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人本主义与融合媒介发展

媒介是用以满足人的需求的。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媒介的生产与消费也是如此。没有媒介生产,媒介消费就没有了对象和前提;反之,没有媒介消费,媒介生产就缺乏动力和目标。媒介生产与媒介消费是互为前提与手段的关系。媒介的一切生产活动其实都是围绕着受众的消费需求展开的,无论这一消费需求是传播者主观想象的,还是经过实际调査和科学验证的。

1957年马斯洛就根据需求的不同层次,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传播学者舒尔茨根据人际传播标准,提出在信息沟通中人有三类需求:维持和谐关系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在大众媒介中,受众的需求说到底是一种信息需求、精神需求,这一需求通常可以再细分为十大具体需求:求真、求善、求知、求新、求美、求和、求乐、求 安、求慰、求富。”这就是说,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从来就不是被动的,他们 主动地寻求信息,他们花钱订报、买杂志、打开电视、选台,他们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他们是积极的选择者,是由他们最终决定通过何种传播渠道来获取满足。

受众对于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为了揭示受众在传播渠道选择中的规律,根据经济学中的 “最省力法则”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选择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选择的或然率。也就是说,受众对于某种传播渠道获取需求满足预期的可能性越大,而费力程度越低,那么选择某种传播渠道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高;相反预期的报偿很小,而费力程度很大,那么选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因此,某一传播渠道想提高自己被受众选择的概率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提高分子值,即增加受众可能得到的报偿;一是降低分母值,即减少受众需要付出的努力。虽然离施拉姆的公式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但选择或然率公式至今依然有较强的应用性,对于媒体的内容设置、广告的投放都有分析和指导价值。我们也可以根据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来分析融合媒体是如何围绕人的需求来发展的。

一、让更多样的信息可以获取

按照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任何一种传播渠道要提高被受众选择的机会,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分子值,也就说尽可能提供大量的受众需要的信息,让预期的报偿保证提高。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他们面临的是自身特点所造成的局限性,拫纸无法突破版面的限制而无限制地向受众提供信息;广播电视无法突破频道和时段的限制,一个频道一天只能提供24小时的信息量,而一天中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视率最高的“黄金时段”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以广播电视为例,据受众抽样调査显示,中国电视的黄金时间是每天18:30〜22:00的三个半小时, 广播的黄金时间在每天早晨6:00〜7:00的一个小时。

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用有限的版面和有限的时间吸引最多的受众选择,途径显然不是尽可能去任意丰富产品内容,而是尽可能找到一种能够迎合最广大的受众需求的内容。于是都市报上必然提供的是大量的本地社会新闻,因为最广大的受众选择都市报就是为了能够了解本地的社会状况,而不是专业性的知识。在电视的黄金时段,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和影视剧作品,因为只有这些内容才最有可能将尽可能多的受众吸引到电视机面前。

传统媒体的另一局限性在于,它天生不可能生产和丰富同自己媒介异质的产品内容,印刷媒介除了提供文字和图片供受众消费外,不可能同时提供音像、动漫等视听结合的媒介产品;广播电视虽然可听可看但又往往无法传播深度文字信息,音像信息传输转瞬即逝,内容往往缺乏深度。

融合媒体是多种传统媒体的结合与延伸,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隔阂,各种媒介渠道的功能得以相互交融,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融合媒体中.文字不但可以与图片相互搭配,甚至可以和视频、音频一同发布; 而图片新闻也可以配音乐、配文字,传统媒体中不可能逾越的鸿沟在融合媒体中轻易被打破,进而受众满足的报偿也得到极大提高。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因为自身特点造成的局限性。以电视为例,电视与网络联姻之后,受众可以通过网络任意时间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掌握了收看的主动权,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频道与时段的限制。更关键的是,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之后,拥有了海量的存储空间,可以允许融合媒体将一切信息存储下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在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空间局限.原本在传统媒介中无迹可寻的分众、小众内容产品,在融合媒体中都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因此,融合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是将人的预期满足报偿不断提高的过程.受众的任何预期都可以通过融合媒体的渠道得以满足,这时候融合媒体渠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受众首选,并且越来越多地挤占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让信息更容易获取和传播

