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正透镜是中间厚,周缘薄的凸透镜
判断题 新闻的起源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是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第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能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两者都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古代的新闻传播:口头,手写,印刷中国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外国官方公报(古罗马)凯撒《每日纪闻》新闻信(古罗马)16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航海业、工商业的发展,新闻传播活动进入活跃时期,威尼斯手抄新闻出售
判断题 我国报纸的开张主要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对开报纸,就是报纸的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二分之一。对开报纸的每一面分为左右两个相对的版,两面共四个版,其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四分之一,如《水钢日报》。一种是四开报纸,就是报纸的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四分之一。四开报纸的每一面也分为左右两个相对的版,两面共四个版,其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八分之一,如《贵州日报》。891
判断题 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
判断题 模块式编排:模块式编排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版面设计。效果是独立成块,不与其他稿件交叉。从视觉美学的角度看,模块式编排还能够产生一种单纯而规整的美感,能尽量减轻阅读时的心理压力,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版面上强调留白,这种版式符合当代白领读者追求简约、平和的审美习惯。模块化的功能是以信息单元化达到信息清晰化。它的优点在于便于快速撤换稿件,便于快速拼版。
判断题 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受到广泛关注。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
判断题 中国的新闻改革30年的三次跨越一.第一次跨越(1979年——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第一次跨越的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2、背景: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新闻媒介不可能从实践的突破中概括出新的理论,也不能从借鉴世界各国的模式中得到新的启迪,只能回头找历史上的闪光点,基本是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党报传统为蓝本,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3、四年内所取得的基本成就:(1)(对新闻媒介的性质的重新认定):摈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2)(新闻真实):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3)(新闻报道的内容):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介的主体;(4)(对新闻价值的确认):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等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必不可少的标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命题。※新闻规律:新闻也像其他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4、评价:虽然此次跨越为50年代老话题的再现,但试图为新闻媒介建立核心概念,构建新闻学框架,为“新闻有学”打了理论基础。二.第二次跨越(从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从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1、学术上表现为信息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争论结果:信息概念被普遍接受。新闻媒介不但要从事宣传,还要提供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2、信息概念的引进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巨变:(1)(媒介结构):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2)(媒介内容)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3)(报道样式):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如预测性报道,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三.第三次跨越(在1992年后开始):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这次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1、对新闻媒介性质的重新认识(1)、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该观点和把新闻事业当作宣传机构是一致的——既然新闻媒介完全是一种宣传工具,那当然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内的。(2)、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面对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新闻事业就其产生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其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2、理论突破带来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完整含义: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这样,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新闻媒介的功能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上。3、在经营上走向市场,导致竞争的展开:新闻媒介一旦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1)竞争的直接目的:争夺受众;(2)竞争的最终目的:争夺广告。——于是,发行量,收视率成了媒介成败的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4、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媒介的竞争态势:可以用“三乘三”来描绘。5、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6、竞争给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竞争是面双韧剑,它给媒介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1)、新闻产品在竞争中向通俗化、庸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介的品位。中国媒介上煽情主义浪头严重。(2)、广告客户对媒介造成很大压力。(3)新闻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亟待加强。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果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标志着中国媒体改革向着深层发展。基本目标: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第一:适度的市场集中,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第二: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型增长,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第三: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第四: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举措:1)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2)频道、频率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4)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5)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6)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总: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即从过去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主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二、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历史证明,一切改革都从观念更新开始,最后都将遭遇制度壁垒。如果制度能够顺势创新,那么改革将会继续向前。)三、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四、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1)新闻改革是由观念更新作为其直接推动力的。而观念更新则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2)中国的新闻改革是在现行的新闻体制内进行的;(3)新闻改革虽然促使新闻体制作了微调,但基本框架未动。)第二节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1新一轮改革的起步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12月,中央“两办”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要求本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对全国报刊治散治滥,开始了三年左右的报刊结构调整。*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起步。2新一轮改革的背景:针对传媒业积聚的内部矛盾和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1996年起,中国传媒业开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开始主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3新一轮改革的特点:(1)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战略性大调整;(2)先是报业,后是广播电视业;(3)从结构调整入手,以集团化为手段推进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制度创新。
判断题 发稿计划是报道力一案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等。发稿计划是对报道规模与报道进程的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