印花税,欧洲各国也陆续取消。与征收印花税相辅相成,政府以津贴方法支持、收买一批报纸,并把津贴列入政府预算。在18世纪前期,英国首相承认每年津贴给报纸5千镑,而“秘密委员会”说每年达5万镑。以上种种手段,都使得报刊在重压下苟延残喘,种类少,报价高,售量少,发展迟缓。正如恩格斯所描绘的:“诽谤法、叛国法和读神法,都沉重地压在出版事业身上……英国的出版自由一百年来苟延残喘,完全靠政府当局的恩典。”
判断题 态度:就是创作者对外界刺激的估量,判断,评价?
判断题 “左叶事件”1957:1957年,左叶时任农业部部长助理,在刘少奇陪同苏联领导人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因在场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争吵。左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反感,第二天,《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报纸进行了报道。后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这件使得影响进一步扩大,由此引发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使新闻界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左叶事件”被说成是“新闻界的右派分子向党的新闻事业发动进攻,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些记者被打成‘右派’而被迫检讨”。
判断题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判断题 新闻通讯的特点:①新闻性、时效性。通讯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②详细、周详的报道。通讯是一种深入报道的文体,它要清楚地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生动地再现现场。通讯内容比消息具体丰富很多。很多重大事件,往往是先发一个消息,然后概括地介绍这个新闻事件,最后才发通讯稿,让读者有一个详细而深入地了解。③倾注情感的问题。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能更多更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评价和感受。这些感受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或是通过充满感情的描述文字乃至直接议论,或者对事实的分析表达。④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通讯有许多表现手法,以叙述、描写为主,以议论抒情为辅。通讯的篇幅比较灵活,一般几千字,多则几万字,视需要而定。通讯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真实具体的数字外,还要求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