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制作的方法技巧
新闻标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是“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明显特征。因此,当今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也就五花八门,比如开门见山法、故弄玄虚法、幽默风趣法、借题发挥法、小题大做法、制造悬念法、似是而非法、反衬调侃法、制造意境法等等。
1、强调标题的口语化和亲和力
一是在时政、国际报道中,新闻标题从过去的严肃庄重变得轻松活泼,以口语化和生活味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国际新闻事件发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往往有着宗教、种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复杂背景,读者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隔膜。为了消除这种隔膜,用生活化、口语化的标题来从心理上贴近读者,用最简洁、通俗的语言对新闻事件作出分析和评价,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事件的本质。二是在经济、科技报道中,大量运用大众话语以增加亲和力与可读性。如下列新闻标题,读来风趣形象,引人入胜。科技报道的技术性、专业性很强,而通过标题通俗形象的处理,则增强了这类新闻的可读性。
2、突出标题的刺激性和冲击力
当今媒体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与编排中,加强标题的刺激性和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可读性和必读性,更是当前文字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最有效武器。
3、重视标题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传统的新闻标题多是以中性的口吻来陈述事实的,重在叙述;而当今新闻的标题却越来越多地重视生动的表现,使主题更加形象、生动。在风格上,传统新闻标题追求稳重、含蓄、精巧;而当今新闻标题则向粗犷、写实、跳跃、直露、富有气势方面发展。
4、增加辅题的信息量和新功能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阅读新闻总是带有太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于是在新闻标题中蕴含大量的新闻信息就成为一种趋势。在加长的标题中,其所蕴含的新闻要素自然就会增多,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只读标题的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当然,新闻标题有加长的趋势,一般是引题和副题加长,作为标题主干部分的主题一般不会过长,否则会使整个标题显得累赘、笨重,且中心不明确。
5、变化标题句式。把陈述句变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等,使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6、活用成语、谚语、俗语。引用法:把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新闻标题,借助其自身特有的词义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意向。或化用法:对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等作细微改动后,变化使用,赋予其所内涵,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
7、力求化入诗词。指遣词造句要吸收诗词的长处,像诗词那样清丽、含蓄,韵味无穷。它以想象新颖,出语奇隽,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我们吸收其丰富营养,在制作标题时也能左右逢源,吟得佳句。
8、活用修辞艺术。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悬念式侧重于用鲜少听闻的、让人比较震惊或是不合常理的消息去博取关注。
判断题 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
判断题 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判断题 G·H·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①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②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判断题 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判断题 新闻定义中的“新近”是一个相正确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
判断题 材料《爸爸去哪儿》取得成功,谈谈你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看法。2013年《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的热播,为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个个收视率高点和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然而面对这场娱乐盛宴也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考,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1)原创精神的缺失观照2013年国内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可以看到几乎绝大多数的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这些节目虽然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人们还是不禁疑惑: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原创的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这样照搬舶来的文化产品会引导中国的媒体文化产业走向何方?当下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挤压效应”作用下,寻找各种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地方媒体资源的丰富也加剧了各家卫视之间的竞争。然而,仅仅满足于依靠照搬国外节目版权求得生存与发展,显然不可能持久。(2)价值导向的失控舆论的形成,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引导。媒体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导向作用。真人秀不提供台词,不规定过程和结果,不进行现场调度,一般也尽量减少摆拍,往往是采用多机位、立体式的方式记录参与者的行为,而参与者则可以在规定情景中自由行动、选择和思考。因此,记录他们的这种“自由”,就成为真人秀不同于电视剧的魅力所在:真实、自然、随机、开放、难以预测、出人意料。在真人秀节目中,“草根明星”被媒体这个大机器不断地制造,而受众中也不断出现“粉丝”这类过度的媒介消费者。偶像崇拜是一个延续了很多年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某一人物被夸大了的社会认知的崇拜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人们认同偶像的价值观、言行举止,也往往模仿偶像。而这种一夜造星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娱乐媒介产品价值导向的失控必然带来社会价值观的乖离。(3)市场机制的滞后目前国内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存在着简单复制的倾向,或曰“跟风”现象。从电视出现的那天起,电视台之间就相互学习、相互模仿,这也很正常,毕竟优秀的电视节目资源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模仿已经取得成功的节目形态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似乎成为一种典型征候。(来源:张庆《电视娱乐传播的价值取向分析——兼评2013年中国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
判断题 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