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具体如下:(1)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①新闻性与具体性新闻性是前提,没有新闻性就不必作详细报道;具体性是基础,不具体就写不出详情经过,展不开故事情节,也就构不成一篇完整的、生动的通讯。②典型性与重要性事件越典型,其普遍意义越大;事件越重要,越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兴趣。当然,这个要求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有各种事件类型: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一般事件、趣味性事件。但一定要有某种典型性。③完整性与形象性事件要完整,以便写出全貌;有时即使是写一个片断,也要把这个片断翔实完整地反映出来。既然是事件的详尽报道,就要求具有形象性,没有形象很难写得生动和吸引人。(2)事件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①以人记事,以事带人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主,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这就是写作着眼点的不同。记者之所以把采访的结果写成一篇事件通讯,是因为事件比较重要、集中、吸引人,而事件中的人物则比较分散,多数为一些群体。事件通讯既然是以写事为主,人物就不应该是中心,不能喧宾夺主,以写人代替写事;而应该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的描述,将人物带叙出来。②故事完整,主线突出有时分头进展有时又交叉在一起,很类似电影的结构方法:按时间发展的脉络,变幻空间故事。(3)要写好事件中的人物人是事件中的主要角色,是事件的行为者、事件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尤其通过事件表现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几乎都通过事件中的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命运、人的故事来表现。因此,事件通讯中,人仍然是最活跃、最有表现力的因素,通过对一个个人物言行的描述,可以使通讯具有深厚的内涵。
判断题 非事件性消息的价值:当代非事件性报道之所以日渐增多,其原因固然同传播技术进步、媒体竞争激烈、报纸以及其他媒体的杂志化倾向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非事件性新闻,包括非事件性消息,有其特殊的魅力、特殊的传播价值。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在于:(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由于教育的普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大世界”更为关心,同时,由于信息接收行为的日常化和信息的多样化,人们的“信息欲”也更为强烈。事件性报道虽然仍是传播的重点,但是,单纯报道事件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媒体为其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消息体裁的灵活自如,可以使非事件性消息的报道内容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在时间跨度上,它们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过去或未来的。就题材内容而言,它们可以是显见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容易被忽略的。(2)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主体是针对客体——传媒的报道对象,即客观事物而言的。19世纪末,在“客观报道”夕、“纯客观”这样一些新闻理念的束缚下,西方新闻记者往往只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且,往往只用“摹写”的方式反映事件的现象。进入20世纪,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西方新闻界强烈意识到了“客观报道”、“纯客观”的局限性,开始冲破这一理念的限制,采写有深度的报道。“主体意识”是指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新的报道理念。它要求记者不但要对事件进行分析,而且,还要改变只关注已知事件、被动采访的做法,主动去采写尚未构成事件的社会问题。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促使记者和媒体不待事件召唤,主动寻找报道题材,自己决定“以什么为新闻”。这样,他们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3)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读物”夕,是指报纸、杂志刊登的富有趣味性的报道和文章。趣味性、情趣性是“读物”的主要特色。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同时,因为工作繁忙,也因为电脑的日益普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日趋减少,孤独感增强;竞争的失败,一时也会令人心灰意冷。经济的全球化,使这种现象有增无减。(4)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独家新闻——抢先发表一家独占的新闻,是新闻中的上乘之作。自商业报纸问世以来,一直是媒体争夺的焦点。电视问世之前,以时效取胜的“时间差独家新闻”——相对的独家新闻,是报纸猎取的主要目标;在时效上处于劣势之后,报纸便努力去挖掘社会深层、被掩盖着的“非时间差独家新闻”——绝对的独家新闻。由于信息封锁,在采写绝对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对已知事件的背后追踪便成了采写独家新闻的第三条途径。上述几种类型的独家新闻,其采访范围相对来讲都是有限的。而大量的非事件性报道,因其许多是出于“点子”、出于“策划”——建立在尊重事实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策划——便于智取,所以,它就成了媒体推陈出新,超越对手的有效武器。
判断题 党的中央报刊发展演变过程:1922年9月至49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发展/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历史沿革1、《向导》周报,1922.9——1927.7,上海2、《红旗》1928.11——1930.8,上海3、《红旗日报》1930.8——1931.3上海(《上海报》合并)4、《红旗周报》1931.3——1934.3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改名)5、《红色中华》1931.12——1937.1(1933年2月第50期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35年11月复刊)6、《红星》1931.12——1935.8(1934.10长征,由于《红色中华》停刊,代为中共中央机关报)7、《新中华报》1937.1——1941.5(1939年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色中华》改名)1937年9月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机关报。1938年12月停刊,1939年2月《新中华报》(刷新版)创刊,期号:“刷新第一号”,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8、《解放日报》1941.5——1947.3+《今日新闻》9、《人民日报》1948.6——至今1948年.6月,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在平山县创办,为代中共中央报。由1940年创办的《晋察冀日报》和1946年5月创办的《人民日报》合并后重新编号出版的。1949年3月迁北平,8月1日由代中央机关报转为正式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工人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五四时期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这些刊物,被工人看做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这批刊物把宣传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二、中共成立后,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工人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从1921年下半年到1923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陆续创办了一批工人报刊。著名的上海《劳动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北京《工人周刊》工人报刊宣传报道中心是:向工人群众介绍马列主义,反映工人和工会的活动,号召工人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在1921——1923第一次罢工运动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工人报刊多数被迫停刊。三、1国共合作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工人报刊经过一年左右的沉寂,在1924年春开始复兴。新创办了一批工人报刊,如广州的《工人之路特号》等。一些被迫停刊的工人报刊也陆续恢复出版,最重要的是《中国工人》。2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中共转入地下,秘密出版《上海报》(1929)“上海工人阶级自己唯一的报”《苏区工人》1932瑞金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1940,延安,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在为它写的《<中国工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建国后,1949年《工人日报》北京创刊,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共青团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中共诞生初期在中共成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准备建党的同时,开展了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陆续建立团组织。