施拉姆公式中传播渠道被选择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信息获取的费力程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获取信息的费用,即为了获取那些本来不知道的部分的信息,人们得花费额外的成本。例如.要知道当下城市中PM 2.5指数,我们要在城市安装相关的测试设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要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我们可能还要发射气象卫星:这些都意味着庞大的信息费用的存在。信息费用既然是一种成本,那么在经济人自私本性的驱使之下,人们就会有动力去降低信息的费用。在信息费用的降低上,从受众角度岀发和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通过让信息更容易获取,也就是施拉姆所说的降低信息获取的费力程度,进而降低受众的信息费用,但同时这其中又有一定的区别。

1.受众层面的信息费用降低

对于受众而言,获取信息的成本来源于几方面。首先就是为获取信息所支付的费用,经济学中信息和普通商品一样,是稀缺的,因此它也有价格。既然有价格,也就可以给掌握它的人带来收人,所以它是一种资产。从这个角度来讲,受众从融合媒体获取信息的成本并不低,受众不仅需要为此购买相应设备,还需要为掌握相应的设备接受相关的教育和学习。这样的成本远高于受众在街角买一份报纸获取信息。而另一角度是受众从融合媒体获取信息所支付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容易获取和传播信息是“新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在发布信息、引起对话和分享知识方面,“新媒体”都占有优势。超文本和搜索引擎是“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两种特征,它们使信息的获取非常便利。两个因素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当下“信息鸿沟”或“知识鸿沟”不断加剧。新闻媒介总是系统地向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 更多更好的信息。媒介技术越发展,信息获取费用的差距也就越大,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也会日益增长。这种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 大差别”。数字鸿沟造成的国内分化将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实及趋势,会使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2.传播者层面的信息费用降低

一方面,相对于传统媒体,融合媒体初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例如设备购置、员工培训、系统采购等,但是随着融合媒体数量的增加,各方面的成本都在逐步降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章于炎(Yuyan Ernest Zhang)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运用“朴素理论”(Simple Theory),其中包括机遇规模经济理论(Theories of Scale Economics)和范围经济理论(Theories of Scope Economics),高质量的新闻业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增强媒介机构的竞争优势,®进而也可以使 信息生产费用得以降低。另一方面,如何让受众更容易选择自己的媒介,这里所 谓的“容易”,在经济学的角度,就是传播者的信息生产费用较低或受众消费信息 费用较低的意思。

因此,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融合媒体时代,媒介的营销推广都必不可少。媒介直截了当地告诉受众,如何通过我们的渠道获取信息、获取哪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满足受众的哪些需要。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与联盟形成了强大的媒介品牌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的号召下,受众更容易消费有品牌保障的高质量信息产品。传统的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介集团在媒介融合之后正好通过旗下的不同媒介、不同平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广来不断放大原有的 影响力,不断提升整个融合媒体的品牌形象。

除此之外,融合媒体还通过“以本伤人”这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与对手竞争的方式来降低信息费用,拉低门槛,抢占市场份额,将市场中的其他竞争对手淘汰出局。但无论如何,媒介间的竞争始终是一场“内容为王”的博弈,尤其是在受众花费较高信息费用的时候,他们对于信息的预期及满意程度直接决定着融合媒体的发展与生存。

三、让大众传播满足人际传播的需要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人际传播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活动。当下,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功地将线下的人际传播搬上了网络,博客、微博、人人、豆瓣一类的网站在线上构建了庞大的虚拟社交网络。而融合新闻也将传统的新闻媒体搬到了线上,于是新闻成了网络社交媒体的重要内容,进而媒介融合中的社交功能已经开始成为融合新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合媒体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而且成为当下媒介发展的一种趋势,不仅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大众媒介的需求预期,而且因为它也满足了人们对于人际沟通的需求。

普尔将媒介融合称为一种功能同一化的趋势。当下融合媒体不但承担了大众传播的职责和功能,而且开始满足人们对人际传播的需要。以网易新闻为例,一条“陕西4房姐’被警方控制”的置顶新闻,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积累了数百名网民的跟帖,更有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参与互动,其网友互动讨论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了这则新闻本身。这些当然不是大众媒介所能承担的新闻传播职能,而是融合媒体与人际传播社交网络进一步融合之后的新功能和新趋势。让大众传播满足人际传播的需要,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1.从新闻发布到网民讨论

