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实战中的全能记者今天“全能记者”或者相类似的称呼已经成为传媒行业中的热词.时不时地就传来某媒体开始启动全能记者计划、全媒体记者培训的消息,也时不时地能听到某新闻院校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全能记者的行业需求等。一、美国全能记者的实战报告美国可谓是全能记者实践的急先锋,原因自然是美国的传统媒体在网络信息环境下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受众的流失导致发行、广告的双双下降,将美国传统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逼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媒体开始投身网络新媒体的大胆尝试和融合新闻生产的努力实践当中,一场事关命运的转型升级大战拉开帷幕,而全能记者正处于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他们战斗在新闻一线,理所当然地成了转型的中坚力量。1.成本催生变革新媒体的冲击导致了美国报业的收人大幅下降,传统印刷媒体的经营步履维艰,与之相伴的就是大幅度的裁员,尽可能地压缩成本维持基本的运转。譬如,2008年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传统印刷媒体陷人裁员降薪潮,全美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GannettCompany)裁减10%报纸部门员工,著名的《时代周刊》裁减600名员工,2009年报业巨头麦克拉奇报业公司裁减了1600个工作岗位,裁员比例达到15%。利润的流失、员工的减少都使得传媒企业在用人方面需要精打细算起来。而另一方面是,融合新闻生产可以显著降低采访成本。“美国学者布雷德利通过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如果同一个集团不同媒体视线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把同样的信息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就可以相对节省成本,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全能记者与融合新闻生产无疑成为传统媒体走向衰败背景下的重要求生抉择。2.受众催生变革仅仅用成本去解释美国全能记者的新闻实践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美国媒体全能记者的实践早在2000年《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BayOnline、电视台WFLA-TV搬到坦帕新闻中心大楼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三家媒体所属的集团公司媒介综合集团(MediaGeneralInc.)就要求所有派往异地采访的记者都是“多面手”,可以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而另一方面是网络新媒体时代受众对视频的需求量大增.新闻网站中的视频成为吸引受众眼球的“香饽饽”。于是乎全能记者的实践也就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坦帕论坛报》对60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进行了摄像技术培训,其目标是所有记者都成为视频新闻的高手。《迈阿密先驱报》的摄影记者中有4名专职从事视频采访,每周的任务是制作25〜18件视频新闻。《华盛顿邮报》对记者进行技术轮训,内容是培养记者的电视新闻采集与制作技术,每周指定5名记者专门采集视频新闻,目标是培养100名专职视频新闻记者。”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都提供视频新闻内容,而这显然是全能记者为之努力的结果。3.本土化催生变革美国的印刷媒体在集体衰败的背景下发现自身竞争的优势并不是那些关于外交事务的长篇大论,也不是那些让人感觉雷同的国内和国际新闻。“长期以来,对主流报纸读者口味的研究已经显示,人们喜欢与之有关的篇幅短小的新闻报道:地方新闻、体育、娱乐、天气和交通。”®为此,更本土、更贴近受众成为那些地方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也成了全能记者展现价值的空间。2005年甘尼特报业集团提出移动记者(MobileJournalist)的概念。所谓的“移动记者”其实和全能记者是类似的概念,他们同样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数字相机与录音机等丰富的高科技器材,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必等待采访任务的到来,而是直接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受众们搜索最鲜活的新闻素材。这些移动记者一天提供数条新闻上网站。他们的行动准则是,若要建立网络与报纸读者群,关键是时时不断更新地方新闻、提供新鲜网络内容,不去管这些新闻与内容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因此,如何及时地将那些“鸡零狗碎”的却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拍下来,并让其成为新闻,也成了全能记者的职责。二、全能记者的中国探索与美国的传统媒体同行相比,中国的传统媒体人要幸运得多,传统媒体不但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生存危机,反而有继续挖掘的潜力和开疆拓土的空间。因此,全能记者就成为中国传统媒体继续深挖潜力和尝试拓展新市场的生力军。1.集团化提供的空间中国传统媒体的集团化大多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而是行政划分形成的现状。因此,不论是国家级的媒介集团还是区域性的地方报业集团、广电集团都占有着市场的主导地位.集合了大量的资源优势,这为全能记者的实践创造了有利的行业空间。以媒介融合的率先尝试者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例,其旗下拥有《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和《今晨6点》三张地方日报,《华夏酒报》《37°C女人》《新闻人物》三份全国性印刷媒体,网络新媒体如水母网、光速资讯网,电子纸移动报《e媒界》《烟台手机报》,还有黄海数字出版社等,可谓纸媒、手机报、电子纸、网站、出版社一应倶全。2008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率先展开了全面的媒介融合运作,建立的全媒体新闻中,将采编资源进行整合。只要经过简单的内容调整,集团旗下的记者就可以不受局限地向所有媒体平台供稿,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所有集团旗下的媒体平台都可以共享融合新闻生产带来的好处。除了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外,国内其他媒体集团也在进行着相应的尝试。譬如,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组建了全国首个全媒体新闻部,统领和培养全能记者。同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也组建了10人的“全媒体记者”。2.网络化催生的需求全能记者的发展还有一个客观背景,那就是国内传统媒体的集体“触网”。所谓“触网”就是指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联姻”,其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体大多与成熟的网络企业展开合作,另一种则是国内掌握资源优势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纷纷开始自办新闻网站。这一趋势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时已经有80%的传统媒体开始了网络市场的拓展,而今这种网络化发展更是遍及全行业。