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
“客观新闻学”走向“对话新闻学”的关键是对新闻生产人本主义的尊重。史安斌、钱晶晶曾归纳Hartley(2008)和SoffeK 2009)①关于对话新闻学的四个核心观点:①新闻报道是记者与其报道对象之间相互对话和沟通的产物,也是不同话语和立场相互冲突、调和与协商的结果;②新闻媒体和记者应当是某个特定政治和社会群体的一分子,而不是所谓“局外人”;③新闻文本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开放性的、蕴含多种阐释可能性的“话语建构”(Discur.si ve Formation);④新闻报道的首要功能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引发建设性的“公 共对话”。
我们感到对话新闻学的核心观点也许同样适合用来解释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主要集中在对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人文意识、人文价值等要素的关注:强调新闻在涉及民生的报道中要敢于为民直言不良之事,弘扬正气,传递真情,替民解忧,关注弱势群体强调面对大灾大难的报道.新闻价值必须让位于生命价值;@新闻报道应该弘扬人的心理和精神.重视受众的知情权;以及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重视新闻当事人的感受。
融合媒介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较传统媒介实行得更为彻底,因为融合媒介新闻生产是真正的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人人参与的新闻互动和人人参与的新闻传播。
一、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
2001年9月11日,两架飞机撞毁了美国世贸中心,新闻媒体采用了大量私人拍摄的影视图像,他们恰巧带着摄影机拍下了现场令人难以置信的那一幕。 而《草根媒体》(% TTie 的作者丹.吉摩尔(Dan Gillmor)却在想象:“如果飞机上和建筑内的人都有照相手机,我们的记忆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会不会从被恐怖分子占领的飞机上传送影像?他们会不会从那个变成多人坟场的双塔内传出影像?如果有那些影像和声音在世界各地流传,我们的记忆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想象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和2013年陨石撞击俄罗斯事件中.普通公民用手机或车载摄像头拍摄的影像资料远比媒体摄影记者拍摄得更完备、更清晰,那些昏暗的、摇晃的第一手画面很快成为媒体竞相采用的珍贵资料。伦敦市民威廉•达顿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的第一时刻,就用手机拍摄了大量照片,并且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的现场,而他的这些照片很快便进入了各大电视网的 新闻头条。
一时间,有关“公民记者”的讨论变得沸沸扬扬,普通人开始变成了新闻事件的主角,不需要记者,他们就是记者,就是电视台,他们就在现场,他们完全可以 自己来报道新闻。丹•吉摩尔引用一个韩国网络报纸的宣言来代表他对普通人参与新闻报道的认识:“每位民众都是记者。记者不是特殊族群,任何想找出新的发展并写成报道,供他人分享的人,都是记者。”
五年前或十年前,“公民记者”这个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中恰巧站在历史关键点的普通人的闪亮一刻。但是,在今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电视台”的年代里,已经没有媒介会忽视普 通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了。这些非专业的市民记者已经成为当今新闻生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媒体向他们展开双臂。如果说,1998年麦特•德拉吉在淘汰新闻材料中获得震惊世界的新闻,为自己的博客创下了数百万的点击量,直接导致克林顿走下美国政治舞台,是开创了一个“公民记者”时代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全盛时期正在到来,越来越多的“麦特•德拉吉”们正在通过博客、 微博、论坛、QQ、微信等各种媒介渠道发布属于自己的新闻。
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之所以在融合媒体时代如此蓬勃发展,一方面自然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没有网络技术、移动便携数码设备的普及,普通人参与新闻生产或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但是,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人的需求与满足的问题,那些被丹•吉摩尔称作“原本的受众”(the former audi- ence)群体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事件旁观者了,他们急迫地希望发声,希望告诉世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于是他们在新闻的进展中做出反应,深度参与,甚至改写了整个故事”®。对于融合媒体而言,试图限制“原本的受众”的发言需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并且融合媒体更倾向于不断鼓励和激发“原本的受众”对于新闻生产的热情.让他们融入新闻生产体系中来,不但解决了融合媒体内容不足的问题.而且获得了一群积极主动的免费提供者。
当然,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也有它的利弊.并不是受众畅所欲言,媒介获得人气,一切皆大欢喜这么简单。这些非专业的市民记者既是报料人、围观者,又是评论员、转发者,同时也是受众,这种多重身份的重叠状况是否有利于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和专业性,这是不得不让人思考的。
二、人人参与的新闻互动