与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他们还更多地积极主动加入传播的过程之中,有时他们主动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和意见,有时则对传播的内容提出解读和看法,有时则将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趣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融合媒体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欲求,来源于受众作为人的自主性和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融合媒体与人际传播、社交网络建立融合点的关键在于,给受众以参与新闻生产互动的空间和机会。从媒介守门人的角度来看,开放受众互动评论的机会和空间自然是有利有弊,精彩的评论可以激发受众更高的参与热情,也是对融合媒体最好的宣传和推广。但是,具有破坏性的、 骚扰性的评论.同样也会对媒体、对其他受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为此,如何控制和引导受众互动和评论,成为融合媒体在满足受众自主性需求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

2.从网民讨论到新闻转发

同参与评论相比,转发分享是融合媒体与社交媒体新的融合点,将融合媒体新闻发布平台直接与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链接也是当下媒介融合的简单做法。受众在微博、QQ空间、微信的文字、图片下面设置新闻链接,或者将自己看到的新闻转发、分享到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平台,并且辅以评论.甚至号召粉丝们对相关新闻话题集中讨论,这其实与小范围的阅读小组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同样都是一种社交活动,而新闻、小道消息从来就是群体社交活动中最永恒的话题。对于融合媒体来说,这样的分享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其原理就如同苹果公司任由购买iPhone的消费者疯狂抢购、大排长龙一样,当各大微博、论坛、网站都开始热议这种狂热的购买欲望时.这就成了最好的广告和营销手段.潜在消费者的好奇心、购买欲求就都被调动起来了。新闻媒体也是如此,当全社会都在流传分享关于陕西“房姐”的相关新闻时,最淡定的受众也无法置身事外了,被激发起来 的受众开始主动寻求相关的信息以满足需求。

3.从网民发帖到新闻生产

有网友于2013年3月在新浪微博发帖:“#网友晒幸福感:月人万元经理不如高校老师#目前流行一种新的工资计算方法:工资不等于月薪,也不等于年薪,工资等于时薪!武汉一位髙校老师月人4000元工作80小时,算下来,时薪 50元左右。私企销售经理工资上万,工作320小时,时薪只有31元左右。在月薪和时薪之间,你选择哪一个?”接着就有媒体网友微博评论:“这种算法只能说明他不了解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又有高校青年老师(“青椒”)跟帖:“我们都是8 小时上班24小时工作。”很快就有了 83人转发、34条评论。这引起了纸质媒体 的注意,某报纸于3月3日做了 2/3版《大学“青椒”压力调查》,引起社会反响。

网民发帖引起传统媒介报道和评论的案例很多,比如一则《中国在南亚的战略:以孟加拉为基点耗死印度》帖子,被印度智库网站“南亚研究中心”转发和评论后,印度《经济时报》又以“中国战略家说分裂印度”为题对此进行报道,引起印 度国内轰动和两国口水战。中国媒体也曾将网民发帖内容延伸做成新闻误报。 2009年1月,“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曼德海峡迫使印度4基洛’级潜艇浮出海面” 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但事后证明这是一条网民杜撰的新闻。而印度海军官员却称:“这是中国海军对印度的一次心理战。”近年来南海问题成为焦点,中国网民的举动也屡屡被南海周边国家媒体关注。比如,由于越南两次三番挑衅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引起一些中国网民愤怒,于是有网民为泄愤竟然炮制出了所谓的 “中国进攻越南计划”,引起越南的高度重视,数家媒体和电台纷纷报道。中国著名军事专家戴旭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中国对待南海和边疆问题上有官方的立场,也有民间的立场,互联网是民意的体现。了解对方民意并非坏事,但媒体不应被这些纷纷扰扰的“网络新闻”而左右,给双方民间情绪的怒火添油加醋。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0 亿,稳居世界第一位。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网民的意见表达也曰趋活跃和开放。美联社记者曾向中国同行坦言,怎么发现中国新闻,答案之一就是——上网!比如邓玉娇刚刚获释,美联社记者就已经同步发出了评论,称赞中国网民成为推动社会反腐的重要力量。

