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与西方新闻界相比,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通讯显得十分突出。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

从延安时期开始,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就十分重视这种报道形式。《解放日报》经常通过宣传军队和群众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来推动抗日战争的开展。我国新闻业的历史经验证明,用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各个时期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曾有过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几十年来我们在媒体上推出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以他们的模范事迹、时代精神和民族美德,鼓舞、教育了几代人,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

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雷锋的报道,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迅速传扬,净化了社会风气,培育了一代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

20世纪80年代,关于残疾青年张海迪的报道,既写了她身残志坚、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事迹,又写了她不甘毁灭、顽强不屈实现个人理想的强者精神。

20世纪90年代关于山东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事迹的报道,将他的奉献精神、党性原则和对藏族百姓的赤子情怀——展现出来。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用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我们时代的英雄和先进人物,以他们的模范事迹和时代精神鼓舞和教育群众仍然是新闻界的重大任务。

(2)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变,随之而来的是国民思想所发生的民主变革。30多年来中国社会舆情的变化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

①报道对象的变化

在采写人物通讯时,选择哪些人物,采集什么事迹,弘扬什么主题,在这些看似纯业务性选择的后面,常常负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印迹。

80年代中期之前,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基本是两类——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负面人物的报道极少,普通老百姓则基本上被排除在通讯的选题之外。这本身给社会造成一个比较片面的、甚至虚假的信息环境,也造成了比较片面的舆论导向:只有英雄模范才有新闻价值,而普通人是微不足道的。报道对象的片面和雷同,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社会和把握自己。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才从单纯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群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为报道对象的平民化人物通讯登堂入室。继而,以揭露批判的对象一一党和政府官员中的腐败分子、社会各色犯罪分子为报道对象的人物通讯也占有了一定的份额。这样,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逐渐显示出丰富、多元和均衡的特点。

②报道理念的变化

在人物通讯的演变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报道理念,即: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或优秀的、或平凡的、或值得怜悯的、或应当谴责的人物。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的变化,那就是:向人的回归。

具体说来,在报道先进模范人物时,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经历了由神到人的转变,逐步摆脱了一度形成的“神化”先进人物的报道理念和采写模式。有些人物被描写成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家庭生活,没有个人追求,心中只有社会理想的“神”。这种被“神化”的先进人物,脱离了正常人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失去了作为“个人”的光彩,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易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也就减弱了其作为先进典型的社会示范作用。

在揭露反面人物的通讯中,也同样经历了由“鬼”到人的报道理念的转变。反面人物包括腐败、堕落的贪官、行凶杀人的罪犯等,这些人在人物通讯中曾一度被脸谱化,叩“魔鬼化”。90年代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加大以后,以人物通讯的形式对反面人物的报道数量增加,同时也逐步扭转了把人“魔鬼”化的理念,而把他们当做犯错误的人、犯罪的人看待。如,对1999年北京发生的特大杀人案的凶手赵连荣,除报道了他连杀八位打工女青年的令人发指的罪行外,也述说了他临刑前对受害者的忏悔,对妻子、儿子的负罪心情和对人生的眷恋。