网络市场的运作给予了全能记者切实的业务需求,那就是在为传统媒体服务的同时,也要生产符合网络空间需要的新闻产品。譬如大量的精美新闻图片、动态的流媒体视频、交互的图表、音乐和视频图片合成的Flash作品等都是网络新媒体空间中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此,传统媒体中的文字记者、图片记者、摄影记者都要向全能记者转型,因为网络这个24小时滚动更新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有新的内容作为支撑,而且要不断地创新以满足网络受众挑剔的口味,维持网络新媒体的吸引力。3.好奇心驱使的变革因为没有明显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国内全能记者的实践中也不排除有不少是出于好奇心的趋势。其中,发iPhone的例子就尤为典型。2009年南方都市报社派发1000台iPhone,所有编辑、记者人手一台,南都报系行政副总监刘庆撰文表示,发iPhone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在对一种新设备认识和熟悉的过程中,让培训的可操作性加大,自觉自愿中接受培训从而完成单一平面媒体记者向多媒体记者的转变。”观点一出,业内同行们欢欣鼓舞.iPhone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了全能记者的必需配备,随后全国各大报社发iPhone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但也同时带来质疑的声音:拿着iPhone采访的就是全能记者了吗?2012年5月,江苏广电宣布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搭建完成并开始运作,120名全媒体记者上岗,而与此同时120人都领到了一部iPhone4S作为装备。不禁让人觉得,如果说报社的文字记者们拿着手机拍摄采访视频是一种进步的话,那么电视台的专业摄像也转而用手机拍摄新闻,这样的全能记者是否又太过刻意了呢?三、全能记者的装备展望未来10年到20年,全能记者的装备不仅包括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微电脑、录音笔、闪光灯等现有的全部微型传播设备,而且包括可穿戴智能设备(又称“可穿戴电脑”“可穿戴PC”),即那些可穿戴于身上出外进行采访写作活动的微型电子设备和配套设备。它们通常由感应、运算、显示装置组成,内置于各种个人物品中如衣服、鞋子、帽子、手表、眼镜、腰带、手链等,并与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保持稳定交互连线,实现各种功能。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的普及,可穿戴智能设备大量出现,如智能手表(其功能类似智能手机)和智能眼镜(其功能类似连接电脑的显示屏),它们解放了人的双手,让智能设备的使用体验变得尽善尽美,真正成为人的大脑或身体的延伸。各种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都有可能作为全能记者的装备购置使用。例如,吴铁英编译的文章中介绍的和可以在其他报刊上看到的不少最新发明就值得关注:①能充电的靴子,利用走路时足部产生的热量给移动电话充电,把手机往靴子上一插,就能充电了,特别适用户外采访活动。②和智能手机同步的手表,带有来电和短消息提醒等功能,并通过蓝牙手机通信。③能够表现任何图案的连衣裙,内置上百个LED灯,可以对颜色和显示模式进行设置。外带一个控制器.可以通过USB接口充电。④智能袜子,内置RFID芯片,互相配对,首先把一双袜子进行匹配,如果有一只丢了,就可以用无线信号扫描器找到。⑤超有型的裤子,还能当键盘用。通过蓝牙与计算机连接,内置一对音箱、一个无线鼠标和一个键盘。⑥健康手环,能够感应你的身体运动,软件算法还能将睡眠模式做成图表。⑦T恤鼓点机,随时随地编节奏(MakebeatS),T恤前面的鼓点机图案可以通过手指触控,另外还有一条装载小型扩音器的裤子。⑧能打电话的手套,这个手套有一个SIM卡插槽,两端分别是话筒和耳机。⑨发电外套,利用太阳能为智能手机和其他小型电子设备供电,覆盖光电薄膜的外套可以吸收太阳光线。⑩能够更新Facebook状态的裤子,特殊设计的口袋装载蓝牙设备能够与智能手机通信,可以随时更新目前的位置和心情状态。⑪行走辅助机器,在行走的两条腿上装备辅助性的助走机械,不仅能使行走更加灵活,而且还能承载更大重量,从而携带更多的采访设备。⑫未来记者系统或机器人记者。这有点像未来士兵系统的模式。科学家不仅可以将尽可能多的采访设备和器具装在“未来记者”身上,而且这些“未来记者”可以深人战场、火场、病区、有毒有污染区域进行实地采访报道。有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先进装备和器具,特别是未来记者系统的配合,全能记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新闻采访、写作、拍摄、制作、编辑、传播、互动等各种活动。没有专业化的信息采集设备,全能记者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重要的是,这些全能记者随身携带的微型、轻便的传播装备及器具,特别是未来记者系统上天、下地、人海的采访本领,不仅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新闻传播形态,而且可能会完全颠覆我们已经习惯的生活和文化。
判断题 分析《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载《光明日报》1998-09-28)的结构特点。附材料:总书记来到小岗村新华社记者何平本报记者何加正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来说,1998年9月22日这一天是一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正如小岗村人在20年前的那个冬夜,18户农民约定搞包干到户被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一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夕,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小岗村,来到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这是一个明媚的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金色的阳光把沉甸甸的稻谷涂上一层金黄,也把丰收的喜悦写在了小岗村人的脸上。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热烈的掌声中,人们看到了走下车的江泽民总书记,看到了随行的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小岗村沸腾了!今日的小岗村,向人们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往村里的公路两旁挺立着翠绿的树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横贯村子中央,一排排农家的砖瓦房错落有致,颇具现代风格的小学校舍拔地而起,接收电视信号的抛物面天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看着这一切,总书记欣慰地笑了。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映入眼帘的一幅幅图片,真实记录了小岗村首创“大包干”艰辛探索的历程,浓缩了小岗村20年改革的巨变。指着墙上的图表,当年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向总书记谈起1978年底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迫于贫穷和饥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煤油灯的火光下,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约定干一件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包干到户。