有些地方团组织办起了面向青年群众的报刊,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团刊。其中有四川成都团组织于1921年1月创办的《先驱》半月刊,广东团组织1922年3月创办的《青年周刊》等。在首批团刊中,《先驱》是出版时间最长,也是惟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现在北京出版,由于北洋军阀的查禁,迁上海出版,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的机关刊物。1922年5月,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1923年8月,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在上海创刊。二、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团的报刊网络形成了。1、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中国青年》很快成为全国青年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刊物2、十年内战时期:《青年实话》,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永丰,瑞金;在国统区,团中央创办了《无产青年》(1927.10——1928.10)后改为《列宁青年》三、抗日战争:《中国青年》1939.延安,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四、解放后,1951年,北京,《中国青年报》团中央机关报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P139、P162我国的通讯社事业和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办的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通讯社。在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中,1904年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了中兴通讯社,是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新闻稿。民国成立后,新闻通讯事业真正发展起来,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改变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1911——1912,四家)。1913年至1918年间,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余家。这些通讯社一般规模都不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撰稿。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办的。邵飘萍1915东京通讯社和1916年北京新闻编译社最为成功,前者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二十一条”;后者以消息迅捷而闻名,每晚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新闻来源主要是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闻很少,质量不高,发行量少,几份到几十份不等。补充:1、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技术条件、需求、外国通讯社的影响2、清末:1904年比利时远东通讯社,王幕陶创办1911年广州展民通讯社,杨实公创办3、1广州:公民通讯社19122上海:民国第一通讯社、上海通讯社3武汉:湖北通讯社4长沙:湖南通讯社19125北京:北京通讯社中俄通讯社19201920年7月由共产国际组合中共上海发起组在上海创办,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杰。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的领导机构之一。《新青年》、《民国日报》上海都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中共成立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名义发稿,1925年停止工作。国闻通讯社:1921年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国闻周报》出至1937年停刊。申时电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的总经理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公告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在北京、天津、汉口、香港等地设有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红中社,1931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山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由于缺乏物资条件和人员,没有组建一个独立的通讯社,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兼作些通讯业务,实行报、社合一的形式。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1937年,为团结抗日计,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每天的发稿量也由原来的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议程中文,编程《每日电讯》参考资料,供中央领导以及各机关参阅。1938年,《每日电讯》改名为《今日新闻》,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社改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社长先后由向仲华、博古、廖承志任社长。除总社不断扩大外,新华社还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步形成了以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至抗战胜利之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了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一百多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成立,在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向国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与主张。
判断题 认识记者:记者社会角色分析一、认识记者记者是在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报道的人。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是代表公众呐喊的人。(理性的、严谨的、客观的)记者是坚持不懈的调查者;是对社会黑幕孜孜不倦的揭露者。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娱乐提供(二)新闻记者的四种角色身份1.社会守望者角色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在社会或自然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地发出警报。必须时刻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反思。2.信息传播者角色记者的新闻报道构成了人们脑中的“世界图景”。记者的新闻报道指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记者的报道能够实现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职业间的信息流动,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3.文化传承者角色4.娱乐提供者角色
判断题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差错率不超过3/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3/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
判断题 根据《女性主义理论的百科全书》的定义,厌女症表现为系统性的对妇女的歧视
判断题 什么是摄影艺术语言?摄影艺术语言是摄影艺术中造型因素和手段的统称,最主要的是光、影调、色彩和线条。
判断题 现代新闻编辑面临的新闻环境:(一)社会变革加剧使新闻编辑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报纸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版面也在不断增加。报纸的读者出现了不断“细分”的趋势,而且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编辑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二)媒介种类与数量的递增使新闻编辑面对压力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报纸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后,内部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同时,电子新闻媒介也迅速崛起,二千多家广播电台、三千多家电视台成为当代报纸的强大竞争对手。正在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介也对报纸造成压力,报纸编辑工作要不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三)现代科技发展使新闻编辑处在崭新的技术环境。我国报纸已经告别"铅与火"的历史,走入“光和电”的时代。现代科技不但改善了编辑工作条件,还使报纸编辑能够更好地开发新闻信息资源,并使编辑工作流程更加合理、高效。现代科技还推动了报纸编辑业务的改进,带动了报纸质量的提高和形象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