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未来是湿的》一书第一章讲述了一部手机失而复得的故事。伊凡娜女士丢失手机之后,通过电话公司发现手机在一名叫莎莎的女孩手上,对方不仅拒绝归还手机,甚至还辱骂、威胁伊凡娜。伊凡娜愤怒之余将消息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其后新闻网站E)igg转载.地方性和全国性媒体开始热烈关注,于是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参与新闻互动的网友中有人发现了莎莎和其男友的MySpace,接着又有人查出了莎莎的全名和地址,还有人开车前往莎莎的房子,将视频放在网上供人浏览,新闻的不断更新使得上百万网民开始关注事件、发表评论、献计献策.随后数家主流媒体也开始介人报道.最终纽约警方迫于压力逮捕了拒绝交还失物的莎莎,并将手机物归原主。这是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人肉搜索”故事,作者克莱•舍基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了无组织群体是怎样形成并发挥出巨大影响力的。如果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则可以看到在网络媒体空间中,受众是如何通过互动来推进和完成一个新闻事件的。
类似的事件发生在2012年8月26日16时,一网民微博发表一条关于“8 •26”特大交通事故中一名官员微笑的评论并配以图片说明,一时间事件激起热烈讨论和互联网大量转载。当天19时,有网民指出,当事人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下文简称“杨”)。当天22时,网民发布一张杨的戴表照片,并称“怀疑是价值3. 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当天23时,网络又发布了杨的五张不同戴表照片。8月27日,网民指出杨所戴手表款款价格不菲,因此网友戏称杨为“表哥”。其后,置身舆论旋涡的杨达才先后在媒体接受采访,在微博回应质疑。但随后网友又上传四张杨的手表照,其间又有网友爆出杨的手镯、西装、眼镜可能也价格不菲。有学生向陕西省财政厅提交公开杨达才工资申请。直至9月 21 日,事件经历短短20多天的互动,最终以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 而告结束。
在整个“微笑表哥”事件中,有四类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首先,就是微博报料人起到了发起新闻事件的作用.而其后新闻事件的发展其实就是在网友不断互动中自发地进行着的。其次,就是在整个事件中不断提供新的新闻素材的事件追踪者,大量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激发了这部分受众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追踪和素材收集当中,进而使事件的热点不断地转移延续。再次,则是事件中的评论者,他们是从受众中涌现出的意见领袖,他们为新闻生产提供专业知识、理性分析、深度解剖,进而引导事件中的舆论走向。最后,则是沉默的围观者,他们数量庞大,不参与新闻生产但或看、或转,是潜在的新闻生产者,他们对新闻的生产者产生一种耀目的刺激感,激发他们更多地投人精力,同时他们对新闻的当事方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融合媒体时代以无组织形式进行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它与传统新闻从采访到编辑到发布的模式截然不同。它从报料人发布第一则新闻开始,随后在不断的互动中新的追踪者提供素材,推进事件发展,直到事件解决,最后在众人的添砖加瓦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且极为庞大的新闻产品。
三、人人参与的新闻传播
“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这是自媒体时代里的流行语。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论坛、博客、邮件、微博……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网民早已不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新闻,他们已经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按《牛津英语大辞典》的定义,“新闻记者”就是“为报纸或杂志写稿,或者准备新闻给广播电视台或电视播出的人”。克莱•舍基(Clay Shirky)调 侃这是一个奇怪的定义,因为它只强调了 i己者这一职业的雇佣关系,在出版商少 的情况下这个定义没有问题。“然而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大体上,发达世界里任 何人在任何时间可以发布任何事情,并且自从发布的那一瞬间,它就可以被检索 并能从全球访问到。如果任何人都能成为出版商,那么任何人都能成为新闻记 者。”® “新闻和新闻节目不过是对任何事件的任意反应。”®当然,这全拜信息技 术所赐,人的自主性再一次得到彰显,传播渠道为所有人所共有,你可以随时向 全世界发言。
传播技术的发展让人际传播进人大众传播的,首先要算是毕昇发明的印刷术,他首次让文字信息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大为提高,而后磁带、胶片的发明提高了图像、声音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可以说复制速度提高了大众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互联网是继印刷术之后诞生的最重要的媒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复制的便捷快速,近乎完美的复制能力使得人际传播进入大众传播变得如此之轻易。 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算了一笔账:“在微博时代,你有100个‘粉丝’,你就像一个小规模报纸的编辑;1000人,你就是街头海报、大字报的创作者;1万人,你就会有创办杂志的成就感;10万人,你发出的信息就像地方报纸一样受人瞩目;100万人,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的头条那样有影响力;1000万人,你就可以像电视主播一样让全国人民听到你的声音。”®这样的微博影响力,主要来自于网络平台中信息方便的复制、转发和自我生产。复制、转发、生产让网络传播时代的普通人轻而易举地成了大众传播者——记者、主持人、出版商。但是,问题在于基于网络传播科技的博客、微博、QQ、论坛、微信等传播形态的“粉丝” 就等同于传播影响力了吗?
