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与《西行漫记》: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第一位进入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1937年他所写的《西行漫记》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第一次真实的报道了陕甘宁地区的实际情况与中共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在国内引起强烈的震动。他曾报道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记述了日本侵华经过,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他曾担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同时兼任英美多家报纸的记者和撰稿人。他曾向国外详细报道皖南事变的真相,被国民党政府取消在华记者特权,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重访中国,著有《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作品。为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倾注了心血。
《西行漫记》:美国记者斯诺撰写的新闻报道通讯,该书写于1937年,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统区发行,改名为《西行漫记》。供不应求,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的影响下踏上奔赴延安的征途。这本书内容丰富,文笔优美,配有大量照片,被誉为报告文学的典范。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
判断题 答出5种135彩色负片的品牌名称及出产国家:富士、柯尼卡(日本)、乐凯(中国)、柯达(美国、中国)
判断题 怎样拍高调照片高调照片画面上的基调绝大部分是以白和浅灰影调为主,黑灰色影调极少,整个画面的色调比较简洁明朗.高调照片分为软高调和硬高调两种:软高调画面上的影调差距很小,可以细致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层次结构;硬高调的画面影调很少,几乎只是用线条勾划出轮廓.拍摄时要求:1.光线要柔和、匀称,一般多使用顺光,这样可获得反差平淡的效果.拍摄人像时除头发外,脸上光比不要超过1:2.2.拍摄人像时,被摄者要穿白色或浅色衣服.拍摄自然景物时也要选取浅色调的景物.主体和陪体的色调应尽量接近.3.背景要选取白色调或浅灰色调.4.曝光时,要比正确曝光略增加一点.5.显影不宜过深,应选择缓慢性显影液
判断题 简述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可以从几个阶段来阐释:(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新闻评论形成并初步发展①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是新闻评论的渊源。②近代在华外报兴起,报刊上开始出现言论的形式。华人报刊言论的崛起,以王韬的《循环口报》为标志。它被称为“中国人自办日报之成功最早的第一家”。③在王韬倡议变法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利用的一个有力武器是报刊言论,并形成一种新的文体——时务文体。④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报刊评论又一次经历了革新和发展。各报都高度重视评论。言论风格和内容有所革新。报刊评论文体趋向多样化。(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评论发展成熟并不断丰富完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十分注重运用报刊传播自己的主张,这种主张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报刊政论,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无产阶级政论家。此时期除无产阶级报刊政论文数量大、质量高外,鲁迅的报刊杂文,邹韬奋的报刊言论,张季鸳在《大公报》的社评都是评论中的明珠,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3)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间,新闻评论曲折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评论的优良传统,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取得显著的成绩,推动和指导了实际工作的开展。②在“反右派”和“大跃进”时期,报刊评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③“大跃进”和“反右倾”后,比较重视思想讨论,组织和引导读者,对群众普遍关心而感兴趣但又有不同理解的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意见。(4)新时期新闻评论的革新发展①新时期的新闻评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短小精悍、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文风。在恢复言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有所发展和革新。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除了报刊评论蓬勃发展以外,广播评论也真正兴旺起来。电视评论类节目蓬勃兴起。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另一种新型评论——网络评论也悄然兴起,并且迅速发展。
判断题 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能给读者提供优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判断题 f/8光圈比f/5.6光圈(小一级)光圈。
判断题 爱德华.韦斯顿是美国摄影家,(F/64)小组成员;创作受(斯蒂格里茨)重大影响,摄影上独创(“摄影视觉”)观念,作品是典型的(高科技现代)摄影。
判断题 镜头焦距用(F)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