总之,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也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显示每位人物的个性和人生曲线,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寻找吐篇近期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特写,具体分析其写作的优劣:(一)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一:“沈书记永远留在我们心里”2009年12月3日下午,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回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到了最熟悉沈浩的小岗村村民当中。在沈浩离开他热爱的小岗村近1个月的时间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先后在安徽省多个市县做了巡回报告。在沈浩指挥修建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报告厅里,在沈浩曾经无数次讲话的主席台上,凤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冬梅,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沈浩四哥、萧县杨楼镇人大主席沈明儒,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等强忍着泪水,向大家讲述了沈浩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心系群众、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气氛凝重。台上、台下共同追忆着引导村民奔小康、六载离家鞠躬尽瘁的沈浩。当沈明儒硬咽着讲述“沈浩流过三次泪”的故事时,报告厅里的小岗村村民、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的记者、工作人员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不禁潸然落泪。周冬梅说:“在风阳,了解沈浩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是,这是一位公而忘私、对群众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激情、敢想敢干、勇于挑战的好干部。只要是对小岗发展有利的事情,无论多么难,他都要坚持干下去。”这6年是小岗村村民收入增长最快的6年。2008年小岗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在小岗村,处处凝结着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共谋发展的激情和艰辛。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向大家讲述沈浩一天奔波三地,顶风冒雪接待三批客商,工作会一直开到晚上11点的故事。夏树在报告中讲述的一个细节,让大家对沈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夏树说,他曾问沈浩:“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小岗苦不苦?”沈浩当时回答:“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人生中真正能独当一面、干点事业的时间,没有多少年。我能把自己最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小岗,实实在在为农民干事,我觉得值!’听到夏树的讲述,在场的人们无不由衷地对沈浩高尚的精神境界肃然起敬。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我这个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怕沈浩走。当时沈浩在小岗3年快到期,就要回城了。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沈浩留下来!我们写报告为留沈浩又按了一次红手印。”“2009年9月24日,我们又按下了186个红手印,想要再次留住这位好干部。可是万万没有想到,1个多月后,沈浩永远留在了我们小岗村。11月8日,我们小岗人,用最隆重的方式,把沈浩的骨灰接回了村里。那天,在沈浩的墓前,我大哭了一场。”这位70多岁的老人声泪俱下地说。1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了,小岗村村民杜永兰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她走出报告厅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我嫁到小岗村几十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他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我们有难事,他总是帮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给他添麻烦。他节假日也不休息,基本都在村子里,我们好感激他,也好想他啊!”沈浩的房东马家献也来听报告,她几次落泪,难掩心中的悲伤:“我总是觉得沈书记没有走,他还会回来的。今天听到大家讲沈书记的故事,我心里很难过。