2010年12月6日晚上7时许,一条有关金庸因脑炎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通过微博、互动社区等途径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一时间引起不少信以为真的网民“惊呼”和“围观”。事后不久,金庸的助手出面证实,金庸先生身体状况良好。这样的假消息在“人人传播新闻”的时代比比皆是,仅金庸一年就两次出面辟谣,证实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可见,在融合媒体时代,受众虽 然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强有力支撑,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新闻事件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力,但受众终究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媒体记者,不具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个人媒介也不能取代大众媒介尤其是主流媒介。
过去,人们常说,“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融合新闻生产时期,我们也许可以说,“新闻正在蜕变为一种草率的生产”。如今的媒介活泼有余、严肃不足, 内容生产草率马虎,节目生活化、庸俗化、粗鄙化、草率化,受众感受不到新闻生 产的高尚性、专业性、规范性和严肃性。随着网络和新媒体进人大众传播领域, 草率化生产趋势将会日益明显。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电子邮件营销因为是传统营销,带不来太多利润,被很多企业舍弃了。
判断题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判断题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学院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新闻系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学科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1949年新中国设立华东新闻学院、北京新闻学院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判断题 什么是策划?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判断题 稿件:所谓稿件,是指经过著作者创造性精神劳动所产生的、以一定的物质手段如语言符号或某些非语言符号(色彩、线条、光线、音响等)为载体的一切精神产品,包括文字作品、艺术作品、图表、视听作品及资料等。
判断题 标题的写法标题是消息的眉目。中国一所著名的新闻学院,做过一次读者调查,读者阅读新闻,有九成多是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语:看书看皮儿、读报看题儿。标题直接决定了读者对新闻的取舍。我们要写一篇报道,一般是掌握七分采访、三分写,在具体写作中,一般是掌握七分做标题、三分写内容,在写新闻的时候,要在标题上下功夫,做文章,力求“题不惊人誓不休”。消息标题有别于其它标题,即多采用多行标题形式,多行标题就是除主标题外,前有引题,后有副题。“引题”有时也叫“眉题”、“肩题”,作用是交待形势,说明背景、烘托气氛,引出主题。“主题”又叫“母题”,是整个标题的中心,是一则消息中最主要事实和思想的概括。“副题”又叫“辅题”、“子题”,一般是对正题的补充。如新闻社一篇批评浮夸风的稿子,标题是这样写的:眉题:昔日上路怕事故今朝走路心有谱主题:临漳县群众学“走路”副题:交通事故率、经济损失率同比下降了48%和60%但是,一条消息不见得“诸题俱全”。好多编辑记者觉得文章好写,标题难定。的确如此。一个好标题可能使一篇一般化的文章“身价大增”,一篇好文章也可能因为没有好标题让人不能产生第一好感而走“厄运”。下面,着重就如何运用修辞方法作好标题,给大家共同交流一下。(1)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如:2000年,五一期间,某县大棚蟠桃规模上市,销往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市。当时,某记者采写了一篇报道,标题为:“临漳蟠桃待遇高、坐着飞机全国跑”。此稿被评为当年的省市好新闻。)(2)对偶。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音节和谐的一对语句对称地并列在一起,表达相近、相连、相对的内容。(如:1999年,某村种植大户胡海庆为搞好蟠桃销售,在当时农村手机尚不多见的情况下,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第一个将电话按到了大棚内,可在第一时间联系业务,掌握外部行情,签约销售订单。某记者发现这一情况后,当即采写了一篇消息,标题为:“电话扯树下、鲜果卖俏价”。)(3)夸张。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一般都是事实的反映,不能超越事实。不过新闻标题还是可以恰当运用夸张手法的。这可使标题更加富有生气、更加鲜明生动。(如:1998年,一同志写过一篇反映某县獭兔产业迅猛发展的稿子,在《河北日报》头版报眼刊发,标题为“临漳獭兔比牛大”,说明獭兔的规模和效益比原先养牛要强的多。标题字数虽不多,每每提及,使人记忆犹新。)(4)借代。就是给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改换名称或变换说法,来代替这个人或这种事物的本来称呼或本来说法的修辞方法。(如:1998年3月18日,“县领导给市政员工送宝”。2003年,某县獭兔发展较快,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有记者当时写了反应这方面的报道,标题为“兔子尾巴长长了,临漳经济增强了”。还有发表于1998年河北日报的反映某县选拔优秀干部的稿件,标题为“千里马跑出来,南郭生走下台——临漳赛场识马选干部”。)有时,在一组标题中,可运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如:1998年7月,我县工商局长王连方自动辞官去养羊了。