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文稿
改正下列文稿中的错误。如发现差错,但根据文中给出的信息无法改正,可指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改不误为误,倒扣分。
未来的计算机
展望未来,有可能引起计算机技术革命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超导计算机。一种利用具有“超导隧道效应”的约瑟夫逊器件(超导体-绝缘体-超导体器件)构成的计算机,其耗电量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几千分之一,而执行一条指令的速度却快了100倍。
(2)纳米计算机。1 um(纳米)=10-9 m,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内存芯片的体积仅几百个原子大小,是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但内存容量大大提高,运算速度是硅芯片的1.5万倍,且几乎不耗费能源。
(3)光子计算机。它以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用大量的透镜、棱镜和反射镜将数据从一个芯片传送到另一个芯片。其运算速度能比普通计算机快1 000~10 000倍,这是因为光子的传播速度为3×105 km/s,比电子在导线中的传播快约1 000倍,数据传输率可达1011 B/s(万亿字节每秒)。光子计算机的各级都能并行处理大量数据,并且能用全息图像的方式存储信息,因此其存储容量是当今计算机的几万倍。其能耗也小,驱动它只需要同类规格当今计算机驱动能量的一小部份。
(4)量子计算机。以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它不再使用电子比特,而是使用量子比特(q-bit)。量子波特不只有开、关两种状态,而是同时有多种状态,利于实现量子并行计算,因此其运算速度将大大超过电子计算机。一台具有约5 000 q-Bit的量子计算机,可在大约30 s内解决传统超级计算机需要100亿年才能解决的素数问题。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类型有核磁共振(NMR)型、硅基半导体型、离子井型三种。
(5)生物计算机。蛋白质分子生物芯片中的脱氧核糖核酸(ONA)在不同状态时,可代表有信息或无信息。当信息以波的方式沿生物芯片中的蛋白质分子链传播时,会引起分子链中单键、双键结构顺序的变化,因此当波传播到分子链的某个部位时,就能象硅芯片中的载流子那样来传递信息。其特点是:①运算速度比当今电子计算机快10万倍。②蛋白质分子阻抗低、能耗小,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③体积小。蛋白质分子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一个存储点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生物芯片集成度可以做得很高,大小仅为硅芯片的十万分之一。④在生物芯片(如脂肪薄膜存贮器)中,一个蛋白质分子就可作为一个存储体,因此其存储容量能做得很大,可高达普通计算机的10亿倍。⑤能自我组织、自我修复,能再生新的微型电路,能模似人脑的机制等。生物芯片功能部件可方便地置入人体,听从人脑指挥,从人体中吸收营养。
(6)神经网络计算机。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组织结构的计算机。它以神经细胞为单位,通过神经细胞的“互联网”来传递、处理信息。多数神经网络并不需要事先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算法,而是根据一些必要的信息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学习、究错,在网络内部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有处理单元能同时进行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且局部单元的损坏对网络的总体性能影响很小。它有自我组织功能,能实现自我学习和联想记忆。
相关试题
问答题 场面调度中的三种方向关系?
问答题 改正文稿改正下列文稿中的错误。如发现差错,但根据文中给出的信息无法改正,可指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改不误为误,倒扣分。浅谈中印思想的原始区别(节选)关于佛教思想,总给人比较虚无空洞的感觉。所谓的虚无空洞,其实就是不入世。它不讲求获得现世的种种;反而讲求回避现世的种种。如果把这种思想作为个人生活指南,则个人就显得虚无空洞。但如果把这种思想作为社会、国家的思想基调,则那个社会、国家就显得虚无空洞。佛教之所以回避现世种种,在于它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是一个印度王子,是一个现世种种都己具足的人。他对于“完全拥有”这件事情,感到疑惑(或者说感到虚无,感到没有意义)而开始了他追求“完全不拥有”的生命历程。那个“完全不拥有”也就是佛教说的“舍”,把现世已有的舍去。至于现世还未有的,自然更要全然回避。这个思想对不对,很难说。不过,一个什么都有的人“舍”,和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舍”,应该很不一样。毕竞,一般人并没有那个印度王子“完全拥有”的优越条件与稀有经验。佛教讲究“因缘说法”,也就是根据说法对象的程度(根器),而以不同的方式教诲之。因此,佛教经典真是浩茫烟海,而所讲的道理也不完全相同。这和基督教只有一部《圣经》的情况,很不一样。虽然佛教依照对象身份而作不同地演示,可是“舍”的精神与态度,总是类似。佛教为什么要“舍”呢?一个“相”字几乎可以完全说得明白。原来“相”是佛教对人生种种的基本解释,而“舍”是佛教对人生种种的基本态度。在佛教而言,“相”与“舍”,几乎有一种因果上的关系:对“相”的认知,引发“舍”的行为;“相”是理论,“舍”是实践。任何思想上的事情,都是认知引发行为,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了解佛教之所以“舍”,之所以不入时,必须了解佛教对于“相”的看法。“相”是什么,“相”即是可以感觉到的一切事物。简单地说,“相”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而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换句话讲,一切可感可知的事物,都可以叫做“相”。这个世界的存在,便是由我们所感所知的各种“相”所构成。在佛教而言,“相”和这个世界,可以说等义。中国自汉代以来,儒教为官方的主轴思想。其他思想,相对也变的多少有儒教气味。秦汉之前,则是思想的自由时期。然而,无论汉前汉后,思想界对于中国最古老的一本书,却都没有什么异议(甚至争相攀附,以为其思想立论之依椐)。这本老书,就是《易经》。《易经》的思想不强势,但是也不弱势。一句“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最能代表《易经》精神——效法自然,不停止努力。既然“自强不息”,当然务实入世;而不可能虚无出世。作为一个源头,《易经》对中国后来的各家思想都有影响。因此,相较于印度,中国给人现实入世的形象。
问答题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
问答题 请系统的阐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
问答题 【名词解释】从受众达用户
问答题 信息与讯息的内涵是?
问答题 试论述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问答题 名词解释:概貌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