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有区别于其他文字写作的一些特殊要求。这些要求来自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产品,需要满足大量、广泛传播信息的需要,同时这种传播是在与受众之间通过快速交流实现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决定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如下方面:
(1)坚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则失去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坚持新闻真实性,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结合。
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则失去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②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具体表现在:为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③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
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效性
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字作品。有些新闻迟发一步,可能成为没有价值的旧闻。这由新闻自身的“一次性消费”特点决定。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时效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它既是传媒的资源优势,又是资本优势。拥有第一时效的新闻不仅产生社会效应,而且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新闻写作中体现时效性的方法如下:
①新鲜。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
②快速。记者要学会快速写作。最迅速的应该是“倚马可待”。在消息的电头里,抢发新闻的时间“单位”正在变小。
③简短。把新闻报道——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写得短些、精粹些,对提高时效性有重大的意义。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不会快。
(3)坚持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要把新闻写得“好看”。落实到新闻写作的行文中,可读性主要体现在要使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做到通畅,没有障碍,要使新闻报道尽量消除自身的小确定性与模糊性,增强其透明度,便于同读者的快速交流,使得他们容易接受。坚持可读性包括以下几点:
①具体
a.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b.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②生动
a.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b.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
c.新闻报道能否生动,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③通俗
通俗,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话。
a.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不能把来自某些权力机关的新闻发布、领导讲话稿、工作简报之类的材料拿过来,不经采访,也不经任何文字消化加工与改写,就当做新闻报道原文照登。
b.要学会“第二种翻译”。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
c.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但堆砌大量数字会削弱传播的清晰度,因此要巧妙地处理好数字,使其内容通俗易懂。
(4)坚持针对性
针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写给谁看;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
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日的。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针对性就报道内容而提出的写作要求,包括三方面:
①加大信息量
a.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或称写“立体化新闻”。多侧面报道要求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透过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报道,避免单向、直线思维模式。
b.学会抓特点。特点越鲜明,差异越显著,其信息越大。学会使用新闻背景。无论是事件本身的直接背景还是相关间接背景,都能有效地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d.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②加大知识含量
a.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看,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
b.知识含量的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③挖掘思想深度
读者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发生的原因,要理解事实的“意义”。因此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其现实的针对性也越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越大。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何为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判断题 开座谈会采访的优点和局限有哪些?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1)开座谈会采访的优点①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一个个地挨个采访,是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费时多,来得慢。快一点的办法是召开座谈会,请有关方面的人来参加,这样就能把情况集中起来。②有利于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应对一些重大事件,要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应,座谈会也比个别访问来得快。③有利于了解争论双方的意见对有争论的问题,邀请有关方面的人来座谈,对了解争论双方的意见大有好处。④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有些问题,靠个别访问难以弄清事实的真相,但通过座谈会,你凑一点情况,他凑一点材料,互相启发,帮助回忆,对弄清事实的真相也很有益。⑤有利于解决某些矛盾在采访中碰到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最好的办法是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找一些“诸葛亮”来座谈,发动大家献计献策,矛盾就容易解决了。(2)开座谈会的局限性①有些不便扩散的间题,放在座谈会上去谈,就不合适,只能靠个别访问。②有些问题,需要细谈,座谈会人多,每人发言的时间有限,只能靠个别访问。(3)座谈会采访应注意的问题①由于座谈会是由多个对象参加,因此对对象群体“资格”的审查十分重要,否则,会导致与会人员不敢讲真话。②当前人们的时间观念普遍增强,参加座谈会的人较多,发言又得依次进行,弄得不好好,仍一些对象“泡”在会上,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判断题 照相机镜头前加什麽滤色镜保护镜头最好?UV镜
判断题 DC是数码相机的标志。
判断题 DV是数字摄像机的标志。
判断题 新意见领袖的新动向:商业化、职业化、群体化要正确看待新见领袖:新意见领袖容易引发的群体激化值得高度重视。新意见领袖本身的是非对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判断题 新闻编评人的能力结构(1)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指的是新闻编辑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①社会信息(包括时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生活信息等)。这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它构成媒介产品的主体。②行业信息,即新闻媒介产业的情报和消息。③来自受众的信息,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是新闻媒介的服务对象,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才能传播有效地进行。④媒介内部的信息(2)鉴别能力。鉴别能力指的是新闻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鉴别能力是编辑人基本修养与工作经验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越高的编辑就越具备对新闻信息的鉴别能力。(3)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指的是新闻编评人员对零散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使其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的一种操作能力。(4)创造能力指的是新闻编评人员突破传统思维、创新业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过程往往表现这样的一些品质:①一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能在大家习以为常之处察觉事物的差异性,能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②探索过程的发散性,即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③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即用前人来尝试过的独特、新奇思维路径和方法解决问题。④思维结构的综合性(5)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指的是撰写、修改稿件的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大小新闻评论的能力。(6)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其指的是报纸编辑使用与新闻传播有关的现代通讯手段、语言工具、技术设备和交通工具。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