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以下关于专、副刊发展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刊载的随笔、杂谈、诗词等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副刊
B、19世纪末中国报纸副刊是作为报纸的“附张”,随报赠送的
C、《晨报》副刊本来起名叫“晨报附镌”,但有关书法家以隶书中没有“附”字为由,于是改为“晨报副镌”
D、早期的副刊大多刊登无足轻重的休闲小品,并往往安排在新闻和评论后面,所以被戏称为“报屁股”
E、改革开放以来,报纸专、副刊版数急剧增加,被称为报纸的“半壁江山”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多选题 1609年,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在欧洲出现。这些最早的定期报刊有

A、《通告—报道或新闻报》 

B、《巴黎新闻》

C、《每周新闻》 

D、《伦敦公报》

E、《报道》

多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存在不规范汉字的是()。

A、局促籼米算盘

B、醚眼贪污舂米

C、蓑衣简练廉洁

D、黏糊字帖受权

E、证券依托傀儡

多选题 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讲话中强调的“上海精神”,是指()、()、()、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A、互信   

B、互利   

C、平等   

D、平均

多选题 着作权发保护的权利范围包括()等。

A、肖像权

B、人身权

C、创作权

D、财产权

E、邻接权

多选题 新闻现场摄像采访的具体要求是

A、内容配套成龙

B、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C、景别配套成龙

D、拍摄角度配套成龙

E、 任何情况下保持画面稳定

多选题 下列领导人及其观点之间对应关系无误的选项有哪些?()

A、.邓小平——传媒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B、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C、胡锦涛——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D、习近平——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多选题 出版工作的特征是()

A、事业性与产业性相统一

B、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统一

C、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统一

D、传播文化与实现价值相统一

E、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多选题 谈谈你对传媒产品“内容为王”的理解。

A、(1)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是这样阐述的:“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切!’”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品牌与知名度,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一个好的品牌能够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内容生产力仍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轮番冲击,传统媒体经过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沉淀与历史检验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而其中最大的优势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这也成为报纸等传统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传媒创造了两种产品,第一种是内容——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第二种是受众——消费的娱乐和新闻内容的听众、观众、读者。通过这两种产品,媒介能获得两类收入,一类是基于内容生产的发行收入、延伸产品收入和延伸服务收入,另一类是广告收入。由于广告收入是大多数媒体的主要收入,所以受众是传媒公司的主要通货,传媒把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进而获取广告收入,也就是“第二次销售”。传媒内容的生产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吸引受众,特别是吸引能带来广告收入的有效受众。所以传媒之间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是受众的抢夺,是注意力和眼球的争夺。

B、(2)对中国传媒而言,“内容为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传媒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激烈的竞争迫使传媒不断提高自身内容的质量,进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注意力。“产品观念”是指重视产品质量,以产定销,以质取胜。由此可见“内容为王”和“产品观念”是吻合的。“渠道为王”是近些年一些学者提出的观念,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传媒越来越重视发行渠道的建设,重视各种促销手段的运用,千方百计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这符合市场营销学上的“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只有在强烈的销售刺激下才会采取购买行为,以产定销,以销取胜。“营销为王”的观念完全符合当今市场营销的主潮流,即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销定产而不是前面的以产定销,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C、(3)“内容为王”解决了内容问题,但没解决市场问题。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过剩时期”,厚报时代和多频道时代的到来宣告了媒体资源紧缺状况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供过十求的情形。信息永远不会过剩,过剩的是信息载体,是媒介资源。在媒介过剩的状况下,受众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传媒市场出现了“买方市场”的现象,媒介同质化严重,受众对媒介依赖性减少,媒介被选择的几率趋于平均化。在媒体资源过剩的压力下,传媒过去依靠垄断而获取巨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把经营的核心转移到内容的制作上来,希望依托高品质的内容战胜竞争对手,即内容为王理念的产生。在新闻报道上追求独家、独到,“独”,就是人无我有。据此,独家报道应该包括这样几种报道:一是在时效上领先一步的报道,能赶在其他所有媒体之前报道某一事件;二是在内容上与众不同的报道,能发掘出其他媒体没有的新闻事实;三是在角度上独辟蹊径的报道,能赋予众所周知的事实以新的意义。深度报道的核心在“深”,就是在披露新闻事实的同时,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意义和影响。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最能体现一家媒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体现媒体的资源实力和队伍素质,最有助于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体产业中,存在着恶性收益循环圈和良性收益循环圈。如果在内容上投入不足,内容品质不高,则吸引到的受众减少,相应会导致收入减少,而收入的减少会导致在内容投资上的进一步减少,如此恶性循环,直至媒体难以存活为止。相反,如果在内容生产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吸引力,就会使发行量和收视率不断提高,相应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而收入的增加又会使内容投入增加,实现媒体的良险收益循环。“内容为土”的理念提升了媒体产品的质量,解决了长久以来我们媒体节目和报道缺少精品的问题,使媒体不断的推陈出新,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媒体资源过剩,品牌混战的年代,媒介产品的客观差异越来越小,互相模仿和内容同质化严重,仅仅依靠内容来取胜是远远不够的,激烈的市场争夺需要强大的渠道建设和销售能力。报纸从过去的依托邮局进行发行到现在自办发行公司,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发行网络;除了订阅,市场监管宽松的杂志则比较容易的进入全国各个报亭,渠道相对畅通;而电视节目的发行渠道则相对困难,虽然有着“制播分离”的要求,但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电视节目在全国自由流通的渠道还未建立;网络成为渠道最为畅通的媒体,但由于网络不具备独立的新闻采集权,所以内容一直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心病。“内容为王”解决了传媒产品的内容问题,但没解决市场问题,营销学上的“产品观念”的缺点也是过分重视产品质量而忽视市场,忽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销售,特别是终端客户销售,成为决定传媒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