沈书记确实走了,但他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站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前,一幢幢白墙红顶的村民小楼,平坦宽敞的友谊大道尽收眼底。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新的居民小区入住了,18公里的小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了……沈浩为小岗人民勾画的一幅新农村美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沈浩就在这幅凝聚着他生命火花的美景中。沈浩没有走,他永远都在小岗村。(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新闻特写二:奥运前夕街头的外国游客:北京真的“很特别”在后海拉黄包车的李师傅最近心情很好,因为奥运近了,外国游客越来越多,生意好得没话说。北京的胡同里,大街上,成群结队的外国游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城市。中国的小吃非常香西单明珠旁的小吃街上,来自芬兰的女孩安娜利左手一串金黄的烤玉米,右手一串油汪汪的烤鱿鱼吃得正香,一边吃一边还不忘让同伴给自己拍个照,“这个很香,”她挥挥手中的玉米,“可是这串味道有点奇怪。”她说的是沾满作料的鱿鱼须。中国的特色小吃是外国游客的兴趣点之一,“老北京的豆汁儿等特色小吃、四合院里的一些特色菜他们都会去尝尝。”李师傅很了解。在江苏南京居住的美籍教师罗伯特是中国菜的热衷者,他来北京1个月了,几乎尝遍了北京的小吃,“豆汁儿的味道很奇特,我只喝过一次;北京老豆腐挺不错,不过我在不同的地方吃的口味有所不同,里面加的调料也不同。”对于中国菜,他如数家珍,“中国菜比美国菜要复杂多了,”他表示,中国菜会将很多调料放在一起,很复杂,但是很好吃。罗伯特表示,在所有的中国菜中,他最喜欢宫保鸡丁,“酱特别香甜。”然而,大部分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对中国菜只是好奇,虽然很喜欢,但不是特别习惯。一位来自波兰的小伙子说:“真的很特别!”他说自己尝试过麻婆豆腐,“对我而言,这个菜太辣了!”说到这,他夸张地把舌头伸出来,还用手扇了扇。原生态活动成“最爱”后海小道的一片居民区内,来自西班牙的游客笨拙地将毽子抛向空中,然后伸出脚想接到,不料失“脚”,她无可奈何地看着毽子落了地。在一旁观看的中年人捡起毽子,再一次给她示范。这样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原生态活动是外国游客的“最爱”,他们在亲身体验之余,不忘举起相机留个纪念,“我们喜欢北京那些古老神秘并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美国人彼得说道。他虽然仅仅来到中国5个小时,但相机中的照片存得满满当当,各色中国人就是最主要的风景:什刹海上泛舟的三口之家,身着时尚服装的中国女孩,穿着绣金红肚兜的婴儿。街上随处可见一群群外国游客将镜头对准中国人。“我走到哪里都背着我的相机,北京有很多好玩的东西,错过了就遗憾了。”彼得说。在后海的一个太极拳雕像面前,他特意摆了个相同的姿势拍照。奥运福娃是“宝贝”北京很多平常的东西在外国游客眼中都是宝。后海路边的1栋老式平房成了热门的拍照“景点”:灰色朴实的砖瓦,斑驳的门上挂了一个蓝布门帘,窗外的竹竿上晾晒着衣物。路过的外国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场景,一个骑着自行车飞奔的外国青年也忍不住放慢速度仔细看上两眼。“他们对这些有红五星、印着为人民服务的T恤和挎包都特别感兴趣,毛主席语录也是卖得比较好的物品之一。”一位店主这样介绍道。“在我们心里,毛泽东是个英雄,所以,读一下他的语录,也是我们了解他的一个途径。”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说。除了《毛主席语录》,他还买了一个毛主席挥手状的闹钟。奥运纪念品也很畅销,各种质地的奥运福娃是外国游客眼中的“宝贝”,“我觉得他们很可爱,我喜欢贝贝,它看起来比较秀气。”(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特写三:奥运带来公园健身热每天清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里满是晨练的人们,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共同的爱好——健身运动让他们走到一块。老年人激情不逊年轻人天坛公园晨练人数很多,玩的花样也很多。抖空竹、柔力球、交谊舞、太极扇……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家住甜水园社区的任大妈天天来这锻炼,最近她玩起了柔力球。“刚练1个多月,以前和他们一起打太极。”说着,她指了指身边一群正和着音乐打太极的老人们,“我们不光打拳,还舞刀、舞剑、舞扇子。”任大妈说。谈到对于运动的热爱,她说:“我们都锻炼惯了,在家根本呆不住。我们老年人的激情绝不次于年轻人。”八岁孩童爱足球朝阳公园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娱乐健身设施完备。每天早上和傍晚,这里是人们锻炼的绝佳地点。今年67岁的张大爷买了年票,每天都来公园打网球或羽毛球。大学时代曾是校足球队员的张大爷平时最爱看足球,他说:“十分喜欢欧洲五大联赛,欧洲杯我也看。”谈起这次北京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他兴奋地说:“小罗肯定来北京!他对中国还很有感情的!”做为一名巴西球迷,他这次看好巴西夺冠。今年8岁的白宇超家住麦子店社区,姥姥每天早上带他来朝阳公园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白宇超说:“我喜欢踢足球,平时最爱看足球比赛,但我只看中国队的比赛。”