4.从网民加工再到新闻生产

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自主性并不止步于评论、转发和发声,他们也愿意在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新闻生产。2012年11月25 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舰载机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的手势动作引起中国网友的浓厚兴趣。航母起飞指挥员以半蹲为姿势,右手蜷缩伸出食指和中指,指向飞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许起飞”信号。起飞指挥员帅气、干净、有力的“起飞手势”成为最大亮点,于是乎“航母Style”在中国成千上万的网民中开始流行,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模仿并热情追捧。于是由新闻引发的、网友互动创造出的新的新闻生产点诞生了。这样的例子在网络时代很多,官员的 一个微笑、一支香烟、一块手表由于突然激活了受众的好奇心、窥探欲,进而在网 上寻求更多的新闻信息,这种寻找经常是官员们一落千丈甚至成为阶下囚的重 要诱因。其实,新闻引发网友的再加工、再创造进而形成新的新闻生产点并无必 然的因果联系,网民的智慧大爆发开始常常是“无厘头”或是偶然随机的新闻事件,但网络受众自主性需求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和真实呈现,融合媒介需要满足他 们,也必须满足他们,因为受众的这种真实、客观的需求正是新闻生产的不尽 动力。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记者为什么既要是“杂家”又要是“专家”?从才能的角度看,应该如何加强记者自身的基本功训练?记者由于其工作的特点,接触对象广泛,采访报道的面又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因此,对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记者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有比较精深的知识。(1)记者既要是“杂家”又要是“专家”原因:①记者应该是一个“杂家”,要有广博的知识。记者知识丰富,思想驰骋的天地就广阔,联想能力就强,同采访对象接触时共同语言就多,采写新闻时也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否则,知识贫乏,遇事一问三不知,提问题又不着边际,采访势必闹出笑话。②记者还应该是个“专家”,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有比较精深的知识。当代的记者一般都有大体的分工,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采访活动的范围,负责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报道。记者在自己的分工范围内,要努力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在自己所负责的采访领域内,更及时、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我客观事物,作出高人一筹的报道。(2)加强记者自身的基本功训练,应该仅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记者要学、要练的基本功是很多的,仅记者的才能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把握客观实际的能力;事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三是新闻业务技能的运用能力。①记者的才能,首先就表现在对客观实际的了解和把握上。记者要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就要深入实际,广交朋友,广开采访门路,增强自己的社交活动能力。新闻采访是记者的日常调查研究活动,这中间有许多学问,有觗许多拘役经验,需要记者结合实践去磨练、去掌握。但这访面才能的培养,先靠日常的采访锻炼还不够,还需要记者有意识地加强某些专题调查研究、蹲点调查研究等基本功锻炼。②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是记者的一项重要才能。新闻报道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语言文字工作,它不仅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而且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要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基本功锻炼。例如,语法、修辞、逻辑,这些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弄懂弄通,掌握得扎扎实实。同时,要注意提高语言文字的修养,善于运用语言艺术。③新闻业务技能的熟练运用,更是记者才能的集中体现。记者应该认真学习、精心掌握各种新闻业务工作的技能,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例如,新闻写作的“十八般武艺”都要拿得起,懂得运用哪一种“武艺”来恰当地表现自己采访到的东西;对新闻从采访到传播的整个生产过程和环节都要尽量地熟悉,‘懂得其中的规律和要求;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规记者还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武器”一一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在今天的“网”上时代里,记者还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懂得借助电脑、“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为新闻采访工作“增先添彩”。

判断题 工作通讯、;工作通讯是指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的通讯。工作通讯因题材的特点而得名,与记人的人物通讯、记事的事件通讯、记地的风貌通讯不同,它以记“工作”为主。工作通讯在我国的新闻报道活动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作通讯都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类型的通讯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报道的同时,还发挥着沟通各行各业、交流彼此工作方面的信息以及向受众直接传达各行各业政策层面、工作层面信息的桥梁作用。

判断题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1、(信息)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2、(宣传)进行宣传,整合社会。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3、(舆论监督)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4、(知识与娱乐)传播知识,提供娱乐5、(赢利)作为企业,赢得利润像西方的私营媒介及我国的新闻媒介都将广告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媒介自负盈亏。大量的广告收入可为媒介带来利润。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都可以发挥上述五种作用这是由新闻事业的特性决定的。但新闻事业的特性也限制了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发挥作用的范围。

判断题 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判断题 特刊:报、刊为纪念某一节日﹑事件﹑人物等而编辑的一期或一版。如元旦特刊。

判断题 消息的特点是:采写发稿要及时、迅速,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在结构上一般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