就这一个“包”字,使小岗村人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也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历史小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倡导下,这种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迅速推向全国,“大包干”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肯定和支持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在凤阳、在安徽得到推广。“这就是你们那份字据吗?”总书记指着墙上那张按有18个指印的字据影印件,一字一句地大声念了起来:“……如此后能干,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要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总书记一边念着,一边仔细观看这张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字据。那一句句朴实而坚定的语言,一个个鲜红的指印,显示了小岗村人敢于向旧观念和旧体制挑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中国亿万农民走上改革之路的历史见证。严俊昌告诉总书记,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当年就打了6.5万多公斤粮,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和,第一次向国家交了2万多公斤公粮。他还念起当年农民编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总书记听了笑着说:“农民的语言简洁生动,一下就把家庭承包经营的好处说明白了。”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在院子里,总书记同当年在包干到户字据上签字的十几位农民围坐在一起,回顾小岗村不平凡的过去,展望中国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经历了改革风雨历程的小岗村村民,见到总书记,心情非常激动。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总书记倾诉衷肠。有的说:小岗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农民打心眼儿里感谢小平同志,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的说:虽然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其他地方比还有很大差距,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迎头赶上。有的说:农民最希望的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的政策不要变。只要政策稳,农民就有了“定心丸”。望着眼前一张张质朴憨厚的面孔,听着一番番实实在在的话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过去虽然没有来过小岗,但我一直很关注小岗,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总书记态度鲜明、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在场农民备受鼓舞和振奋,他们使劲儿地鼓掌,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江泽民接着说,“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总书记的明确表态,再次引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笑声。谈到2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危险搞包干到户的创举,江泽民说:“在当年‘一大二公’的环境下,你们敢于包干到户,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们靠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靠的是改革的勇气,靠的是团结的力量,靠的是穷则思变的精神,说明路是人闯出来的。”严俊昌颇有同感地说:“当时真是把大家饿极了,不包干到户只有死路一条。”讲历史的教训,谈改革的成就,话未来的发展,总书记同小岗村农民有聊不完的、说不够的话题。他勉励小岗村人,继续发扬敢试、敢闯的改革精神,再创新的辉煌。江泽民告诉大家:中央特别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现在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做好当前的农村工作。同时要加强研究制定下个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农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做好这些工作,意义很大。这次到安徽来,就是要做一些调查研究,也是来向你们学习。”这时,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回良玉提议:请总书记同当年参与发起“大包干”的农民们合影。江泽民欣然答应,并诙谐地说:“好啊,不胜荣幸。”随着照相机快门的掀动,一幅意义非同寻常的画面在这里定格,更深深地印在了小岗村人的心底。小岗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这样一条鲜明的历史轨迹:从20年前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对小岗村的坚决支持,到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对小岗村寄予的殷切厚望,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1)这则通讯主要采用的是纵式结构,也称单线条过程链接法。全篇以“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这一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编排新闻事实和相关材料,围绕总书记的行程展开写作。(2)纵式结构的时间标志在文章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文章开头的这句“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写总书记到来之前的情况;后文中以时间为序推进写作的标志还有:“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3)以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而且便于组织材料。以总书记每到一处的关注点为切入点,引出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既显得内容充实,又脉络清晰。(4)对于这种有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报道,采用以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的纵式结构小失为明智之举。
判断题 人物通讯里所说的“新闻人物”,不是从宣传角度树立起来的人物,而是指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因“事”而“显著”,他们和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判断题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企业号,是一个独立APP,需要先验证身份才可以成功关注。
