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通讯写作 :(1)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
(2)特点:(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
v 注意事件的现实性和典型性。
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考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群众生活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所以需要精心选择,以新闻性为基本前提,而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更关键。
v 强调事件的形象性。
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介绍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过程。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的始末,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相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感染读者。
v 评论性。
事件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入出作者的爱憎分明。
(3)写作要求:
1、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的全貌,但又不能从头到尾,事事俱现,记流水账。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事件高潮处(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应调动一切表现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要防止平铺直叙和平均用力,要做到详略得当,高潮迭起。所以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明确哪些是高潮,哪些是铺垫。
2、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写好关键人物,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所以事件通讯除了报道事件之外,还要有情有景、有细节、有镜头、有联想。一定要抓住具体、生动、形象的人物活动来写,注意人和事件的关系,采写事件中的人物命运,思想感情。
在涉及人物较多的事件通讯中,人物常是以“群像”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通讯应当努力去挖掘众人身上共同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涉及人物较少的事件,则应该注意集中笔墨写好其中的关键人物。
注意问题:
事件通讯毕竟是以事为主,以事件发展来结构作品的。所以,在写人时应注意:
v 只能围绕事件来写人,不能脱离事件另外表现人物;
v 只能在事件发展中去动态地表现人物,不能中断事件发展线索去静止地表现人物;
v 还应注意,事件通讯写人一般都是简笔勾勒,不能像人物通讯那样去对人物做过多的精雕细刻,把握好“以人记事,以事带人”的关系。
(3)安排好结构(要求脉络清晰,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事件通讯的结构一般分为纵式和横式两种类型:
1、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
2、横式结构,是指用空间变换或按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的。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19
判断题 新闻编辑工作的当代性特点。新闻编辑工作发展到当代,其性质和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在编辑环境、编辑取向以至编辑工具方面却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点。(1)编辑环境复杂化编辑环境是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当今时代,编辑环境充满了变数,出现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①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但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同时,国际产业结构加速重组,产业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代科学技术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流通、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②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己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现阶段既是一个逐步走向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和困难丛生的时期。人们面临着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③与社会环境一样,人类的生态环境也今非昔比。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粮食短缺,能源枯竭,资源缺乏,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环保报道热”已见端倪。当代编辑环境互动和变化的广度、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大、加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催生出无数新闻事实,给新闻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闻源,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编辑人员判断和把握新闻的难度。新闻编辑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编辑取向优质化重视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越来越成为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当今时代,大众传播业空前繁荣。发达国家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尤其是网络媒体向国内外同时扩展和渗透。在中国,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数量都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十几倍。面向市场以后,千方百计争取受众和广告主,以求生存和发展,造成绝大部分地区被多级、多种、多时段新闻媒体重合覆盖。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不断被新兴媒体所瓜分,竞争空前激烈,在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面对优胜劣汰的严峻现实,新闻报道粗制滥造无异于自杀。惟有实施精品战略,优化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提高新闻的有效供给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新闻媒体纷纷确立质量兴报、质量兴台的方针,尤其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进入21世纪,这种呼唤和追求的势头有增无减。可以预见,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报道优质化的取向将愈益明显,对新闻编辑工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3)编辑工具电子化20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的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随着电子出版系统的问世和不断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系统陆续从单纯的激光照排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迈进。在中国,新闻界“网上客”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继“换笔热”之后,又掀起了“上网热”,即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信息。互联网己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编辑工具电子化为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给岗位职责、操作方式以至工作语言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对编辑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判断题 侵犯商业秘密罪一般是指具有主观故意的行为。新闻媒介遇到此类诉讼时,没有主观故意可以成为抗辩理由。()
判断题 音高的变化也就是指声音的振幅变化?
判断题 人物追踪采访:人物追踪采访的对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名人,二是普通人。一般来说,读者对名人的事感兴趣,但是否成为追踪参访的题材,关键是看事情本身是否具有追踪的价值。对于普通人,关键也要看事情本身是否具有追踪的价值,普通人的事也有不平凡处。人物追踪采访有两种类型:①单一的人物追踪采访,这种采访,线索单一,采访起来较易;②众多的人物追踪采访,这种采访,线索繁多,采访起来较难,要靠集体力量,一两个记者在短期内难于成任务。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除了常见的新闻通讯外,还创造有组合式报道形式。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也是一个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事物。
判断题 记者的职责:1、采写新闻报道: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在内的各种新闻报道。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写新闻报道的责任重大,记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新闻报道具有传递信息、宣传政策、弘扬先进、批评监督、传播知识、教育人民等功能,记者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2)、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要重视才写新闻,不漏报重大新闻,不断开拓创新。3)、要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服从调遣,从实际出发,发挥主动性,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2、反应情况,指一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的问题:记者方面1)、要及时反映情况。情况贵在及时。2)、要如实反映情况,要反复核实,并说明资料来源,以做到对事实负责。3)、要贯彻全面反映情况的方针,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全面反应和分析,力戒片面4)、对工作中一些带尝试性的做法,因为尚不成熟,可以先写成“内参”,供领导机关的参考。5)、记者通过调查研究,对某些问题形成一些新的看法,为慎重起见,也可先写成“内参”供领导阅读。6)、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反映情况的变化,如果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可以公开宣传,作正面报道。7)、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记者反映情况新闻单位方面:1)、新闻单位领导对记者反映的情况要敢于支持、保护2)、记者出的差错,只要不是有意造假,就不要追究记者个人的政治责任,不做政治处理,而应按岗位责任制处理3、做群众工作,结合自已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报道组、做着积极分子)的工作。地方记者的群众工作:1)、做群众工作要有长计划、短安排2)、要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3)、要经常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4)、把编辑部每个时期的宣传意图、报道要点,告诉给自己经常联系的骨干通讯员,以便他们及时掌握,进行报道5)、组稿6)、与通讯员合作写稿7)、征求通讯员和读者对宣传报道的意见,并报道给编辑部,以利于报道工作的改进8)、给通讯员讲课9)、关于读者来信、来访的问题10)、为搞好报纸发行,开展群众工作
判断题 什么是“抢新闻”、在写作时要注意什么:(1)“抢新闻”的内涵“抢新闻”是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的“新”,体现在采写工作中,是“抢新闻”的问题。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谁报道得快,谁就赢得受众,谁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在中外新闻史上,都十分注重“抢新闻”。新闻报道要做到快,记者首先要有吃苦的精神,不管是枪林弹雨,不管是风口浪尖,记者都要闯进去。其次,记者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另外,记者还要有超人的洞察力。(2)“抢新闻”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抢新闻”要讲究时宜性。“抢”来的新闻要有利于社会正面效应值的提高,不可为快而快,这由中国新闻是一项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从新闻是宣传这一方面看,它的选择要受制于政策形势和阶级民族利益。一个特殊案件的发生而没有定案,不宜去抢着报道;国家的一项秘密工程和一些数据还没到公布的火候,不能去抢着报道;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政策将要出台而尚未颁布,不要找“小路”而抢着提前公开。总之,涉及到国家秘密、全局性、原则性的事件和敏感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再决定早报道、缓报道或是不报道。②“抢新闻”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可图快而主观臆造,这样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固然要通过“抢”来保证,但若缺乏理性判断盲目去“抢”,往往难以顾及事实的准确性,事实不清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传播出去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记者在“抢”新闻时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非易事,这也是有经验的记者和没经验的记者、大记者和小记者的差距之所在。“抢”新闻过程中的判断力与记者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但若勤于思考、多向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请教,年轻记者也一样可以又快又准地抢到新闻。
判断题 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甲午海战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函》、《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2)“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堤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青黎《天演论》,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