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本源与来源的区别:新闻本源和新闻来源是不同概念,前者侧重于新闻的实质,而后者侧重于新闻的出处。
(1)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2)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因此,题中“新闻本源即是新闻来源”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今日头条是目前下载量最大、日活最高、用户黏性最强的一个平台。
判断题 议题设置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判断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觓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检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议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体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判断题 怎样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是否有新意?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有无新意可以从以下三要点入手:(1)从稿件所写的事实本身去判断凡是新近发生的、出现概率较小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变动,对读者来说含有较多的未知因素,因而具有新意。可以纵横两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一稿,表明到1956年上海用人力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同在此之前报道人力车大大减少的稿件相比,更具有新意,因为它表明使用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时代已近开始。(2)从新闻媒介对变动的传播情况去判断稿件内容的新与旧,是从读者的未知程度来判断的,那么影响读者知与未知的重要条件就是新闻媒介的传播。某一内容传播越多,读者也就知之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凡是从未传播或传播较少的,就含有新意。因此判断传播情况,一定要同读者实际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少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准确判断读者的未知程度,才能把握所写内容对读者来说是否有新意,以及新意的大小。(3)从外界环境的变动去判断有些事实本身并未变,但由于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这些事实存在的状态是否会改变,产生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即未知因素)。此时,重申这种状态不会改变就成了新闻。如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政府重申人民币不贬值。当时,宣布这种“不变夕,有利于消除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正是新闻的功能所在。同时,环境有变,与此相关的事物本身状态未变,这“有变”与“未变”形成强烈的反差,本身即含有新意。
判断题 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
判断题 驻外记者: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满组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判断题 “一眼看穿”的透视力是指记者无论到什么地方采访,只要认真地实地观察一番,或者再听去一些情况介绍,就能比较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事实的真伪、是非,能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还能透过局部看全局,透过现在看未来,甚至能从那些看来似乎很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
判断题 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判断题 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