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记者站记者编制有哪些类型?
目前,记者站记者编制有三种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一级大报和某些省委机关报,其记者站的记者,编制属报社。记者站一般配备一至三名记者。
此种编制,从 50 年代一直延续下来。地区记者由报社派往。有些地区,报社一时派不出合适的人选,请地方党委推荐,经报社研究同意,调作记者,编制归报社。
(2)记者编制归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局新创办的报纸,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记者一般由当地有关部门遴选配备,编制属当地有关部门。这种编制有利有弊。首先,①记者福利工资、住房、办公用房,都比较落实;其次,②信息灵,记者对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意图,了如指掌,工作也能及时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第三,③记者职称变动升迁,退休后的去向, 以及家属的安排等,都会得到较好地解决。④弊端:记者队伍不稳定,调动频繁;有些站的记者不专职;记者站之间的记者不能交流调动;批评难度较大。这一有利有弊的分析,大体上概括了目前不少行业报记者站的情况。
当然,也有例外,像法制日报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记者由当地推荐,报社考察。记者户口在当地,但编制归报社,工资由报社发,这既解决了地方记者长期在外工作安心的问题, 又能在舆论监督等问题上有较多的主动权。
(3)双轨制
80 年代以来,有些省委机关报在地、市、州的记者站,在人员配备和编制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动。一部分记者站,仍按原来的编制,由报社派出记者到记者站工作,定期轮换,编制属报社; 一部分记者站则采取新的做法,由当地党委指定当地一两名同志为报社驻站记者,编制属当地,组织关系、户口、供给等均规当地管辖,报社只在业务上管理和指导,叫做合办记者站。这两种办法同时在一家省报实行,称作“双轨制”。四川日报社实行的就是这种“双轨制”。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能力的消解,容易导致虚假失实新闻的出现。()
判断题 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Tv来表示。
判断题 网络编辑行业自律是以道德规范、专业精神和社会良知作为支撑的,是大众传媒向社会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
判断题 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1、技术与市场发育2、资本市场准备3、党政重视支持4、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占领新媒体阵地。
判断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怎样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全部工作中,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应当是完全统一的,新闻实践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保持和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纽带作用,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2)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党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介及时向党政机关提供大量新鲜、准确的调查材料,充分反映舆情民意,帮助党政机关掌握实际情况。新闻事业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不能借口党曾经犯过错误或改革而企图摆脱甚至反对党的领导,削弱否定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3)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改善党的领导。按照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鼓励新闻工作者发扬独立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贯彻党委的决议,配合党的中心任务,但是不能把媒体办成党的“公告牌”和“讲话录”,要能动地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对执政情况加以监督。(4)做好人民的耳目喉舌和舆论引导。新闻媒介要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帮助群众了解政府的决策工作信息,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防止“左”、“右”倾思想,认清形势,明确思想,把握方向。总之,实现这种一致的保证就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负责精神,发挥工作的自主性。要坚持党性原则,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好新闻工作,同时又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充分反映民意舆情,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判断题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是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种时评热让笔者想起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曾经有个一次时评热潮。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苏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都曾大量发表时评文章。比较两者的背景可以发现,眼下的时评热也和当时经历着一样的背景,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中国社会的激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由此,作者分析时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与当下环境的契合,“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截了当”这样的特点使得时评能够适应当下的受众寻找确定的价值观,做出直接的判断。但是在后文中,作者也分析了时评的局限并将其归纳为两点:首先是由于时评人对于问题看法过于简单,且易用宣泄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是时评人缺乏第一手资料,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在文末,作者也提出完善时评这种文体的措施:进一步扩大时评的空间,让记者和学者等专业人士加入时评人的行列。全文的评论很好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没有孤立地看待时评热这一现象,而是客观分析其特点和局限,并且提出补救的措施,本文的评论有理、有节、有致。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评论文体,固然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也是新兴事物的通病。对于这种通病,一味地打击、揭露恐怕也是不恰当的。比起批评时评的不足,给时评的发展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才是应该鼓励的做法。
判断题 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是()()()。
判断题 推镜头总可以分为起伏、推进、落幅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