判断题 寻找吐篇近期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特写,具体分析其写作的优劣:(一)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一:“沈书记永远留在我们心里”2009年12月3日下午,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回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到了最熟悉沈浩的小岗村村民当中。在沈浩离开他热爱的小岗村近1个月的时间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先后在安徽省多个市县做了巡回报告。在沈浩指挥修建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报告厅里,在沈浩曾经无数次讲话的主席台上,凤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冬梅,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沈浩四哥、萧县杨楼镇人大主席沈明儒,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等强忍着泪水,向大家讲述了沈浩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心系群众、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气氛凝重。台上、台下共同追忆着引导村民奔小康、六载离家鞠躬尽瘁的沈浩。当沈明儒硬咽着讲述“沈浩流过三次泪”的故事时,报告厅里的小岗村村民、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的记者、工作人员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不禁潸然落泪。周冬梅说:“在风阳,了解沈浩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是,这是一位公而忘私、对群众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激情、敢想敢干、勇于挑战的好干部。只要是对小岗发展有利的事情,无论多么难,他都要坚持干下去。”这6年是小岗村村民收入增长最快的6年。2008年小岗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在小岗村,处处凝结着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共谋发展的激情和艰辛。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向大家讲述沈浩一天奔波三地,顶风冒雪接待三批客商,工作会一直开到晚上11点的故事。夏树在报告中讲述的一个细节,让大家对沈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夏树说,他曾问沈浩:“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小岗苦不苦?”沈浩当时回答:“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人生中真正能独当一面、干点事业的时间,没有多少年。我能把自己最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小岗,实实在在为农民干事,我觉得值!’听到夏树的讲述,在场的人们无不由衷地对沈浩高尚的精神境界肃然起敬。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我这个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怕沈浩走。当时沈浩在小岗3年快到期,就要回城了。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沈浩留下来!我们写报告为留沈浩又按了一次红手印。”“2009年9月24日,我们又按下了186个红手印,想要再次留住这位好干部。可是万万没有想到,1个多月后,沈浩永远留在了我们小岗村。11月8日,我们小岗人,用最隆重的方式,把沈浩的骨灰接回了村里。那天,在沈浩的墓前,我大哭了一场。”这位70多岁的老人声泪俱下地说。1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了,小岗村村民杜永兰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她走出报告厅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我嫁到小岗村几十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他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我们有难事,他总是帮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给他添麻烦。他节假日也不休息,基本都在村子里,我们好感激他,也好想他啊!”沈浩的房东马家献也来听报告,她几次落泪,难掩心中的悲伤:“我总是觉得沈书记没有走,他还会回来的。今天听到大家讲沈书记的故事,我心里很难过。沈书记确实走了,但他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站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前,一幢幢白墙红顶的村民小楼,平坦宽敞的友谊大道尽收眼底。