我闻听,在常委会刚刚结束的第一时间,就采访了他,并写了一篇题为“不恋官场闯市场,不做局官当羊倌----临漳工商局长自摘乌纱游商海”。眉题用了“对偶”,主题用了“借代”的手法。此报道在《邯郸晚报》头版头条、《邯郸日报》头版报眼、《中国工商报》、《人民日报》等全国20多家媒体刊发,并荣获当年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晚报好新闻三等奖。再有,1998年11月刊发于《河北日报》的反映河北农大在某县万亩示范城设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的稿件,记者定的标题是“农业求佳丽,科研找婆家——临漳与科研院校联姻生出‘金娃娃’。”这里面眉题用的既有“对偶”,还有“借代”,主题既用了“拟人”又用了“借代”。又如:1998年某县在《邯郸日报》刊发了反映改革开放20年成就展的专版,当时的大标题定的是“漳河起舞写就昔日辉煌,铜雀放歌再谱明朝新篇。”这里面,就用了“借代”、“拟人”、“对偶”三种修辞方法。(5)设问。(1999年8月30日河北农民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眉题:“为啥于园村历次税费都能在一天收利索?”主题:王青山九年“门前清”。在标题的制作中,还有比喻、感叹、映衬等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列举。总之,修辞方法用于标题,可使标题生动形象,简洁感人,出神入化,言尽而意无穷。运用修辞方法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也不是“雕虫小技”,为的是利用修辞之妙得来标题之妙。
判断题 建立并强化全员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答案】正确
判断题 简述新闻标题的具体作用。(1)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醒目的形式刊于新闻之前。其特点是:①概括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并且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②简短、凝练,往往只有一句话或两三句话;③位置通常在新闻之前(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中间),并且通帯以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字号吸引人们关注。(2)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①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稿件如果没有标题,排列在版面上的结果将是首尾难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表现。对于读者而言,没有标题的新闻内容是很难让他们理清头绪、选择阅读的。②揭示新闻内容新闻标题能对新闻稿件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提示,使读者在最短的旪间中了解新闻说的是什么,这是新闻标题必须兴备的一种功能。尤其随着读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使得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越来越感到压力和困难,他们不可能有时间从头到尾一条不漏地阅读所有新闻稿件,只能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粗略浏览,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一些读者由于时间压力,只读标题,不读正文,他们更需要新闻标题能够提供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标题要将重要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标题中反映出来,才能有效地帮助读者选择和阅读。③评价新闻内容随着多行题的大量采用,新闻标题不仅能够展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还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轮,代表新闻媒体表态、发言。新闻标题评价新闻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a.可以通过对新闻亊实的选择进行评价,标题中写什么,不写什么,本身就是一种评价;b.可以通过对标题内容的安排进行评价,如把什么内容放在主题中,把什么内容放在辅题中,这也能让读者看到媒体的态度和评价;c.可以直接对事实发表议论;d.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如选择褒贬鲜明的词语制作标题,表现编者的态度。④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标题不仅能向读者提供最重要的事实和观点,还能够以生动优美的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读者阅读正文。如标题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以比拟的手法,生动描述新闻事实最精彩的一幕,这些表现方式都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当然,新闻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首先还是它揭示的新闻内容是读者需要了解和感兴趣的东西,但标题的形式新颖,语言运用巧妙、形象,会使重要的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⑤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新闻标题对版面的美化作用是非帯突出的。标题的机构、语言、字体字号等不仅能够美化版面,而且还能表现一家报纸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