姥姥说,宇超平时走路也边走边踢球。她从包里掏出一个旧的球说:“瞧,这就是他平时走路踢的玩意儿。”姥姥说。老人平时打太极,对武术情有独钟,“今年武术也上奥运会了,我看到有的外国人也打拳,但不如中国人打得好。”她笑着说。减奶奶组织健身征文在地坛公园的门球场地,一位老人正在练习门球,他是国家一级教练,每天都在这里和老伙伴们打球,他们都是东城区门球协会的会员。而减奶奶是门协的创始人,1988年4月门协成立,之后不断壮大,减奶奶说:“现在我们上岁数了,而奥运的项目竞技性比较强,老人们练习门球也算是支持奥运了。减奶奶还在组织征文《改革开放三十年——话说全民健身》。“从事门球运动20年了,最近准备写本关于全民健身的书”。奥运将至,国家体育总局社区还精心制作了“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展国人风采”的锦旗,30余名居民代表已经将寄语亲手送到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叶秋利手里,激励奥运健儿为国争光。表达热情的方式很多,家住石佛营社区的张大妈选择了当社区志愿者,负责维护治安和咨询服务,一个早上她能帮助二三十个外地人指路。“我最喜欢中国女排,运动员很有拼劲,女排也是咱国家的强项啊。”她说。(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特写四:“的哥”的奥运时光一整天挺忙碌8月10日这天,首汽出租车公司的韩师傅早早把车打扫干净,赶在8时之前开到了励骏酒店门口。今天他要接阿根廷的体育部长活动一整天。上午去雍和宫,中午奥运村,下午五棵松体育场,傍晚曲棍球场,晚上五棵松中美男篮比赛现场……半夜11时半韩师傅才回家,中午只在车上将就吃了一顿盒饭。韩师傅说,他今天的工作没完成好,心里有些内疚。原来韩师傅不认识去曲棍球比赛场的路,虽然询问了志愿者,心里仍然有些紧张,“我生怕误了他们阿根廷队的曲棍球比赛。”当时又下起大雨,还想问路的韩师傅在按下车窗时,不小心打开了部长先生身边的窗户,大雨打湿了部长的衣服。“我赶紧关车窗,本以为部长会不开心,可是他只是轻声地告诉翻译让我关车窗。”韩师傅说着憨厚地笑了。“我明天会更加努力。”韩师傅说。有辛苦有快乐路达公司的张玉山师傅开了19年出租车,奥运会开始的这段日子,他忙得不可开交。近来张师傅的七成客源都是到北京来体验奥运的外地客人。有些外地客人并没有买到奥运会门票,他们就是想看看“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和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咱北京现在不是新修了很多的地铁线路嘛,很方便,公交车也特便宜,我一般是把他们送到地铁站口或是公交车站,然后告诉他们怎么坐车。”张师傅说。要是遇到外宾,张师傅也不用担心沟通问题,出租车公司统一安装了GPS语音遥控系统,如果自己无法准确了解外国朋友的目的地,该系统可以将客人的语言传到公司,再由公司的语言服务人员翻译后传回来。“现在有很多的外宾都会几句简单的汉语,他们走的时候还会说祝我发财呢。”张师傅乐呵呵地说。有忙碌就有收获,张师傅说这个月的收入与以往比平均每天多挣100多元。看比赛话奥运温特莱酒店门口,贾纯成师傅刚送完一个20多岁的女孩,赶紧将收音机的声音调大些,好听清中国队比赛的情况。要师傅说他喜欢体育比赛。开车的时候就听听奥运广播,有些时候还和客人聊比赛。下班回家,贾师傅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看奥运。和贾师傅同车倒班的刘师傅也是球迷,12日看中国队对西班牙队的男篮比赛,看到中国队起初领先的局面,刘师傅说:“要是中国队赢了,我就庆祝一下,今晚不出车了。”可比赛分数一直咬得很紧,刘师傅看得心急火燎,“差点没把我急出心脏病来”。他说。最后中国队输掉了比赛,刘师傅带着些许遗憾还是出车了。(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分析(1)这四篇特写都很有镜头感,例如“天坛公园晨练人数很多,玩的花样也很多。抖空竹、柔力球、交谊舞、太极扇……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让人眼花缭乱”描绘出了一片晨练的景象。(2)001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了,小岗村村民杜永兰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她走出报告厅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我嫁到小岗村几十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他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我们有难事,他总是帮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给他添麻烦。他节假日也不休息,基本都在村子里,我们好感激他,也好想他啊!”,这一段,截取一个典型的画面,就好像被采访者正讲述沈浩的故事,如临其境,很有现场感,人物生动形象。(3)“什刹海上泛舟的三口之家,身着时尚服装的中国女孩,穿着绣金红肚兜的婴儿”等,以小见大,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频繁出现的典型、新闻价值高的横断面,有较强的内在张力。(4)“上午去雍和宫,中午奥运村,下午五棵松体育场,傍晚曲棍球场,晚上五棵松中美男篮比赛现场…….半夜11时半韩师傅才回家,中午只在车上将就吃了一顿盒饭。”这句简单的特写镜头展现出韩师傅忙碌的一整天,让读者感同身受。新闻特写四,整篇以奥运为背景,通过普通人物展现新闻价值的突出点,截取了三个普通“的哥”工作的镜头,并进行了细致的勾勒,使人物生动形象。