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新的居民小区入住了,18公里的小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了……沈浩为小岗人民勾画的一幅新农村美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沈浩就在这幅凝聚着他生命火花的美景中。沈浩没有走,他永远都在小岗村。(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新闻特写二:奥运前夕街头的外国游客:北京真的“很特别”在后海拉黄包车的李师傅最近心情很好,因为奥运近了,外国游客越来越多,生意好得没话说。北京的胡同里,大街上,成群结队的外国游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城市。中国的小吃非常香西单明珠旁的小吃街上,来自芬兰的女孩安娜利左手一串金黄的烤玉米,右手一串油汪汪的烤鱿鱼吃得正香,一边吃一边还不忘让同伴给自己拍个照,“这个很香,”她挥挥手中的玉米,“可是这串味道有点奇怪。”她说的是沾满作料的鱿鱼须。中国的特色小吃是外国游客的兴趣点之一,“老北京的豆汁儿等特色小吃、四合院里的一些特色菜他们都会去尝尝。”李师傅很了解。在江苏南京居住的美籍教师罗伯特是中国菜的热衷者,他来北京1个月了,几乎尝遍了北京的小吃,“豆汁儿的味道很奇特,我只喝过一次;北京老豆腐挺不错,不过我在不同的地方吃的口味有所不同,里面加的调料也不同。”对于中国菜,他如数家珍,“中国菜比美国菜要复杂多了,”他表示,中国菜会将很多调料放在一起,很复杂,但是很好吃。罗伯特表示,在所有的中国菜中,他最喜欢宫保鸡丁,“酱特别香甜。”然而,大部分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对中国菜只是好奇,虽然很喜欢,但不是特别习惯。一位来自波兰的小伙子说:“真的很特别!”他说自己尝试过麻婆豆腐,“对我而言,这个菜太辣了!”说到这,他夸张地把舌头伸出来,还用手扇了扇。原生态活动成“最爱”后海小道的一片居民区内,来自西班牙的游客笨拙地将毽子抛向空中,然后伸出脚想接到,不料失“脚”,她无可奈何地看着毽子落了地。在一旁观看的中年人捡起毽子,再一次给她示范。这样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原生态活动是外国游客的“最爱”,他们在亲身体验之余,不忘举起相机留个纪念,“我们喜欢北京那些古老神秘并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美国人彼得说道。他虽然仅仅来到中国5个小时,但相机中的照片存得满满当当,各色中国人就是最主要的风景:什刹海上泛舟的三口之家,身着时尚服装的中国女孩,穿着绣金红肚兜的婴儿。街上随处可见一群群外国游客将镜头对准中国人。“我走到哪里都背着我的相机,北京有很多好玩的东西,错过了就遗憾了。”彼得说。在后海的一个太极拳雕像面前,他特意摆了个相同的姿势拍照。奥运福娃是“宝贝”北京很多平常的东西在外国游客眼中都是宝。后海路边的1栋老式平房成了热门的拍照“景点”:灰色朴实的砖瓦,斑驳的门上挂了一个蓝布门帘,窗外的竹竿上晾晒着衣物。路过的外国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场景,一个骑着自行车飞奔的外国青年也忍不住放慢速度仔细看上两眼。“他们对这些有红五星、印着为人民服务的T恤和挎包都特别感兴趣,毛主席语录也是卖得比较好的物品之一。”一位店主这样介绍道。“在我们心里,毛泽东是个英雄,所以,读一下他的语录,也是我们了解他的一个途径。”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说。除了《毛主席语录》,他还买了一个毛主席挥手状的闹钟。奥运纪念品也很畅销,各种质地的奥运福娃是外国游客眼中的“宝贝”,“我觉得他们很可爱,我喜欢贝贝,它看起来比较秀气。”(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特写三:奥运带来公园健身热每天清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里满是晨练的人们,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共同的爱好——健身运动让他们走到一块。老年人激情不逊年轻人天坛公园晨练人数很多,玩的花样也很多。抖空竹、柔力球、交谊舞、太极扇……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家住甜水园社区的任大妈天天来这锻炼,最近她玩起了柔力球。“刚练1个多月,以前和他们一起打太极。”说着,她指了指身边一群正和着音乐打太极的老人们,“我们不光打拳,还舞刀、舞剑、舞扇子。”任大妈说。谈到对于运动的热爱,她说:“我们都锻炼惯了,在家根本呆不住。我们老年人的激情绝不次于年轻人。”八岁孩童爱足球朝阳公园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娱乐健身设施完备。每天早上和傍晚,这里是人们锻炼的绝佳地点。今年67岁的张大爷买了年票,每天都来公园打网球或羽毛球。大学时代曾是校足球队员的张大爷平时最爱看足球,他说:“十分喜欢欧洲五大联赛,欧洲杯我也看。”谈起这次北京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他兴奋地说:“小罗肯定来北京!他对中国还很有感情的!”做为一名巴西球迷,他这次看好巴西夺冠。今年8岁的白宇超家住麦子店社区,姥姥每天早上带他来朝阳公园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白宇超说:“我喜欢踢足球,平时最爱看足球比赛,但我只看中国队的比赛。”姥姥说,宇超平时走路也边走边踢球。她从包里掏出一个旧的球说:“瞧,这就是他平时走路踢的玩意儿。”姥姥说。老人平时打太极,对武术情有独钟,“今年武术也上奥运会了,我看到有的外国人也打拳,但不如中国人打得好。”她笑着说。减奶奶组织健身征文在地坛公园的门球场地,一位老人正在练习门球,他是国家一级教练,每天都在这里和老伙伴们打球,他们都是东城区门球协会的会员。