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标题)要求在读者未读新闻之前,就把主要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即使没有时间或不愿读新闻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知一些简要信息。而(新闻标题)只要求通过某些提示或暗示吸引读者来阅读全文。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形式有口播评论、图像评论、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等。
判断题 新闻事实的时效性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讲求时效性,这是由新闻价值所规定的。表明新闻事实的时间新,是新闻导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闻导语中,记者应积极向读者表明他所报道的内容是“新闻”而不是旧闻。如何在导语中表明新闻事实的时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注意寻找新闻发生的“最近点”。我们知道,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时效性的含义就是指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越好。寻找新闻发生的“最近点”,就是缩短这个时差,在新闻事实中找到一个和发表时间最接近的点。对于报道重大活动和突发事故的动态新闻来说,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是“最近点”。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来说,由于所报道的事实不是在一个时间点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生的,很难以找到一个明显的“最近点”。这就需要记者在报道时努力去捕捉和挖掘某些比较新的变动作为“最近点”。案例:6月5日晚,从地物学院2005年考研总结表彰大会传来消息,2005年地物学院考研又创佳绩,录取率居全校第二名,其中,勘工专业继续保持考研录取率35%以上的成绩。第二,寻找新的新闻由头,带动老的材料。新闻由头即新闻报道的根据,包括价值根据和时间根据两方面,即要表明这条消息为什么值得报道,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对于某些时间上比较陈旧的事实,在今天仍有新闻价值和报道的必要,这就必须在导语中标出一个新的时间根据来作为报道的契机。案列:风雨七载润物无声长江大学“一日小语”营造浓浓人文氛围11月12日,长江大学地球物理系将他们办了7年的黑板报“一日小语”选编出版,许多师生闻讯纷纷前来索要珍藏,一位同学说:“每天早晨经过“一日小语”黑板报时,都会忍不住驻足片刻,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感到收获非常大。”1997年,在地球物理系从事学生工作的倪晶莹老师在一号教学楼通知栏上创办了“一日小语”黑板报,每天在黑板报上写上一段人生感悟,或是一篇哲理小品,与学生在心与心的对话交流中一同感悟人生,启示成功。很快,“一日小语”黑板报吸引了一号教学楼内的地球物理系、电信系、建工系的学生,又过了一段时间,很多其他系的学生慕名而来。每天早晨,“一日小语”黑板报前总是有许多学生驻足沉思或提笔摘抄。
判断题 新闻记者应该平等对待各类采访对象。
判断题 资产阶级民营广播电台:因国民党当局钳制过多而难以获得较大的发展。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民营商业性广播电台陆续恢复。为了遏制民营广播电台的发展势头,国民党政府交通部于1946年2月14日颁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的设置,分布,数量,功率以及广播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详加限制。全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对新兴的广播事业的统治日趋强化,1946年~1948年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规定,中国公民及完全华人组织,公司,厂矿,学校和团体虽经批准可创办广播电台,但严格控制在规定的数额内;外国人及其机关公司一律不许在中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广播电台内容上以新闻和教育内容为主,上述内容不得少于播音时间的40%,商业报告不得超过日播音时间的20%,广播节目的内容必须经有关部门事先审查。
判断题 怎样使用追随法拍摄动体时,可以用追随摄影法.追随摄影的特点是,拍摄者要随着动体的运动方向转动相机,在行进中按动快门.拍摄的结果是,动体清晰,而背景移动模糊,给人以快速运动之感.采用追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把相机紧*脸部,相机与头部作为一个整体来转动.拍摄时,先从取景框里看好被摄对象的位置,然后,按动体行进的方向,相应转动相机,待到适当时机时,及时按动快门.2.按快门时,相机不能停止,必须在转动中按快门.3.不要使用太高的快门速度,一般多用1/60秒,有时也可用1/125秒或1/30秒.如使用快门速度过高时,动感不强,追随效果不明显;如使用快门速度太慢时,技术上不易掌握,主体容易模糊.4.使用追随法拍摄时,一般以选用测光或逆光为好.应选择深暗色的背景,而且背景最好是有树、山、房屋或人群等景物.这样在转动相机时,背景才能出现模糊的线条.如果背景没有景物,或是暗黑一片,拍摄时即使转动相机,也不会出现模糊效果.5.追随摄影主要用于表现动体的"动态"和"速度"有下面几种追随法:①平行追随.相机与动体的行进方向成90°.拍摄时,相机平行追随动体.②纵向追随.当动体纵向运动时,相机随之纵向追随.如小孩向上荡秋千,相机向上转动.③弧形追随.当动体弧形运动时,相机随动体运动,弧形追随.④圆形追随.当动体圆形转动时,相机圆形追随.⑤斜向追随.当动体由高处下降时,相机可斜向追随.⑥变焦追随.拍摄者在面对迎面而来的动体时,利用变焦镜头,在变焦中追随拍摄.这时动体的四周会出现放射线条,有迸出的效果,动感很强.拍摄的要领是:当把动体对焦清楚后,随动体向前移动的方向,从远向近拉镜头,即从短焦距往长焦距拉动.如动体向后移动时,也可从近向远拉镜头,也即从长焦往短焦拉.变焦追随时,用左手拉动焦距,右手按动快门,在拉动焦距中按快门.背景要选择有景物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变焦时,出现迸发式的线条.拍摄时,因动体迎面而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拍摄前要选择安全拍摄点,以免被动体撞伤.拍摄远距离快速动体时,需要用望远变焦镜头,可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慢速度在长时间曝光过程中进行变焦拍摄。