判断题 追踪采访:追踪采访,是指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对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也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追踪采访是采访深入的一种表现,仅采访环节而言,着眼点在追踪,追个水落石出。

判断题 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1

判断题 如何让电视新闻导语“先声夺人”1.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追求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于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及如何等要素,要进行一番审慎衡量,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视作用。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导语: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不要水厂一滴水,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立即引发观众关注。2.新闻性的华丽凸显新闻需要“显摆”。电视新闻更是要求特别“显摆”。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新闻在导语里就要把最具新闻性的要素最华丽地“显摆”出来,把观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导语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安徽人,形象地把当地的工业废气比作盘在头顶的“污染龙”,为了使“沿江经济带”不成为“沿江污染带”,安徽正进行着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屠龙记”。该导语巧妙借用“屠龙记”,让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立即就吸引了观众的眼光。3.风格魅力的极度彰显电视新闻的导语绝不是文字新闻导语的借用和翻版,它有区别于报纸广播等媒体的特殊要求。与文字新闻导语相比,它有着很多“人为”的因素。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导语或记者出现场形式的导语中,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的个性魅力或二度创作,往往对导语的内涵起到了强化作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我们看到严谨、庄重、大气的赵忠祥、罗京、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等;在“面对面”、“央视论坛”、“声音”、“对话”等“对话体”新闻节目中看到了王志、白岩松、董倩、敬一丹等主持人或直率犀利、或严谨深沉、或洒脱敏锐、或沉稳大方的个性特征。因此,新闻中“人”的个性魅力的彰显,也是电视新闻审美的一大追求。富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鲜明特色的新闻导语很受欢迎。比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报道了杭州市政府开放防空洞给市民乘凉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导语: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导语叙事采取杭州方言,又富有幽默感,让观众觉得就像隔壁的小男孩在给你讲家常小事,很有亲切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另外,温州电视台“闲事婆和事佬”栏目,也都建立了风趣幽默的新闻导语风格,这些民生新闻的导语很有自己的个性,因而也很受观众喜爱。4.新闻的故事化处理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翻阅新闻作品名篇,我们就会发现:越有故事性的,就越有生命力。用讲故事的形式做新闻,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它的导语部分就要会“说”故事,会打动人,吸引人。而设问和悬念等作为“讲故事”的手法,并非伴随着新闻导语的出现就开始运用的。它是新闻导语冲破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向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手法。如今,这种手法正被越来越多地采纳。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2008年11月25日播出的《浙江:万亿元投资的“加减乘除”》导语:导语:我省日前公布了促内需、保增长计划,两年内全省将新增投资一万亿元。怎样花好这笔钱,如何扩内需、保增长?精明的浙江人拿起算盘,“加减乘除”细算账。设问可以引出新闻事实,同时使新闻导语变得鲜明、生动,引人入彀。比如上海卫视2006年3月播出的《生宝宝,动动嘴就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导语: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这则新闻导语的开头以一个常理设问,引出“紫红火口”用嘴“分娩”鱼宝宝这一不寻常的新闻事实,听来趣味盎然。5.播说结合的大众口语就新闻传播而言,电视新闻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不高,加上是“一听而过”,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重新再听一次,所以新闻导语部分要用大白话一样的浅显明白、一听就懂的语言。①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②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而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下面请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则报道“防盗座位”的导语:“千不该,万不该,走歪门邪道最不该,闲着没事搞搞发明嘛!火车上的小偷喜欢偷客人的行李,他们看了下面这个发明的话肯定是郁闷得要死!‘天啊!我要下岗了!’”③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④简短明晰。要在三言两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⑤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多用双音词。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乃”换成“就是”等。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6.巧用连接词和过渡句等在电视新闻中,导语部分连接词和过渡句等小技巧的运用,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连接词虽然短小简单,但在一档电视新闻的编排播出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承上启下,能转场,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以青岛电视台2009.12.6播出的一档新闻栏目“今日新闻坊”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运用连接词和过渡句,主持人运用“来看一条热线”、“几点几分,“今日”正在直播。继续来看《实事暖民心》系列报道、“继续来看”、“再来看其他方面”等连接词和过渡句,承上启下,这样也使整档新闻衔接显得流畅自然,不知不觉把观众带入下一条新闻。总之,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新闻的开场白,只有使“眼睛”更明亮、更传神,才能博得观众认可。一位外国记者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导语的创作上下功夫、下深功夫,才能像“吸铁石”一样,散发着无形的引力和魅力,自然而然地吸引着观众“入彀”。

判断题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判断题 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个人信息保护得到强化,这增大了媒体从司法机关获得案件信息的难度。

判断题 播音工作具有鲜明的传媒工作的属性?

判断题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1、什么是新闻专业理念?新闻专业理念是确保新闻业发挥有效功能的一种保障,也是新闻业赖以在社会系统中立足的保障。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守新闻专业理念,事关传媒业的存亡兴衰,是传媒业从业人员为公众服务的具体体现。新闻专业理念的基本出发点是: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必须为公众服务,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2、对新闻专业理念干扰最大的是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市场压力。(1)政治压力:最大的来自于政府。国家利益和政府的压力使得新闻媒体偏离专业理念。(2)市场压力:新闻专业主义的另一端压力来自于市场。媒体在进行市场运作时必须坚持新闻专业理念,决不能为了媒体一家之私利而损害公众利益,忘掉媒介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令人遗憾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走上娱乐化之路。这就偏离了传媒的专业理念,把媒体纯粹作为赢利的工具。总:坚持新闻专业理念,事关传媒业的兴衰存亡,是传媒业从业人员为公众服务的具体体现。为坚持新闻专业理念,(1)多数国家的记者协会都制订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2)培训新闻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职业修养。——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外化形式;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内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