而减奶奶是门协的创始人,1988年4月门协成立,之后不断壮大,减奶奶说:“现在我们上岁数了,而奥运的项目竞技性比较强,老人们练习门球也算是支持奥运了。减奶奶还在组织征文《改革开放三十年——话说全民健身》。“从事门球运动20年了,最近准备写本关于全民健身的书”。奥运将至,国家体育总局社区还精心制作了“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展国人风采”的锦旗,30余名居民代表已经将寄语亲手送到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叶秋利手里,激励奥运健儿为国争光。表达热情的方式很多,家住石佛营社区的张大妈选择了当社区志愿者,负责维护治安和咨询服务,一个早上她能帮助二三十个外地人指路。“我最喜欢中国女排,运动员很有拼劲,女排也是咱国家的强项啊。”她说。(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特写四:“的哥”的奥运时光一整天挺忙碌8月10日这天,首汽出租车公司的韩师傅早早把车打扫干净,赶在8时之前开到了励骏酒店门口。今天他要接阿根廷的体育部长活动一整天。上午去雍和宫,中午奥运村,下午五棵松体育场,傍晚曲棍球场,晚上五棵松中美男篮比赛现场……半夜11时半韩师傅才回家,中午只在车上将就吃了一顿盒饭。韩师傅说,他今天的工作没完成好,心里有些内疚。原来韩师傅不认识去曲棍球比赛场的路,虽然询问了志愿者,心里仍然有些紧张,“我生怕误了他们阿根廷队的曲棍球比赛。”当时又下起大雨,还想问路的韩师傅在按下车窗时,不小心打开了部长先生身边的窗户,大雨打湿了部长的衣服。“我赶紧关车窗,本以为部长会不开心,可是他只是轻声地告诉翻译让我关车窗。”韩师傅说着憨厚地笑了。“我明天会更加努力。”韩师傅说。有辛苦有快乐路达公司的张玉山师傅开了19年出租车,奥运会开始的这段日子,他忙得不可开交。近来张师傅的七成客源都是到北京来体验奥运的外地客人。有些外地客人并没有买到奥运会门票,他们就是想看看“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和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咱北京现在不是新修了很多的地铁线路嘛,很方便,公交车也特便宜,我一般是把他们送到地铁站口或是公交车站,然后告诉他们怎么坐车。”张师傅说。要是遇到外宾,张师傅也不用担心沟通问题,出租车公司统一安装了GPS语音遥控系统,如果自己无法准确了解外国朋友的目的地,该系统可以将客人的语言传到公司,再由公司的语言服务人员翻译后传回来。“现在有很多的外宾都会几句简单的汉语,他们走的时候还会说祝我发财呢。”张师傅乐呵呵地说。有忙碌就有收获,张师傅说这个月的收入与以往比平均每天多挣100多元。看比赛话奥运温特莱酒店门口,贾纯成师傅刚送完一个20多岁的女孩,赶紧将收音机的声音调大些,好听清中国队比赛的情况。要师傅说他喜欢体育比赛。开车的时候就听听奥运广播,有些时候还和客人聊比赛。下班回家,贾师傅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看奥运。和贾师傅同车倒班的刘师傅也是球迷,12日看中国队对西班牙队的男篮比赛,看到中国队起初领先的局面,刘师傅说:“要是中国队赢了,我就庆祝一下,今晚不出车了。”可比赛分数一直咬得很紧,刘师傅看得心急火燎,“差点没把我急出心脏病来”。他说。最后中国队输掉了比赛,刘师傅带着些许遗憾还是出车了。(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分析(1)这四篇特写都很有镜头感,例如“天坛公园晨练人数很多,玩的花样也很多。抖空竹、柔力球、交谊舞、太极扇……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让人眼花缭乱”描绘出了一片晨练的景象。(2)001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了,小岗村村民杜永兰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她走出报告厅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我嫁到小岗村几十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他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我们有难事,他总是帮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给他添麻烦。他节假日也不休息,基本都在村子里,我们好感激他,也好想他啊!”,这一段,截取一个典型的画面,就好像被采访者正讲述沈浩的故事,如临其境,很有现场感,人物生动形象。(3)“什刹海上泛舟的三口之家,身着时尚服装的中国女孩,穿着绣金红肚兜的婴儿”等,以小见大,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频繁出现的典型、新闻价值高的横断面,有较强的内在张力。(4)“上午去雍和宫,中午奥运村,下午五棵松体育场,傍晚曲棍球场,晚上五棵松中美男篮比赛现场…….半夜11时半韩师傅才回家,中午只在车上将就吃了一顿盒饭。”这句简单的特写镜头展现出韩师傅忙碌的一整天,让读者感同身受。新闻特写四,整篇以奥运为背景,通过普通人物展现新闻价值的突出点,截取了三个普通“的哥”工作的镜头,并进行了细致的勾勒,使人物生动形象。

判断题 政治性报纸是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来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报纸新闻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并且非常重视言论,如中国的《人民日报》、日本的《赤旗报》、意大利的《团结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