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动态消息的特点: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问答题 名词解释:蒂姆·伯纳斯-李

问答题 【名词解释】社会关系论

问答题 改正校样(30分)改正下列校样中的错误。如发现差错,但根据文中给出的信息无法改正,可指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改不误为误,倒扣分。太阳能光伏发电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全球还有20万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人们希望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可持续发展。这当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人们关注的交点。丰富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发电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光热发电方式;另一种是光电直接转换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都远远胜过光热发电,是当前人类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最主要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多个电池串连或并连起来,可以组成较大攻率的太阳能电池组。硅太阳能电池目前发展最成熟,分为单晶硅太阳能池电、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四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在实验室里获得的最高光电转转换效率达24.7%,工业品的转换效率约为15%。目前在大规模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单晶硅成本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多品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相对低廉,实验室最高光电转换效率为I8%,工业品转换效率可达16%,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目前,非晶硅簿膜太阳能电池由于稳定性差、技术不成熟,尚待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可以存储在蓄电池中。通过逆变器可以将蓄电池中储存的直流电转化为22OV的直流电,为各种家用电气供电。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已从军事、航天领域扩大到广泛的民用领域,尤其在偏远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以节省造价昂贵的输电线路。但是在目前阶段,它的成本还很高,发出1kW电需要投资上万美元,因此大规模应用还不够经济。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在1994~2007年之间的16年里增长了17倍。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3300MW。予计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占世界总电力供应的比例将达10%。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大多数地区全年平均每日幅射量大于4kW·h/m2,日照时间大于2000hr/Y,开发利用潜力十分巨大。2007年是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1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当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155MW,占世界总产量的12%,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四大国,并初步建立起从原材料生产到光伏发电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2008年产量继续提高,达到2000MW。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大多用于出口。为扶持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预计未来十几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年增长率将高达25%。尽管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已经实现快速发展,但技术尚末完善,在硅材料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电力,并且潜在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有关各方对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问答题 新闻法制

问答题 【名词解释】可用稿

问答题 改正文稿改正下列文稿中的错误。如发现差错,但根据文中给出的信息无法改正,可指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改不误为误,倒扣分。浅谈中印思想的原始区别(节选)关于佛教思想,总给人比较虚无空洞的感觉。所谓的虚无空洞,其实就是不入世。它不讲求获得现世的种种;反而讲求回避现世的种种。如果把这种思想作为个人生活指南,则个人就显得虚无空洞。但如果把这种思想作为社会、国家的思想基调,则那个社会、国家就显得虚无空洞。佛教之所以回避现世种种,在于它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是一个印度王子,是一个现世种种都己具足的人。他对于“完全拥有”这件事情,感到疑惑(或者说感到虚无,感到没有意义)而开始了他追求“完全不拥有”的生命历程。那个“完全不拥有”也就是佛教说的“舍”,把现世已有的舍去。至于现世还未有的,自然更要全然回避。这个思想对不对,很难说。不过,一个什么都有的人“舍”,和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舍”,应该很不一样。毕竞,一般人并没有那个印度王子“完全拥有”的优越条件与稀有经验。佛教讲究“因缘说法”,也就是根据说法对象的程度(根器),而以不同的方式教诲之。因此,佛教经典真是浩茫烟海,而所讲的道理也不完全相同。这和基督教只有一部《圣经》的情况,很不一样。虽然佛教依照对象身份而作不同地演示,可是“舍”的精神与态度,总是类似。佛教为什么要“舍”呢?一个“相”字几乎可以完全说得明白。原来“相”是佛教对人生种种的基本解释,而“舍”是佛教对人生种种的基本态度。在佛教而言,“相”与“舍”,几乎有一种因果上的关系:对“相”的认知,引发“舍”的行为;“相”是理论,“舍”是实践。任何思想上的事情,都是认知引发行为,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了解佛教之所以“舍”,之所以不入时,必须了解佛教对于“相”的看法。“相”是什么,“相”即是可以感觉到的一切事物。简单地说,“相”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而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换句话讲,一切可感可知的事物,都可以叫做“相”。这个世界的存在,便是由我们所感所知的各种“相”所构成。在佛教而言,“相”和这个世界,可以说等义。中国自汉代以来,儒教为官方的主轴思想。其他思想,相对也变的多少有儒教气味。秦汉之前,则是思想的自由时期。然而,无论汉前汉后,思想界对于中国最古老的一本书,却都没有什么异议(甚至争相攀附,以为其思想立论之依椐)。这本老书,就是《易经》。《易经》的思想不强势,但是也不弱势。一句“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最能代表《易经》精神——效法自然,不停止努力。既然“自强不息”,当然务实入世;而不可能虚无出世。作为一个源头,《易经》对中国后来的各家思想都有影响。因此,相较于印度,中国给人现实入世的形象。

问答题 “三贴近”原则是指?

问答题 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