判断题 易地采访: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恶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已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判断题 现在广泛使用的“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表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判断题 试论如何坚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1)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应它。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应该是客观地叙述事实,报道者不得随意做主观的解释和议论,而是将自己对事实的意见寓于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中,正所谓“用事实说话”。工作性原则包括报道参与权利上的“平等”表现手法上的“平衡”、所持意见上“中立”。新闻媒体要站在社会和公众的立场,公平地待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和民意为标准决定对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选择和取舍。(2)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者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倾向。(3)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的要求①要正确认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关系。客观和公正都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新闻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新闻工作所追求的一种职业境界和道德理想。提倡在新闻报道中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但反对搞“客观主义”,反对搞“有闻必录”。“客观主义”和“有闻必录”是对客观报道原则的曲解。将客观报道新闻同反映立场倾向对立起来不符合新闻工作实际,也不利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报道原则的科学内涵,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②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是矛盾的统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就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客观原则是确保新闻报道可信和公正的核心手段。事实上,人们只有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动的主观性才能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正因为人们具有明确的主观意识和对象意识,才能在思维中将客体和主体区别开来,才有可能将不属于对象自身的东西排除在报道之外,从而达到客观再现。不能离开主观性来理解客观性,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始终是相对主观性的客观性,是传播主体把握到的客观性,是传播主体认识水平范围内的客观性。③坚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既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善于客观地用事实说话和公正地进行报道,又要坚持一定的思想原则和政治立场,善于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恰当地表达自己对于新闻事实的观点和意见,体现报道者应有的立场和态度。许多媒介不同地描绘着同一个事实,混入的观念千差万别,表现出媒介的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记者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照相,而是自觉地、能动地选择角度,经过去粗取精、价值判断形成某种认识,这是新闻“意化”的过程。这种意化形成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出媒体同社会的关系,不仅决定记者对事实的选择,而且决定对事实蕴涵思想的开掘。④要防止新闻报道中出现只强调“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传播新闻,不考虑立场观点,不顾及传播效果的客观主义倾向,和只强调反映观点、表达立场,不善于用事实说话,不顾及传播效果的主观主义倾向。防止这两种倾向,就须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坚持一切报道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和公正地评价客观事实,同时又坚持一定的立场倾向,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使新闻报道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要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有立场。⑤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和公正性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范畴,应该在坚持公正性的前提下,表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客观报道不排斥记者的正当立场,因为记者的立场如果正确,必然来自客观事实、符合客观事实,客观地披露事实也就显露出记者的立场。另一方面,如果记者的立场错误,注定要背离客观事实,不可能正大光明地运用客观报道,这是记者背离客观报道的根本原因。⑥记者的观点隐蔽在事实中,借助事实表达对事件的态度,是最高超的报道技巧。实际上,客观报道也是一种报道艺术。从新闻中看不到记者扬弃了哪些事实,有意保留、突出了哪些事实,没有直接看到但却感受到记者的态度,就表现出完美的客观性。运用恰当的语言,将记者的思想隐藏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是为世人所称道的春秋笔法,即新闻的微言大义寓于事实之中。⑦坚持新闻传播的立场原则。传播主体不仅以事实原则(真实、全面、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新闻传播特有的方法原则(及时、公开的传播原则)传播新闻信息,而且会以自己认为的公正原则、特有的利益原则和立场原则去选择报道内容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传播倾向,即媒体报道新闻事实,目的不只是在于传播新闻事实之信息,还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信息的各种处理而“说话”。⑧公正原则与立场原则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统一与矛盾。从理想意义上说,新闻传播遵循的价值原则应该是惟一的,这就是公正原则、正义原则。如果有立场,这种立场只应该是公正或正义的立场。公正原则从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上约束着传播者合目的性的追求,它不拒绝传播者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表达一定的倾向性,但它以“道德律令”的形式要求这种立场、倾向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和合理的。是社会公众期待新闻传播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
判断题 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