判断题 通讯的主题2(一)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通讯是详尽、深入、形象、生动的新闻报道,使用材料多,表达篇幅长。通讯写作的第一个难题是作者掌握了许多材料,却不知道如何很好地组织。这就需要有主题。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对比材料,形成通讯写作的形象之线、思想之线、情节之线,形成通讯本身与写作过程的主题之线。这条主题之线,就是通讯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我国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在谈文章之道时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通讯的主题就是通讯的灵魂:主题决定着通讯的社会价值,主题支配着通讯写作的全过程,即材料取舍、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都围绕主题展开。正确选择主题,深刻提炼主题,完美表现主题,成为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先的评价标准。一篇通讯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正确、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小。(二)通讯主题的要求1.主题正确这是对主题的首要要求。一是合乎客观实际,贯穿于文中的主观认识与所报道的客观事实能够统一起来;二是顺应客观规律,思想观点导向正确,与社会潮流、社会规范合拍,具有时代色彩。2.主题鲜明通讯所揭示的内容、描述的形象、报道的情节、采用的方法等,要求对作品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等,显示出较为鲜明的态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让人一看便知。许多情况下,依靠标题直接表示:《伟大战士邱少云》、《英雄登上地球之巅》。3.主题集中主题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事实需要不同的主题,对同一人物、同一事实的报道也可以有多主题。在通讯写作时,多主题应该统帅多篇章,一篇文章应该围绕一个主题。打个比方,通讯的主题如部队编制,统帅之下有将校,将校之下还有尉官、士兵。系列报道可以围绕一个大主题,以不同分主题各自为战,篇内绝对集中,篇外相对集中,独立发表的单篇通讯也能围绕各自的母主题,以不同子主题配合,但要绝对集中。4.主题深刻要求所有的通讯主题都表现深刻,不现实。一般事件性通讯、普通观光性通讯等等,主题用不着故作深沉。深刻主要针对时代精神、历史意义而言,针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展现了新的精神、新的探索、新的认识,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和舆论的正确引导。如《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4日刊发的人物通讯《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新华社2002年11月14日播发的通讯《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庄严使命——党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诞生记》。
判断题 如何拍摄高逼格的人物采访类短视频?这些技巧你必须知道!在人物采访类、街访类、以及一些人物出镜的知识类短视频中,所拍摄的对象都是人,而想要把这类短视频拍摄好,就必须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很好的捕捉被采访的人。人物采访类短视频看似简单,实际却非常考验摄影师的基本功以及创造力,那么,在进行人物采访类短视频的拍摄时都需要哪些技巧呢?~一、人物画面布置在进行拍摄画面的布置时,摄影师要提前了解一下被采访者的形象特征、性格类型以及职业背景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基本信息决定如何补光、如何进行机位和镜头的设置等工作。不仅如此,在拍摄之前,摄影师还需要提前去场地进行踩点,了解采访现场的环境,然后依据环境来提前思考场景的搭建。在拍摄时,人物最好位于整个画面的3/2处,这个位置属于人最容易捕捉到的视觉中心点。如果不在这个位置,而把人物放在整个画面的最中心或者角落处,会显得过于呆板,画面整体也会不协调,最终将无法达到突出人物本身的目的。在进行人物拍摄时,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第一次上镜的采访对象一般都会紧张,不自然。这个时候,拍摄团队要适当地给采访对象进行抚慰,并在拍摄过程中用微笑或手势来给采访对象表示赞许和肯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能够让采访对象更好的发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2、拍摄的环境布置要符合节目的主题,比如亲情类的短视频背景需要布置的温馨舒适些,搞笑类的短视频可以布置的轻松随意些。3、每个采访对象都想让自己看起来又高又瘦,所以,在采访中要把摄像机稍微架高一点,然后微微的俯拍,这样就能显得人状态很好。如果你拍摄的是一些有名气的专业人士,也可以用侧面仰拍的机位来进行拍摄,这样会显示出对人物的尊敬。二、机位布置在进行采访时,一般要设置两个机位来配合进行,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最好设置3个机位。一台主机位拍摄人物正面,但不要让被采访者直面镜头,最好让其视线偏向主摄像机30~45度方向,这种角度下,画面里的人物更自然,脸部也更有立体感。其余的两台机位,一台靠近人物进行脖子以上的特写镜头拍摄,另一台来拍摄一些全景画面或者主持人及被采访者的表情和动作特写。否则,如果画面一直是单一的,观众在观看时很容易感觉乏味枯燥。3台机位的拍摄不仅有助于画面的呈现,也有助于后期的剪辑工作。因为如果运用单一摄像头进行拍摄,在后期进行镜头的剪辑时就没有过多镜头或角度来切换,画面呈现会很单调,而通过3台机位,则能生成很多额外有用的素材,方便剪辑。
判断题 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